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颉伟组和朱冰组在《自然-遗传》发表DNA甲基化稳定且可塑性遗传的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颉伟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组通过紧密合作,在《自然-遗传》期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不精确DNMT1与“临近区域依赖修正机制”促进稳定且可塑表观遗传》的研究论文,阐明表观遗传修饰在并不精确的维持机制作用下如何维持稳定遗传的基本机理。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完成首个植物图形结构基因组,助力大豆“绿色革命”
2020年6月1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的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关于大豆泛基因组的最新研究进展。
-
人群中ACE2具有高度多样性,与新冠病毒结合存在差异
该研究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人类受体基因ACE2开展了遗传突变分析,发现人群中ACE2是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基因之一。
-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分家”?浙大学者发现新现象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是“随机均等分布”到子代细胞的。而应颂敏团队的研究为挑战传统认知提供了新的证据,学界认为,这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发现,尽管背后的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晰,但会激发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
科学家揭示脊椎动物异源多倍体亚基因组演化的动态历史
多倍化现象在脊椎动物中极为罕见;多倍体脊椎动物在多倍化发生和其后的二倍化进程中可能经历基因组休克效应。但对于相关演化遗传机制是什么、机制是否相同等问题,存在不同假说和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PNAS 2016及其他文献)。
-
遗传信息的不确定性源于不断变化的解读方式 | BMC Medical Genomics
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能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其序列变化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根据测序数据,我们可以适时对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管理做出改变。这些改变应如何进行,以怎样的频次进行且由谁来负责?最近在BMC Medical Genomics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
与久坐休闲活动相关的遗传位点被发现,竟还与冠心病有关?
《自然-通讯》本周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与特定久坐休闲活动相关的遗传位点。根据研究开展的遗传和观察分析,作者发现,增加看电视的时间可能是冠心病(CAD)的一个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