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者发表重要研究,揭示肠道真菌与结肠癌发病的新机制
肠道真菌调控MDSCs参与结肠肿瘤发病的机制示意图
● ● ●
肠道菌群是指在人体肠道中存在的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微生物群体。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参与炎症性肠病以及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但关于肠道共生真菌介导的免疫应答是否影响结肠肿瘤的发生尚无报道。
结直肠癌是大肠上皮黏膜在环境及遗传等多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转化。高度完整和调节完善的肠道免疫系统是维持肠道上皮黏膜功能正常及抑制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有效武器。
而肠组织特异性免疫形成的关键因素,是肠道免疫识别分子对肠道不同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反应。因此,探讨肠道微生物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对于开拓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2018年9月18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林欣教授课题组和南京大学医学院王婷婷教授课题组在Cell子刊 Immunity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Adaptor Protein CARD9 Protects against Colon Cancer by Restricting Mycobiota-Mediated Expans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发现,在正常状态下,肠道共生真菌热带念珠菌(C. tropicalis)可易位至肠道固有层,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CARD9)分子被宿主的天然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识别清除。而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分子缺失时,增多的热带念珠菌可促进髓系细胞向髓系抑制性细胞分化,髓系抑制性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性的未成熟骨髓细胞,它们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促进肿瘤的生长,从而促进结肠肿瘤的发生发展。
简而言之,该研究证实了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介导的抗真菌免疫应答,在维持肠道稳态和诱导肠道肿瘤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肠道共生真菌在结肠肿瘤发病中机制,对于临床结肠肿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来源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公众号“清华免疫”,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