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华人教授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遭停职,近百同事签名反对
深受尊重的华人学者林海帆,于2020年遭到美国司法部调查,其就职的耶鲁大学在2022年收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反馈信息后展开内部调查,并要求林海帆进入带薪行政假状态。3月9日,近百名教授联名致信耶鲁校长,呼吁若政府部门调查林海帆,学校应提供保护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联名信认为林海帆案件是在 “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背景下的另一桩案件,而美国司法部已于2022年2月底终止了针对华人学者的 “中国行动计划”。
撰文 | 王一苇 王雨丹
责编 | 陈晓雪
● ● ●
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 | 图源:yale.edu/
3月16日,据耶鲁新闻报道,耶鲁大学近百名教职员工近日向耶鲁校长递交联名信,抗议学校未经正当程序暂停了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Haifan Lin)的职位。[1]
该报道显示,林海帆遭停职前,美国司法部曾于2020年对林海帆展开调查,案件至今仍无定论。
今年2月底,美国司法部终止了针对华人学者的 “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这一特朗普时期的政策声称为保护美国知识产权而制定,但在执行过程中与其相关的调查案件多与经济间谍无关,反而因打击正常的学术交流、助长美国社会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而饱受诟病。目前尚不清楚林海帆遭受的调查是否与 “中国行动计划” 相关。
这封3月9日发给耶鲁校长 Peter Salovey 的联名信指出,耶鲁大学在未经正当程序的情况下,要求林海帆进入 “非自愿的带薪行政休假状态”,且 “突然切断” 他与研究小组的联系,目前事态的发展 “在多个层面令人不安”。
“我们认为,在没有正当程序和明显证据证明其行为不端的情况下,耶鲁在林教授案件中的行政决定似乎在暗示耶鲁的教职员工在未被证实无罪之前都是有罪的;若如此,将人人自危。” 该信件写道。
信件要求,如果政府正在调查林海帆,学校应提供保护,并提出耶鲁的领导部门应采取三项措施:依据教职工手册的规定让林海帆恢复原职,停职教职工的政策应该更加透明,和保护教员免受不正当的政府调查。
3月16日,耶鲁大学教务长 Scott Strobel 和医学院院长 Nancy Brown 对此共同回应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曾于2019年3月询问几位接受过NIH资助教职工的信息披露情况,其中包括林海帆。耶鲁大学提供了相关情况,并确认了提交信息的真实性。2020年7月,学校收到通知,美国司法部已就此事启动刑事侦查;2021年3月,司法部要求约谈林海帆,耶鲁大学于是为林海帆聘请了一位独立律师。2022年1月,NIH告知耶鲁大学,他们取得的信息与林海帆此前在调查中提供给学校的信息不一致。耶鲁大学因此展开内部调查,并要求林海帆进入带薪行政假状态。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该回应还表示,学校在整个过程中 “坚定地支持了林教授”。
林海帆是国际知名的干细胞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在证明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干细胞态位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他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新的遗传调控分子piRNA,被Science 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2]
林海帆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1990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4年,他加入杜克大学医学院并晋升为教授。2006年,他加入耶鲁大学成为医学院教授,并担任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领导干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基础研究,他将耶鲁干细胞研究中心从仅有的两个实验室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干细胞研究机构之一。[3] 他目前也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兼职院长(2014年至今)、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和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2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
“林老师是我认识的最正直正派的科学家,他会为每一个学生认真计划课题,并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地鼓励学生成长。” 一位博士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的在美生物学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他说,林海帆做事非常注重规则,不会因为个人的行政职位干涉规则,是他和其他同学的榜样。对于林海帆被调查,他表示非常惊讶。
在耶鲁工作十多年,林海帆将干细胞研究中心发展成为一个跨越27个系和93个实验室的庞大网络,耶鲁干细胞研究中心如今已是美国最著名的干细胞研究中心之一。在耶鲁干细胞研究中心创立10周年的大会上,林海帆表示,耶鲁大学的干细胞相关研究创造了 200余个高科技工作岗位和许多其他的间接就业机会,并已因此创办了四家生物技术公司。[5]
上述联名信还质疑了调查林海帆的原因,并认为林海帆案件是在 “中国行动计划” 背景下的另一桩案件。
有在美国的华人高管评论,林海帆的遭遇,显示美国对中国的 “猎巫行动” 还没有结束。曾在美国遭到不公正待遇的现暨南大学教授李晓江也曾向《知识分子》表示,美国司法部终止 “中国行动计划”,也可能是为了应付媒体压力,取消名称而改变方式。
此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田纳西大学副教授胡安明、天普大学教授郗小星等因美国司法部的错误指控而遭遇不公平对待。郗小星曾被停职,失去物理系临时系主任的头衔,并且被禁止进入校园、与学生交谈。2017年,终证清白的他起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指控FBI的特工伪造证据。[7]
在2022年1月30日的回顾 “陈刚事件” 以及展望 “中国行动计划” 未来的讨论会中,恢复自由之身的陈刚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指出美国FBI和检察官所谓的 “行为不当” 指控中,有特定的模式:例如歪曲篡改事实、将正常学术交流视为犯罪、不符合程序地急速推进案件、隐瞒部分事实、永远不承认错误等。[9]
2022年2月24日,陈刚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我们都是陈刚》,指出许多其他华裔美国科学家正在因类似的所谓 ‘罪行’ 而受到不公平的调查。“我的遭遇告诉我,政治影响科学和科学家,大学和资助机构必须为被错误起诉的教职员工挺身而出。” [8]
对此,上述博士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的学者表示,和其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学者相比,陈刚又是幸运的,“因为MIT的领导层提供了强有力的在道义,经济和法律上的支持,而其他很多学校则选择了沉默,导致很多人根本无力长期应对司法部的调查。”
林海帆也曾呼吁终止针对华人学者的 “中国行动计划”。2022年1月,他与190多位耶鲁大学的教职员工一起签署了一封致美国司法部的公开信,指出 “中国行动计划” 激起了偏见和种族歧视,并要求终止该计划。[10]
制版编辑 | 姜丝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