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正在变革农业,让野果变成水果
野生酸浆(Physalis pruinosa),图片来自EurekAlert/Sebastian Soyk
撰文 | 冯水寒
责编 | 叶水送
● ● ●
农耕种植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作物的出现往往会带来新的风味,实现农产品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浆果由于果实饱满,皮薄肉多等优点,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中番茄、葡萄、土豆等尤为典型。那么,浆果中能否再涌现优秀的成员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食品生产商。
近日,一种鲜为人知的孤儿作物——野生酸浆(Physalis pruinosa),这种作物只分布在非常局限的地区,为当地人所食用的作物,在原产地以外不为人所知。凭借极其耐旱、味道诱人的优势,成为了有利候选对象,然而其生长困难,常常在完全成熟前便掉落。若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来改善这种酸浆将会消耗大量时间和金钱。而种植者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野生品系的遗传特征和环境适应性,经过几十年,甚至几千年的驯化,才能实现商业推广。
基因编辑加速植物驯化,图片来自Nature Plant
近年来,随着“魔剪”CRISPR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开始在驯化育种中彰显威力。而这种野生酸浆的驯化也得益于此,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入大众视线。
10月1日,Nature Plant发文称,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借鉴早先番茄研究经验,对野生酸浆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敲除了SP5G和CLV1两个基因,提升了野生酸浆的产量,实现植物快速驯化。具体来说,敲出SP5G基因导致植物停止发芽和长叶,变成生长更多花果,改良后植物果实产量增加50%。而敲出CLV1基因则使得果实增重24%。
利用CRISPR/Cas9技术加速野生酸浆驯化,图片来自EurekAlert
未来,该团计划继续改进其易掉落缺陷,改善水果颜色和味道,并借鉴部分传统育种方法,为其成为主流作物铺平道路。
此外,他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激励其他研究者关注孤儿作物,思考其快速驯化的潜力。
参考链接
可以吃吃吃,高中时学的地理吃甘蓝地上吃番茄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