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团队合作首次在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生
10月31日,Science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的一项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发生的工作,为研究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环境因素诱导的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员团队、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晖晖研究组、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和杜克大学医学院姜永辉教授团队等密切合作,在怀孕期第26和29天通过腹腔注射VPA钠盐(200或300 mg/kg剂量)后获得了2只足月流产胎儿和5只存活食蟹猴后代。
-
遗传发育所开发水稻分子育种整合组学知识库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已为解析作物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和基因功能提供了大量的组学数据。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发展也帮助构建了重要作物的多个参考基因组,为高质量泛基因组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整合这些组学数据将大大有利于对其的重复利用和深度挖掘。
-
跳蚤已为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Jan Slapeta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基于澳大利亚全大陆的气候变化模型和公共的生物气候数据,模拟并预测了澳大利亚猫蚤的分布。随着未来的气温超过临界温度,蚤类的分布情况可能会变化,并影响其发育速率和携带病原的能力。
-
汤富酬、文路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人类生殖系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汤富酬教授与文路副研究员系统总结了国际上近年来在人类生殖系细胞单细胞组学测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学者发现II型糖尿病新的血脂预测因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瑞金医院合作,采用嵌套病例对照设计及高覆盖率的靶向精确定量脂质组学方法,广泛研究了两组中国前瞻性人群血清脂质变化,发现2型糖尿病新的血脂预测因子。
-
不只有A的poly(A)尾:A碱基纯度影响蛋白质翻译效率 | Genome Biology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合作,利用新型poly(A)尾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拟南芥poly(A)尾介导的全新转录后调控机制——在poly(A)尾中散在分布的鸟苷酸(G)可通过抑制与poly(A)结合蛋白(PAB)的相互作用降低mRNA的翻译效率。
-
基因组分析揭示中国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体
中国昆明动物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DNA实验室合作,提取了皮张样本的DNA并全基因组测序。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中国南方的狼是一个单独的群体,和中国北方、青藏高原狼有差异且关系最近。
-
北大学者开发新一代单细胞技术,解析早期胚胎细胞命运决定机制
2019年9月3日,何爱彬组发表了题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报道了利用一种全新的普适性,易操作的单细胞ChIP-seq技术解析早期胚层和器官发育中细胞命运的选择决定机制。
-
抵御环境污染的表观遗传学饮食
早期营养虽然不能够改变DNA,但是它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显著地影响发育。近期发表在Clinical Epigenetics 的一项综述研究显示,来自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表观遗传学饮食”有助于防止在子宫内和出生后暴露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