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细菌通过劫持寄主代谢解决“卡脖子”问题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一直是人类驯化和栽培植物的漫长历史中挥之不去的魔咒。19世纪40年代,由于马铃薯晚疫病引发的大饥馑导致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进入21世纪,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每年仍造成全球农作物10-30%的减产,严重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
-
中科院动物所等揭示羊驼和美洲驼驯化起源机制
7月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团队与山西农业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华大基因、智利比奥比奥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科学家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post-Spanish conquest evolution of the llama and alpaca的研究论文,解答了羊驼和美洲驼的起源问题,发现两个物种之间存在大范围的不对称基因渐渗现象。
-
科学家团队联合攻关,发现控制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基因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资源,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经济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对大豆消费需求逐年增加,进一步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对于保障世界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什么?人不是最先驯化动物的动物?
驯化是生物之间一种特殊的进化关系,表现为一种生物通过为另一种生物提供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以获取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如人类对野生谷物的驯化大大提升了食物的供给,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
“魔剪”在植物驯化上再立新功,中科院遗传所连发两篇NBT
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利用该技术对野生植物进行从头驯化开始显示了极大的潜力。
-
中科院遗传所学者揭示不同科作物驯化,存在基因平行选择
近日,中科院遗传所学者在Nature Genetics发文,报道了一个种子休眠调控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的现象。
-
粳稻适应低温逆境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水稻种植区的不断北移,揭示粳稻驯化过程中适应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低温耐受性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