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医学研究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但撤稿问题同样瞩目
中国的医学科研正在崛起,然而,与众多学科领域类似,在科研投入呈现”东升西落“的整体趋势下,如何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也成为了迈向医学研究强国的中国所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自然》杂志记者特约撰稿人,加拿大科学记者布莱恩·欧文斯进行了采访报道,知识分子对其内容摘编见下。
6天前 -
AGI for Science:关于科学未来的6个问题
浦江创新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创设于2008年,论坛始终围绕创新主题,旨在汇聚全球创新力量研讨科技创新趋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凝聚创新治理共识,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和重要全球性问题。十八年来,论坛着力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数万余名创新开拓者汇聚一堂。三千余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交锋观点“论坛+展览"交相辉映,百多场主题活动描绘创新发展蓝图,上千家权威智库和机构共结创新硕果,一大批研究和合作成果传递创新理念。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29 -
这些年轻科学家不再满足于“追赶美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硅谷是全球AI人才的终点站。而中国曾是最大的人才输出地,把一代又一代顶尖AI人才送往彼岸。 如今,这种单向流动正在悄然转向。 Digital Science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出现AI人才净流出的趋势。优秀的青年学者,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选择回到中国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20 -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决定继续合作“探险”
本文以质朴笔触记录了一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科技报国佳话。 清华大学校友寿宝奎(物理系)与陈耀松(力学系)两位退休学者,凭借挚友情谊与专业互补,历时三十余年科研攻坚,成功研发低成本、高精度的航磁物探技术,其创新历程堪称技术科学领域“产学研用”结合的生动范本。
-
庆祝量子力学百年,黑尔戈兰2025会议上的华人面孔 | 手记
1925年6月,德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因花粉过敏来到北海上的小岛黑尔戈兰(Helgoland),短短数日,他完成重要计算,开创了矩阵力学,现代量子力学也由此宣告建立。 2025年6月10日,300名物理学家登上这座小岛,参加黑尔戈兰2025(Helgoland 2025)国际讨论会,共同庆祝量子力学百年。《赛先生》在会议现场注意到,除了受邀做报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欧洲和美国工作的多位华人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赛先生 · 2025/09/12 -
数学战争警示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育?
所谓“数学战争”,是指在美国持续数十年的一场教育路线之争——数学究竟该如何教?数学,究竟是筛选精英的门槛,还是让普通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的基础技能?不久前,盖茨基金会捐赠了一笔资助给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NASEM),并帮助对方成立一个名为“数学科学教育委员会”(MSEB)的新部门,以促进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期间的数学教育水平。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05 -
终身教职“上岸”即“躺平”?一项覆盖万名学者的研究揭示了真相
终身教职制度会不会导致得到教职的科学家们选择躺平,会不会导致他们的科研产出下降?近期的一项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部分回答——这需要分学科地进行分析。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