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媒体“赛先生”(Saixiansheng)主编
8月6日,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和香港揭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教授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发现方面的贡献”获物质科学奖。
2025年度墨子量子奖的三位获奖人Immanuel Bloch,Tilman Esslinger和Markus Greiner将量子模拟从概念推向了现实,确立了超冷原子作为探索量子多体物理中最深刻且最具挑战性问题的通用平台。
今天6月,在量子力学的诞生之地德国黑尔戈兰,量子计算先驱、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Peter Zoller接受《赛先生》专访。他表示,量子计算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进展稳定,但未来整个领域要真正走下去,仍然需要一些对于社会和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努力推进。”Zoller说道。
6月10日-14日,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约300名物理学家齐聚北海深处的黑尔戈兰岛,参加黑尔戈兰2025(Helgoland 2025)研讨会,庆祝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
6月9日-14日,约300名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诞生之地黑尔戈兰岛举行庆祝量子力学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赛先生》编辑部抢得宝贵的一票,全程直击这一讨论会。在会议的倒数第二天,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会场发出宣言:国际化不应只是漂亮话,科学的价值不应被政治所左右。
“获奖工作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生理机制,没有人预料到,完全是出乎意料的。这表明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非常重要。”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副主席Olle Kämpe
瑞士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辛(Nicolas Gisin)和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拉瑞蒂(John Rarity)因”在使用光纤进行早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中的重要贡献”,获得2023年度“墨子量子奖”。
这是一个科学长征路上的故事。研究人员克服了实验上的重重困难,以高超的实验技巧,不断试错的坚韧,迈出了通过量子模拟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重要一步。若问从构想到迈出这一步,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