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排新战场:清华团队揭示“地下迷宫”潜力
2025年4月起,生态环境部要求新建煤矿在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8%时必须进行甲烷捕集[1],这一门槛之前是30%,并要求所有矿井在2027年4月前达标,相当于在煤矿通风系统中捕捉更稀薄的气体,显示出中国在煤炭行业甲烷排放方面加快了行动。
知识分子的博客 · 48分钟前 -
破译"隐形塑料入侵术",你的菜叶正在偷渡微塑料
4月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邢宝山教授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联合研究进展。
2天前 -
部分城市PM2.5反弹,意味着什么?
2024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上升了7%,全国范围内则上升了3%。这一逆转似乎也印证了公众近期的感受——雾霾,好像在疫情后卷土重来了。
2025/02/27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管理之惑:围?还是不围?
孙建团队的研究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围栏工程效应,利用meta分析探讨了围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出了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政策框架。
-
2019年,这9大科研突破正在影响世界
每一年,生命科学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突出意义的进展,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探索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继而创造出新的技术来改善人类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进程。
-
从温暖潮湿到又高又冷,青藏生态转折发生在何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等人在《科学通报》2019年第27期发表文章,从鱼类、植物和昆虫化石证据出发,重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迁历史,发现从热带-亚热带动植物区系到冰冻圈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发生于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中新世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