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1925年6月,德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因花粉过敏来到北海上的小岛黑尔戈兰(Helgoland),短短数日,他完成重要计算,开创了矩阵力学,现代量子力学也由此宣告建立。 2025年6月10日,300名物理学家登上这座小岛,参加黑尔戈兰2025(Helgoland 2025)国际讨论会,共同庆祝量子力学百年。《赛先生》在会议现场注意到,除了受邀做报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欧洲和美国工作的多位华人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今年是国际量子科技年。科普作家程鹗从7月底开始进行了一场量子物理的朝圣之旅(伯尔尼: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出生地,量子圣地慕尼黑,哥廷根:量子力学的真正出生地)。 德国海岛黑尔戈兰,意为圣地。100年前的一个深夜,在这座小岛,年轻的海森堡灵光一闪,构建出一套崭新的体系来描述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 今天,让我们跟随程鹗的脚步,来到黑尔戈兰,回到历史的现场。
中国哈尔滨的龙人属于丹尼索瓦人。这一结果,为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假说再添证据。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人的头骨化石,除了缺少下颌骨外其余部分保存完整,若结合已经在青藏高原地区和台湾澎湖地区发现的丹尼索瓦人的两块下颌骨化石,我们将第一次完整看到丹尼索瓦人的容貌。
在量子力学的百年发展史中,爱因斯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因为他在多方面提供了灵感,例如他提出光既是波也是光子云的想法,启发了德布罗意的粒子波动性、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更在于他不断深入思考现有物理理论的漏洞与不足,包括质疑横空出世的量子力学不完备。 1935年,他和两个助手对量子力学发起最后的重要一击,提出EPR佯谬。这一最后被证明错误的论文,却被证明对于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第二次量子信息技术革命,都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简史》中,作者麦克斯·班尼特架起神经科学与AI的桥梁,讲述大脑的进化史诗,并揭示这一历程如何塑造下一代AI革新。通过独创性框架,他将庞杂的进化史凝练为“五次突破”,每次突破都标志着人脑进化的重要跃迁,并为人类智能的核心谜题注入全新解读。
今年是英国生物学家、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 年 12 月 9 日 - 1995 年 3 月 24 日)去世30周年,许多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对于系统性地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贡献。但是,一个英国人是如何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产生兴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