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20周年回顾-资讯-知识分子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20周年回顾

2016/11/29
导读
CUSPEA为中国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在科学、工商业界各个领域均有出类拔萃者。

本文作者王丹红(左)与李政道(右)合影


编者按:

      2016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的90华诞。除了公认的科学成就,李政道先生多年来为祖国、为科学所作的诸多努力,都是给年轻一代创造机遇,其中1979年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尤其为人称道。李政道先生在六十岁生日时写的《六十回忆》一文中谈到:

      "四十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难驾驭的。尽管成功的机遇不可预定,但它的几率却可以大大增加。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CUSPEA为中国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在科学、工商业界各个领域均有出类拔萃者。2002年6月5日-7日,CUSPEA二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组织者之一、CUSPEA学者陈东敏找到时任《科学时报》记者王丹红写一篇有关CUSPEA的综述。《知识分子》今日旧文重发,以纪念CUSPEA项目这个影响深远的创举。


撰文 | 王丹红


  


引言


李政道,2007年。来源:nobelprize.org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是由李政道教授发起,在中国政府和各大学的大力支持,以及美国等几十所最优秀大学物理系的积极响应下实施的。1979年,CUSPEA项目试选了两批18名学生赴美学习并获得成功。该项目1980年正式实施,1988年结束。10年间,参加CUSPEA项目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达95所,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达97所,共有915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进入北美第一流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CUSPEA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给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派送大批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美国也有大部分大学考虑从中国招收研究生。但是,美国大部分大学教授对经历了10年浩劫后的中国学生的素质心里没底。而且,GRE和TOEFL这类美国大学录取研究生的标准考试当时还未在中国开始,因此,美国大学无法沿用从其它国家招收研究生的常规方法,CUSPEA是一条创造性的渠道。


CUSPEA项目的实施,是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界友谊的结果,是热心于两国学术交流的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十年间,李政道先生自始至终亲力亲为,他的夫人秦惠䇹和秘书Irene Tramm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支持与帮助。CUSPEA 学生确实代表了中国知识青年的精华,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了纪念CUSPEA项目这个影响深远的创举,今年6月5日-7日将在北京召开CUSPEA项目实施20周年纪念会。在此,我们刊登本文回顾CUSPEA项目十年实施的情况。


CUSPEA纪念册。来源:王丹红


历年参加报考 CUSPEA 项目的人数和经推荐出国的学生人数。

注a:1979 年出国学生人数, 为酝酿试点时经过两次考试推荐出国的学生。



CUSPEA十年


1979年春,应中国科学院之邀,李政道教授来北京研究生院讲学,他发现部分研究生的素质很好,于是采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生资格考试的题目,对研究生院的少数研究生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为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5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于1979年秋赴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为每位每年出1万多美元,直到得到博士学位为止。这是第一次PRE-CUSPEA试点考试。这些学生到美国后成绩极佳,第一学期各科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在这5位同学之中。受到这一次成功实践的鼓励,他决定再继续进行这样的考试。


1979年11月9日,李政道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写信,建议继续按同一方式招收物理学研究生。同年12月26日-29日第二次PRE-CUSPEA考试在北京举行,共招收学生13名。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录取了3名,李政道同时向 CCNY、Carnegie-Mellon、Oregon、Pittsburgh 和 Virginia五校的物理系推荐。开始时这五校的招生办公室都是反对的,因为按美国大学的规定,申请入学的第一轮审查机构应该是大学招生办公室,他们不能放弃这份责任和权力。于是李政道很费力地向各校的招生办公室主任说明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形,各校物理系的朋友们也给了极大的帮助。很幸运,他说服了这五校的招生办公室主任,他们的物理系也同意负担被选上的PRE-CUSPEA学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费用,直到获得博士学位。


陶荣甲,第一位CUSPEA全国状元,中国科大64级,现为美国APS Fellow,天普大学物理系教授。来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由于这两次试验的成功,李政道决定在1980年展开这个项目的全面招生计划。1980年1月10日他致信当时主持科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信中说“很高兴您对‘送大学毕业生出国进研究院可形成训练科学工作者方法之一’的支持,这封信想继续谈谈目前如何发展这条道路的一些问题”。“我现在有一个推广哥伦比亚大学做法的想法,即在今春将美国一些有好的物理系研究院的大学(估计约30个)联系起来,每年共出一组考试题目,请科学院主办,每年年底前在国内举行统一考试。这统一考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然后各学生可以凭这个考试的分数,及大学的成绩和教授的评价向美国各大学请求入研究院,可以不只向一个学校请求入学。当然,这个计划目前仅在我个人思考之中,尚未展开。假使成功,每年可有约30位以上新的物理研究生在美国学习。如物理成功,化学、数学想来亦可相继成行。这样,将来每年约共达百名左右。训练他们的方法和美国训练好的科学人才是完全一样的。因而他们每人在美国一切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美国各学院负担,和美国对本国的理科研究生一样。” 与此同时,李政道1980年2月1日向美国53所大学的物理系发出邀请参加CUSPEA的信,信中要求各大学免收CUSPEA学生的申请费,因为他说当时一个中国学生不可能自己兑换外汇。


方毅副总理1980年3月16日给李政道回信,信中说︰“在您给我的信中提出的,在我们国内举行出国研究生考试的建议,我深为赞同。教育部已就此事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商妥,在国内的具体组织工作即由他们负责。”针对李政道提出的问题,教育部前部长蒋南翔和严济慈1980年4月16日也给李政道回了信:“有一事需要向您及有关大学说明:我国1977年第一届统一考试录取的大学生,实际上都是在1978年2月以后入学的。到今年暑假,他们只学了两年半。从过去两次的考题来看,有些课程内容他们还没有学到。因此,今年只能靠各校教师从少数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中择优推荐报考。其他青年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自然仍可照前次的办法办理。您曾一再强调,此事务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宁缺毋滥。我们对此深为赞同。因此,今年录取的人数可能少一些。明年以后,情况会好起来。感谢您为祖国四化做出的极有价值的工作。”


1994年10月,方毅(右)、李政道(左)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奠基10周年庆祝大会上。来源:中国科学院


1980年,CUSPEA正式展开,1980年4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等单位成立了CUSPEA委员会和CUSPEA办公室,严济慈担任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任办公室主任。1988年CUSPEA举行了最后一次的考试后结束。十年间CUSPEA项目共推荐了915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只有16岁。CUSPEA学生是中国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在全美物理学界的帮助下,他们受到了第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


在回顾十年CUSPEA经历时,李政道写道:“回顾以往,我不禁想到CUSPEA项目与众不同的一些情况。有些已是众所周知,有些则不尽然。从美国方面说来,我们看到了美国一些大学的热情相助,为了使来自远方的异常优秀的学生入学,他们自愿放弃正规的招生方式。同时历年负责CUSPEA面试的教授们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工作使参加招生的学校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在中国方面,通过邓小平主席、方毅副总理、严济慈副委员长,以及黄辛白先生和吴塘先生,我们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全面支持和中国高等院校的合作,从而持续长达十年之久。在这一期间,中国正经历着迅速的变革,CUSPEA项目仍得以按计划顺利地进行,这是很可贵的。还应值得提及的是参加阅卷工作的中国物理学家们。每年在王竹溪、马大猷、沉克琦和赵凯华教授的带领下,60多位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了阅卷工作,考生就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为了选拔最优秀的年轻人才使之得到国外很好的深造机会,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学校有可能流失人才,他们对CUSPEA项目始终如一给予无私帮助的精神是真正了不起的。这一点,会永远证实物理学家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



CUSPEA与中国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右)负责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口语面试。那时候,在寄往美国很多大学的推荐资料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图为1979年,李佩在CUSPEA考试现场。来源:中国科大档案馆


CUSPEA十年也印刻下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从1980年开始,李政道每年邀请两位美国大学的教授和他们的夫人来华面试CUSPEA学生,从他们历年的面试报告中可以看见当时条件下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


1980年, 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主任D.B.Fitchen教授夫妇、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Norman H. Christ教授夫妇来华对132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面试。每位学生要接受两次15-30分钟的面试。第一部分由两位教授主持,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经历,他的兴趣和选择美国大学的愿望,偶然也会问一些特殊的物理学问题;第二部分由教授夫人主持,她们都是经过面试训练的,她们主要了解学生英语的流利程度、学生的背景和个人爱好。


他们在1980年12月12日的面试报告中写道︰这132位学生都相当特别,他们学习物理学的过程非常辛苦。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到美国学习。考虑到大多数面试者只有极少的机会进行英语对话练习,他们的英语水平令我们惊异,尽管部分学生的英语说得慢,也不那么完美,但都足以回答我们的问题,也符合一位研究生的要求,而且他们还要从现在开始到明年9月间接受英文强化训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学习之初的教学助理工作,但是,如果在第一学期免除他们的这一责任,会让他们更容易度过过渡期。……总之,我们认为这群学生在物理学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是异常优秀的。他们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奉献精神将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也会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教授夫人Winifred Christ和Janet M. Fitchen在面试的补充报告写道:“第一,这些学生的学习岁月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文革10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个人带来了苦难的经历。因为这一缘故,这批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组,第一组学生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他们在‘文革’之前完成其大学学习,之后他们的职业生涯被迫中断,1978年他们才得以重新学习;第二组学生要年轻一些,‘文革’期间他们还是中学生,1977年他们参加了全国统一的高考,1978年春天进入大学学习。当时中国只有2%~3%的学生能考入大学。第二,我们发现他们的英文水平差异很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些能熟练地对话,而有些在理解和回答问题时都有困难。……一些学生甚至只是一年前才开始学习英语,即使在‘文革’后,学习英语的条件也不好:许多学生无法跟随英文水平很高的教师学习,收听‘美国之音’、BBC和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绝大部分50年代和60年代的中国中学生学习的是俄语而不是英语。第三,学生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他们决定将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并要为自己祖国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从个性上讲,学生们有的害羞、沉默寡言,有的开朗又过分自信。许多学生在面试时很紧张,有的甚至是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相当部分学生在此之前从未用英语对过话。……对许多学生来说,适应美国的生活意味着他们必须与家庭分离,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希望他们得到最好训练的强烈愿望,以及过去克服障碍的经历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美国,然而,我们更希望录取这些学生的物理系在他们初到美国的时候能特别用心地帮助他们……”


纽约大学退休教授Larry Spruch在1985年、1986年两次到中国面试学生。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满足的经验之一。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最快乐的莫过于能教到最好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是他遇到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即使一开始他们的英文不太好,但谈到物理专业,他们不比任何人逊色,加上当初出国不容易,这些学生无不是勤奋学习,美国大学收到这一批学生也获益极大。


Larry Spruch。来源:纽约大学网站


1988年10月,来华面试学生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Sam B. Treiman教授夫妇和Ernest Henlay教授夫妇。他们在1988年11月份的报告中写道:“就像我们前任者一样,我们受到忠告说不要过分看重分数排名,但是学生们却非常在意他们的相对排名。确实,他们的教育体制养成了这种过分的意识。……与早期年龄较大的CUSPEA学生相比,这批学生更为年轻,有些甚至是跳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生占多数,这三所学校都为准备参加CUSPEA考试的学生准备了特殊课程,中国科大进行了专门的全面的强化培训。”“必须强调的是英语教学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非常的普遍。总体上来说,CUSPEA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特别用功。我们中的两位(Treiman夫妇)参加了1981年和1982年的面试,我们相信自从CUSPEA项目以来,整个英语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许多学生都没有机会跟随他们的老师从事真正的研究项目,……绝大部分学生的科学素质都有待开发。”


中国科大历届CUSPEA人数占全国人数百分比。来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CUSPEA 1982年全国前五名合影,除第四名为北大学生外,其他四人均来自中国科大。来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赵凯华教授当时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吴崇试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们都参与了CUSPEA的评卷。通过对CUSPEA考卷的分析,他们指出了当时中国物理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理论轻实验,重数学演绎而对给予学生清晰的物理图像注意不够,不能紧密联系近代物理的最新成就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物理实验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这方面的试题每年都有,考生也作了针对性的准备,但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实验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决非短期突击所能奏效。……与此相关的估算数量级,即根据物理原理,通过简单的计算,正确地估算出有关物理量的数量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考方法,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学生对试题给出的物理条件不作具体分析就写出几个基本方程,不得要领地作数学演绎,洋洋大篇,却解决不了问题,说明这些学生不会对具体物理问题作具体分析,对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缺乏了解。还有就是物理教学中现代化问题,如何通过近代物理的最新成就去阐述物理学的基本规律,CUSPEA给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CUSPEA 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邓小平会见李政道、秦惠䇹夫妇。来源:柳怀祖


创办CUSPEA的初衷是要以超常规的方式,争速度、抢时间,尽快培养中国物理人才,用最短的时间缩短中国物理研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严济慈在谈到这个项目时曾说:“十年中,中国通过这个项目派出900多位同学出国留学。再有一个十年,我们可以期待,大家会学有所成,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新建树。”


李政道1985年5月25日在纽约区CUSPEA同学的聚会讲话中说︰“请大家考虑,今后二十年全世界物理和与物理有关的各科技领域,那时候的领袖是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绝大多数是来自今日的研究院。在现在各主要研究院中四分之一成绩优秀的研究生基本上就组成了将来的中心领导人物。而目前,在美国,其中一大部分就是你们CUSPEA同学。所以,CUSPEA作为一个团体,不仅将领导中国物理学的未来,而且将是领导世界物理学未来的组成部分,这是势在必然的。你们应该为你们的前途觉得骄傲,但是你们也必须负起你们的责任。有人曾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在学术界,这句批评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犹太族经过了纳粹多少年的残害,可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互相帮助,仍然使很多犹太科学家可以找到新的环境获得发展的机会。……但是今天我们有一切理由深深相信,中国科学家必然是将来的主要人物。因此,你们必须共同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


但是,如何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李政道在1981年2月11日致邓小平的信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要吸收美欧科技成就,宜求其本。或可问究竟他们的科学工作人员是如何培养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步是‘研究生’这一阶段,亦即由学士至博士这一段的教育,这些由理工科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们就是将来的科学工作人员。可是,获得博士学位不过是工作的开始,尤其是理科的学生,通常尚需有一段‘博士后’(post doctoral)时期的训练,才能主持科学研究的任务。”


他说送留学生可能是培养科技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中亦有些大关键,派送的留学生是不是能进入最好的学校、受到好的训练、得到与其他学生同样的待遇?是必须讨论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人数多不一定有益,或亦有害。他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派遣了留学生,但他们被美国最好的研究院,如Hardvard、Yale、Princeton、Cornell、Univ.of California Berkeley、Stanford等收为正式研究生的数字极少,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好的研究院的方针和决定权在系而不在校,与校长订条约是不起大作用的。各系均单独为政。如何能向这样多的研究院打开通道,实非易事。他谈到了CUSPEA实施初期的基本情况,提出1981年招生中的一些问题,希望得到指示。


为了使这批青年回国能够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政道1984年5月16日再次致信邓小平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他在信中写道︰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少数(仍以千计)带头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过程中的一环。世界各国近四十年的科技发展经验表明,除少数人外,青年博士必须在学术活跃的环境中再经二至六年独立工作的训练,才能渐趋成熟,这时他们的年龄在30岁以下,可委以重任,去解决科技难题和培养新人;博士后工作要在水平高的实验室和大学内,有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较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当集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一批年轻人,可形成很强的科学集体,做出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和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使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1985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夫妇时说︰“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之后,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着手制订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点方桉,1985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该方桉实施。



CUSPEA二十年


李佩(左)、李政道(右)。来源:吴少华


1979年CUSPEA项目提出并开始试行,至今已过去二十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CUSPEA学生现在已步入了壮年时代,他们在学术和个人事业上都有不同的成就,有的在物理学界作出杰出成绩,有的进入了其它学术领域,更有许多走出象牙之塔,在信息、生物、材料、金融等领域服务,他们中有100多人目前已回国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成就表明,CUSPEA项目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中美关系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USPEA是我国20世纪后50年来有组织、有计划派遣留学生的一个重大项目。它起步早、时间长、人数多、影响大。一个学科有组织地派出近千人,这在我国派遣留学史上是少有的。国家对CUSPEA学生寄予殷切厚望,严济慈说︰“我始终相信,CUSPEA同学一定会对中国和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出色贡献。我深信,青年一代一定会胜过我们老年一代……中华儿女是不会忘记报效自己的祖国的,他们会为祖国的振兴富强而献身的,这也是我们大家十年来一直热心于此的一个坚定信念。”李政道在一次讲话中勉励CUSPEA同学:“中国科学家必然是将来的主要人物,因此你们必须共同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你们应建立相互间经常的通讯,作为一个好的开始,这样可以交换共同的兴趣和心得,分享共同的目标和理想。……通过你们,中国科学的将来就是世界科学的将来。互相帮助,就是帮助自己和帮助你们整个一代。你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后的成功,则依靠你们这一代集体的努力。”


二十年后,吴塘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应该承认,情况的发展有些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为了让这批国家的留学生按时回国服务,李政道教授曾与美国政府商定,给CUSPEA学生发的是IPA66签证,这种签证毕业后是不能在美国工作的。虽然,后来的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但我们依然认为,中华民族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传统,对于青年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我们相信,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祖国的,他们这批优秀青年,无论身在何地,都会对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


作为当年CUSPEA项目在中国的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纪念CUSPEA二十周年的北京会议,会议主题为“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与中国的发展”,会议将于2002年6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这个倡议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国家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也得到李政道和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支持。北京大学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说,举办这个会议恰逢CUSPEA 20周年,CUSPEA项目没有结束,过去20年是播种、培育、成长的过程,今天是收获的季节。CUSPEA同学始终深爱祖国,积极以各种方式参加祖国建设,祖国也非常需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CUSPEA同学和国内科学界交流的一个平台,一座桥梁,让CUSPEA项目继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文首发于《科学时报》,经作者授权刊发,略有修订。


《全体CUSPEA学者名单-915人》链接:

http://indico.ihep.ac.cn/event/5168/material/slides/0.pdf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