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对自动驾驶的迷信正逐渐远去
未来,人类司机将不复存在,轻轻吩咐一句,自动驾驶的汽车就会将你送达目的地,舒适安全,无需操心。
这是人们理想中的自动驾驶,也是这一行业给用户描绘的美好未来。但如今看来,用“轻诺寡信”来形容自动驾驶行业似乎并不为过。不少人开始相信,完全的自动驾驶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恐怕还要再等几十年。
撰文 | 邸利会
编辑 | 金庄维
2018,是自动驾驶的多事之秋——显眼的成绩乏善可陈,各家画的大饼大多打了折扣,人们记住的是撞死人的车祸、对“出走者”的诉讼。连业内的领头羊Waymo也承认,我们仍然在朝着完全自动驾驶的路上前进,要去掉安全测试员,需要慢慢来。
伴随着寒流,2019如期而至。在新的一年,狂热过后的自动驾驶将走向何处?
技术成熟度堪忧
Waymo一向谨言慎行。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如之前宣传的那样,无人出租车商业化落地。
然而,从现有的信息看,车内依然配有测试司机,运营区域局限在亚利桑那州四个市80~100平方英里的面积,且只允许约400名早先参与过测试的人员参加。
亚利桑那州气候干燥,阳光明媚,路况简单,很多企业选择这里作为测试场。此前,Waymo已经在该州首府凤凰城测试了18个月。尽管受保密协议约束,媒体还是找到了当地的居民和亲身参与者。在他们眼中,Waymo的无人车像是一个不怎么熟练的新手。
8月份,外媒The Information 引述几位当地人的话称,Waymo的无人车无法恰当处理一些特殊场景:车不做无保护左拐,并入繁忙车流存在困难,不明白一些基本的道路特征,经常突然启动或者停车等等。早期参与者也透露,除了有限的服务区域外,接驳地点均是固定的,经常为了避免上高速或者左拐而绕道。
2016年12月,谷歌分离其自动驾驶单元,Waymo由此成立。而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早在2009年就已启动,十年时间,跑了美国的二十多座城市,100亿英里(约合160亿公里)的模拟测试,千万里的道路实测。
然而,业内顶尖的无人车的表现依然不令人满意。
“我觉得有两点会导致某些人悲观,一是作为一个大公司,Waymo非常保守,它是确保万无一失,我觉得这绝对是个好事,也跟他大公司办事风格有关系;第二也是因为大公司,它摊子铺得很广,没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城市,否则可能现在早就搞定了。” AutoX CEO 肖健雄告诉我,除此之外,无人出租车本身就很难,对技术的完美度要求很高,这也是为什么AutoX把物流车作为切入点。
如果说,Waymo有种为了兑现诺言强行上路的味道,其他几个头部公司也好不到哪里。
沃尔沃原计划是在2018年为瑞典家庭带来自动驾驶汽车,但已决定延迟4年,承认到2021年时,相关的传感器技术才能发展成熟并易于部署。
通用汽车在2016年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随后获得了软银和本田的投资,在旧金山和其他地区展开了测试。目前,这些车辆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英里(约合每小时48公里)。去年11月,该公司CEO暗示,通用可能要在2019年启动类似Waymo的小区域的无人出租车服务。
至于特斯拉,听CEO伊隆·马斯克的话,似乎完全的自动驾驶随时可来。可其计划中的美国东西两岸的全自动驾驶演示,已经从最初的2017年1月,推到2018年年底,直到如今也没有实现。
回到中国这边,迄今大多数的自动驾驶企业集中在类似车库、园区这样较为简单的封闭应用场景。这多少反映出整体上的技术差距。不过,由于中国的路况要复杂得多,在开放道路上进行测试也着实不易。
去年11月,雷锋网等媒体试乘了百度在雄安新区运行的自动驾驶大巴阿波龙。同样地,车上配备了安全员,应付自动驾驶系统无法处理的突发情况;行车路线是事先设定的,全程1公里左右,往返时间约15至20分钟,车速也不快,每小时约20公里。在他们的描述中,还有一个让人不放心的细节,当天的风比较大,一阵强风吹过,阿波龙稍微晃悠了一下,紧接着就来了一个急刹车。
要命的车祸
几位自动驾驶领域人士都对笔者表示,2018年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Uber的车祸。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Uber在2017年启动自动驾驶项目,2018年3月的车祸发生时,已经有200辆车在四个地方(亚利桑那州、匹茨堡、旧金山和东京)进行道路实测,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
事故发生地是亚利桑那州的坦佩市。当时这辆车正沿着13英里(约合20.8公里)的线路测试,时速39英里(约合62.4公里)。被撞死的这位妇女,当时正推着自行车横穿马路。夜间行车,识别难度本来就大,不巧车上的测试员在看手机,压根没注意到突然出现的行人。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从探测到行人到撞上人之间有6秒的时间,但车辆没能作出应有的反应。此后,亚利桑那州州长撤销了Uber的测试许可证。
这场车祸对Uber影响颇大。4个月后,当Uber重新在匹茨堡上路测试时,规模已大大缩减,大部分测试员被裁,自动驾驶卡车单元也遭到关闭。
2018年年底,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允许Uber重新上路,只不过,测试范围限制在匹茨堡市两个办公室间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循环路线,不在夜间,不在雨天,时速不超过25英里(约合40公里)。
同样是2018年3月份,在自动导航模式下,一辆特斯拉SUV在加州101高速路撞车后着火,司机死亡。9月,一些车主发现,在更新过系统后,他们无法正常使用辅助驾驶系统。
即使是谨小慎微的Waymo也曾经发生过事故。车祸发生在2018年5月,亚利桑那州的Chandler地区,虽然警察说,Waymo的车并无过错。事故报告显示,谷歌的无人车从2009年开始,发生过至少30次微小事故,包括2016年的时候,变道到公交车道,车辆受到损坏,好在无人受伤。
“从某个侧面说,这是好事,终于让大家清醒一下。Waymo的老总终于出来说了,太难了,因为他画的那个饼,方向都错了。要实现安全、经济的自动驾驶,汽车不能像人一样开,要像机器一样开,今年的车祸就证明这个事情。” 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王飞跃研究员说。他相信,无人车和有人车混开可能只是一个过渡,路面上最终全是无人车,才能彻底解决安全和高效的问题。
2016年,在亚利桑那州的人类司机平均一天发生车祸350次,造成两人死亡。每年美国交通事故造成4万人死亡,人的因素占到所有车祸的90%。问题是,如果有一天无人车上路,任何的事故发生都不会有车内的司机来承担责任,而乘客通常愿意原谅有缺陷的人,却难以原谅有缺陷的机器,这无疑要求无人技术要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讨伐“背叛者”
自动驾驶,群雄并起,这里你可以看到各样的玩家,包括了互联网巨头、初创公司、传统车企、芯片企业、传感器企业等。在激烈的竞争下,挖角、跳槽甚至离职创业都显得很敏感。过去的一年,几场引人注目的诉讼,充分说明了这点。
2017年2月23日,Waymo在联邦法院向前员工Anthony Levandowski提起诉讼,指控其泄漏“价值无法估量”的信息。Levandowski多少有些恃才傲物,不过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爱才惜才,但当他离职投奔对手Uber时,谷歌终于变得不能忍。
2018年2月5日,案件开庭审理,129位代理律师准备了超过10万页的文件。不过,案子不到一周就作出了裁定,Uber不准使用某些技术,赔偿2.45亿。
一开始,Waymo称Levandowski转移了121项商业秘密,Uber侵犯多项专利,损失高达10亿8千5百万。审理将要结束时,只剩下8项侵犯商业秘密,并没有侵犯专利。有分析认为,Waymo发起诉讼意在警告员工,不要随便跳槽到对手公司。
《纽约客》也披露,Waymo的一些离职员工曾收到警告信,叫他们小心使用相关技术,这些员工内心也觉得,必要时Waymo会对他们提起诉讼。Levandowski在新东家那里也没有站稳脚跟,事实上,在接到Waymo的诉讼后,Uber立即解雇了他。
同样中国这边,也上演了一场类似的官司。百度也发起诉讼“追杀”离职创业的员工——原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
2017年3月1日,百度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交由到任不久的陆奇负责,王劲“内部休息调整”,之后离开百度。
2017年4月,王劲联合原Velodyne CFO 吕庆、原百度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韩旭、原UCAR北美实验室主管李岩等人成立了自动驾驶公司景驰科技。刚成立的景驰发展迅速,不料,百度随即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王劲和景驰告上法庭。景驰董事会随即将王劲解雇。
王劲离场,原景驰CTO韩旭上任。不过,景驰的“折腾”依然没有停歇。原景驰研发副总裁杨庆雄成立牧月科技,专注于自动驾驶物流。此外,景驰的一名联合创始人潘思宁控诉景驰高管伪造签名、变更法人。
经过几番缠斗,原来的景驰在去年10月更名为文远知行,而其创立之初发下的豪言壮语也自然随风而逝,但愿前路顺遂。
火箭VS梯子
纵观自动驾驶江湖,以Waymo为代表的公司追求极致的单车智能,以一步到位的无人出租车运营为商业模式,被称为“造火箭派”。另一派则是以众多的创业公司为代表,在技术实力和资金压力下,先寻求在某些特殊场景下的商业落地,被称为务实的“梯子派”。
对于火箭派能否一步到位登月,业内有不同意见。
“殊不知,即使是Waymo的8.2万辆车,获得数据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在20、30座道路干干净净的城市行驶,数据也不够丰富和多样化。” 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说,这意味着Waymo的商业化路径存在可扩展性的问题。
他谈到,即使是Waymo、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要达到理想的安全状态,现在获得的数据还远远不够。他所在的驭势科技,寻求在停车场自主泊车、机场无人物流拖车等方面取得商业化的突破。
在美国,今年也有不少创业公司寻求特殊场景下应用,加入“梯子派”的行列。
2018年7月,硅谷初创企业Drive.ai在德州推出小巴车,主要在办公园区运行,固定线路和接送点。Drive.ai董事会成员吴恩达说,选择固定区域,可以利用自动驾驶优势,同时摈弃其不足。
8月份,初创企业Nuro在亚利桑那州启动物流车,用于超市周围1英里(约合1.6公里)范围内的货物配送。其主席Dave Ferguson说,未来将增加两辆完全无人的车,加入到之前有司机的车中,时速25英里(约合40公里),但也只在社区的路段行驶,不会上主路和高速。
除了降低难度,寻找易于落地的场景外,不少厂商也希望通过车路协同的方式提升安全性。
国内的阿里、百度、华为都期待借助新一代的通讯技术如5G、V2X(车和周围交通系统,如其它车辆、信号灯进行交互)的发展,无人车可以实现更安全和经济的运行。
但肖健雄告诉我,车路协同也有一个难点,就是一旦出了事故,无法明确各方的责任:“就比方说,如果车路协同,出了交通意外,这时候谁负责呢?是装路上传感器的公司负责,还是单车智能驾驶的公司负责,还是政府负责?这个责任就说不清。” 不过,他也表示,AutoX虽然不主动做车路协同,但也和这些公司保持合作的开放性。
2019会怎样?
当前利用深度学习的单车智能还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缺陷——不可解释性,王飞跃说,通过单纯的深度学习训练出的模型难以做到实时控制——
“现在车上用深度学习,实时地用,我相信包括国外的公司,没有一家可以做到。离线的模型,说实在的,大家不敢用,为什么?不可解释。万一出个不同的情况,谁都不知道这种识别的算法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他相信,要增加安全性,当前的深度学习算法还需要进行改造,增加可解释性。
不过,被称为深度学习之父的Geoff Hinton在去年12月接受WIRED杂志采访时,为深度学习的不可解释性做了辩护,认为这并不影响自动驾驶的前景——
“人对于自己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无法解释。当你决定是否雇用某人时,这个决定是基于你能量化的各种事情,然后是各种直觉。人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要求解释,你就是在强迫他们编造故事。”
他认为,对于自动驾驶系统,应该基于这些系统的性能进行调节,可通过实验来观察是否有偏差,或者事故是否减少,“对于自动驾驶,我认为现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接受了它。即使你不太清楚自动驾驶的原理,但如果自动驾驶的事故比人驾车少得多,那也是件好事。我认为我们必须像对待人一样待它,你只要看看它们表现如何,如果不停地遇到困难,就说明它们不是那么好”。
而王飞跃认为,将无人车和有人车混在一起开,必然会带来各种难题,最好的方式是将无人车和有人车分开,逐步实现完全的无人化,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包括节约成本、降低污染、提升安全性。
“目前来说,有一些场景立即就可以应用,比如矿山,接下来是物流车,市政公交车、扫地车,最后是出租车。” 王飞跃说。
的确,一步到位做到完全无人的出租车并不容易。不过,肖健雄说,2021年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实现无人出租车运营是蛮现实的,而在中国,由于路况的复杂性,可能要延后几年。
对于无人车的发展前景,他说,从技术角度,他的态度并没有多少变化,并不是一会悲观,一会乐观,发展的节奏跟想象中的基本一致——
“这其实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是我们知道方向没走错,知道怎么做,然后一直做把它完善。其实自动驾驶这个领域科学的问题已经基本上都研究出来了,不需要有任何科学上的突破才能实现。所以技术上肯定就是大家稳步前进,我不觉得将来会有什么伟大的发明突然出来,然后解决全部的问题,反而是慢慢积累,看起来很慢,但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在推进。”
如果是这样,2019年大致上会是自然的顺沿,头部的玩家会越来越多地在开放道路上试运营,范围逐步扩大,也会有不少的公司继续加大某些特殊场景的应用。
不管怎样,无人车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区的参与。在无人车测试的乐土亚利桑那州,当地媒体报道了几起对无人车的人为破坏——扎车胎,扔石头,无缘无故站在路中央挡住无人车的去路。显然,整个社会也需要为无人车这一新事物做好准备。
当下的自动驾驶也许需要不断制造好新闻来刺激行业发展,但避免出现灾难性的致死事故、追求稳健也不失为发展的良策。尤其是在一行代码的一个小bug就会要一条人命的领域,有时太快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
我是小标题
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1]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
我是图说(图源:简化url)
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我是正文
参考资料
【1】
【2】
文章头图及封面图片来源:简化url地址
赛先生
启蒙·探索·创造
如果你拥有一颗好奇心
如果你渴求知识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欢迎关注我们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