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知识分子
  • 一篇Cell论文是怎么变成一家公司的?

    18个月,从实验室到一家生物科技(Biotech)公司。2022年5月,北京大学杜鹏团队在《Cell》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种植物免疫蛋白通过挽救microRNA的缺陷实现广泛的抗肿瘤反应》的研究论文。[1] 作为这篇论文的共一作者,2018级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博士生,萌生了以原创科研成果为起点,进行创业的念头。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30
  • 《纽约时报》|中国生物技术更快更便宜

    就在上海旁边的无锡,中国正在建设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未来——一个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中心,包含了工厂和实验室,在这里的制药公司可以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快、更便宜地开发和制造药物。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8/31
  • 一个“不受欢迎”的研究,是怎样发现了35亿年进化史中的生物钟密码?

    晨曦中向日葵逐日绽放,暮色里招潮蟹候月出穴,子夜里萤火虫点星闪烁……这些生物活动的规律,正是体内精密的时间机制在调控,让生命节奏与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保持同步。

    2025/06/18
  • 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撤稿数15年增加超30倍,九成因学术不端

    最近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的研究显示,2009年至2023年的15年间,中国作者参与的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数量持续上升。到2023年,已接近2009年全年撤稿总数的32倍

    2025/06/18
  • 专访eLife主编:失去影响因子,中国来稿减少了80%

    2024年11月,科睿唯安宣布,eLife期刊不再被赋予SCI影响因子。此前,这本跨学科的生物学杂志IF是6.4。进入2025年,这本先锋开放获取期刊开始感受到了失去影响因子的余波,而这其中,“最大的,也是主要的变化都来自中国”。

    2025/05/19
  • 谁把生物学家尼达姆,变成深爱中国的史学家李约瑟?

     今年是英国生物学家、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 年 12 月 9 日 - 1995 年 3 月 24 日)去世30周年,许多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对于系统性地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贡献。但是,一个英国人是如何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产生兴趣的呢?   

    赛先生 · 2025/04/27
  • 人类大脑是如何进化的?

    生物学和医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人类健康的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具有极强的逻辑和规律性,从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基因遗传学定理到DNA的发现,一再地证明了这种科学属性。

    2025/04/27
  • 专访| 这位物理学家,开创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2000年1月,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Michael B. Elowitz和导师Stanislas Leibler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设计出首个基因表达振荡器,利用3个基因模块彼此间的抑制作用,实现下游基因表达信号的规律振荡,就像振荡电路输出的规则波形。这一工作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成果之一。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4/02
  • 专访| 这位物理学家,开创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2000年1月,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Michael B. Elowitz和导师Stanislas Leibler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设计出首个基因表达振荡器,利用3个基因模块彼此间的抑制作用,实现下游基因表达信号的规律振荡,就像振荡电路输出的规则波形。这一工作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成果之一。 

    赛先生 · 2025/03/22
  • 柳叶刀论文破解中国肺炎支原体流行之谜:只在东亚传播的神秘突变株 ?

    近日,《柳叶刀•微生物》上的一篇来自苏州大学的文章详细解释了那场流行中“神秘”的肺炎支原体的来龙去脉。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2/24

历史搜索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