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教父辛顿:从反向传播到凡人计算
杰佛瑞·埃佛勒斯·辛顿(Geoffrey Everest Hinton,1947-)【1】,被誉为“AI教父”,他一生的理想是要明白“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机器是否能模仿大脑的运作机制?为此他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开发神经网络,他在1986年和2022年,分别发表了两篇与神经网络算法相关的重要论文,一前一后相隔三十多年,一反一正都是讨论机器如何学习的问题。哪一种算法更接近人脑的运作模式呢?辛顿对此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此文将为你解读这两篇文章的核心思想,然后,你对上述问题便能得出你自己的答案了。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2/27 -
新旭医药tau蛋白PET示踪剂临床试验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18F-APN-1607是针对变异tau蛋白设计的小分子药物,用于成像阿尔茨海默症病人脑中tau蛋白神经纤维缠结的分布及密度,助力失智症的诊断。
-
人脑记忆提取过程中皮层神经元放电序列的重现
这项研究首次在清醒状态下的人脑检测到与记忆编码、提取相关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序列放电,提示人脑对于特定情景的记忆编码依赖于皮层神经元特定的、有一定时间排序的发放,而记忆的正确提取则依赖于该序列放电的重现。
知识分子 · 2020/03/30 -
施路平:类脑计算——人脑与电脑
施路平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类脑计算——人脑与电脑》。他为我们介绍了发展类脑计算的必要性及其挑战,并分享了关于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人脑和电脑这两个系统可以互补,类脑计算能够支撑人工通用智能发展,其关键在于多学科融合。
-
北京大学方方、罗欢课题组揭示人脑中特征注意的“节奏探照灯”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方方教授课题组和罗欢研究员在人类注意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通过重建人脑同时注意多个特征时的神经表征,首次揭示了注意在特征空间的“节律性探照灯”加工模式。
-
基干阔鼻猴脑的特征与类人猿的脑演化
人类的脑,无论是绝对容量还是相对容量,都比其它灵长类更大,沟回结构也更复杂。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增大的大脑,是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总体上延续了灵长类相对脑容量逐渐增加、沟回结构逐渐变复杂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