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专家建议预防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 | 报告解读-资讯-知识分子

五成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专家建议预防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 | 报告解读

2020/12/30
导读
该报告覆盖6亿人群,每5年发布一次。

撰文 | 林月甫

责编 | 叶水送


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一份重要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这份报告揭示了很多我们值得关注的数据,如中国成年居民50%超重或肥胖、癌症5年生存率近十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焦虑症的患病率为5.6%等。

 

01

年轻人的身高持续增长,但城乡差距大


近年,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2019年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较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

 

居民的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性平均身⾼分别为169.7厘⽶和158厘⽶,与2015年相⽐分别增加1.2厘⽶和0.8厘⽶,6-17岁的男孩和⼥孩各年龄组身⾼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和1厘⽶。


目前,我们没有拿到国内这一群体的具体数据,不过2011年统计的北京地区18岁青少年,男生平均身高为174.1 cm,女生为161.4 cm,而且城区18岁的青少年普遍比郊区孩子高,男女的平均值均超过了2cm。


该报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2015年到2019年进行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上一次发布是2015年,距今已有五年[1]。 


02

成年人超重、肥胖问题严峻


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慢性病患者基数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持续增加。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2019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较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比例上升1.9%。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2012年该数据的死亡比例为79.4%,上升1.3%[2]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

  • 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严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总结为:“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


根据本轮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按照中国成人体重判定标准,体重指数≥28kg/㎡即为肥胖。在2002年到2012年间,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了67.6%,成人肥胖增长率年均增长约5.3%[3]


图源suresteinforma.com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体重指数≥30为肥胖,体重指数≥25为超重。2016年,全球有39%的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这意味着,中国的超重肥胖问题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跟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共存的情况类似[4],尽管我国营养不足问题比如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以及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但“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超重肥胖问题?赵文华指出,首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巨大,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个体能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能量消耗减少,造成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以2002-2017年超重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到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总体目标[5]


03

癌症5年存活率有上升,但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我国癌症发病仍在逐渐上升趋势,癌谱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整体负担较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来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还有一些差距。


癌症五年存活率是指已确诊的病患,从确诊开始五年后的存活百分比,用来计算某种特定疾病的预后情况。


图源:pixabay


2018年,英国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变化趋势监测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癌症5年生存率差距明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5年生存率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癌症患者的发病前五的疾病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乳腺癌[6]癌症五年存活率低,主要我国癌症发病前几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预后较差有关,如食道癌、胃癌、肝癌;另一方面,我国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大多数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是中晚期预防和早诊早诊对提高癌症生存率比较关键。


04

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新冠让这一问题更严重


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个患病率接近7%,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答记者问时,引用了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的数据[7]


图源:国新网


同上述披露的数据有差异、流传甚广的信息是:中国抑郁症患者达9000万。这一数据来自2009年《柳叶刀》发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费立鹏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四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焦虑症的患病率为5.6%[8]


2019年2月,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研究者在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期间,对三万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9]


由此推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从上述《柳叶刀》发表的两项研究来看,2.1%的全国抑郁症患病率或被低估。


图源:pixabay


上述数据的统计调查时间均在新冠疫情之前,而这场大流行可能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仍在继续。此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对5万多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后发现,新冠肺炎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突出,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包括感染患者及一线工作者、隔离人群、延迟复工者和湖北居民及其家属[10]


专家建议,要开展抑郁症、焦虑、失眠、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的监测,鼓励学校和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建设,为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4583/wz44585/Document/1695276/1695276.htm

[2]http://www.chinanutri.cn/kydt/kydtgzrw/zgjmyyyjkzkjcxm/201508/t20150813_119508.html

[3]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1907/e9275fb95d5b4295be8308415d4cd1b2.shtml

[4]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5]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010/0a6f26a0c4e4457898cafb809c9957cb.shtml

[6]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3326-3/fulltext#relatedClinic

[7]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1907/e9275fb95d5b4295be8308415d4cd1b2.shtml

[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524780/

[9]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8)30511-X/fulltext

[10]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20-11/14/content_191718191.htm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