搜索-知识分子
  • 这些年轻科学家不再满足于“追赶美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硅谷是全球AI人才的终点站。而中国曾是最大的人才输出地,把一代又一代顶尖AI人才送往彼岸。 如今,这种单向流动正在悄然转向。 Digital Science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出现AI人才净流出的趋势。优秀的青年学者,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选择回到中国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20
  • 庆祝量子力学百年,黑尔戈兰2025会议上的华人面孔 | 手记

    1925年6月,德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因花粉过敏来到北海上的小岛黑尔戈兰(Helgoland),短短数日,他完成重要计算,开创了矩阵力学,现代量子力学也由此宣告建立。 2025年6月10日,300名物理学家登上这座小岛,参加黑尔戈兰2025(Helgoland 2025)国际讨论会,共同庆祝量子力学百年。《赛先生》在会议现场注意到,除了受邀做报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欧洲和美国工作的多位华人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赛先生 · 2025/09/12
  • 终身教职“上岸”即“躺平”?一项覆盖万名学者的研究揭示了真相

    终身教职制度会不会导致得到教职的科学家们选择躺平,会不会导致他们的科研产出下降?近期的一项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部分回答——这需要分学科地进行分析。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05
  • 学术界的阶层固化,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念,科研生涯中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哪怕起点平平,只要努力,仍有可能在后期实现突破。然而,一项覆盖38个国家、追踪近32万名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研究,却给出了冷冰冰的答案。这样的逆袭在现实中极为罕见,发生的概率不到1%。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8/31
  • 科学家用脚投票:学术会议正在“逃离”美国

    科学家用脚投票:学术会议正在“逃离”美国

    2025/06/22
  • 青蒿素的国际首秀在哪?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多年来,中国为全球疟疾防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蒿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衍生药物,广泛应用于全球疟疾防控。那么,青蒿素在被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发现之后,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是在哪个场合呢?

    赛先生 · 2025/04/27
  • 两封信三座桥,和绝望疾病赛跑的神经科学家

    梅林半生致力于从分子层面研究神经系统,包括与神经相关的疾病,比如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 MG)、癫痫、精神分裂,其中一项重要的成就是揭示了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机制。神经肌肉接头主要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骨骼肌细胞,一旦其传导功能受损,会引发多种疾病,其中就包括重症肌无力和先天性肌无力。十年前,梅林发现了一个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分子——LRP4,它的抗体当前已被应用于重症肌无力诊断,而LRP4和其他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发育的分子突变会导致CMS。

    2025/04/27
  • 获得这项资助后,她决定五年内不再申请其他经费

    这个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诞生于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稳定资助200-300位雄心勃勃、年富力强、敢于担当、敢于在人类未达之境中全力以赴探索的中青年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2025/04/27

历史搜索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