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克里克:生命秘密的发现者 | 音频-专栏-知识分子

弗朗西斯·克里克:生命秘密的发现者 | 音频

2016/06/15
导读
“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克里克(Francis Crick)写给他儿子的信件。来源:theblaze.com


撰文 | 李天南

责编 | 叶水送


  


今年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诞辰100周年。1953年,他与沃森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至今仍在启迪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有关克里克的一切,不仅吸引着科学家的关注,同时也会引起公众的兴趣。


三年前,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在纽约以破纪录的530万美元高价被买走。这究竟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得以如此天价拍卖?原来,它出自克里克之手,1953年,克里克给12岁儿子迈克尔写信,介绍他的新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


在这封长达7页的信中,克里克称,DNA双螺旋结构“非常漂亮。仔细读,你才能读懂。”信上签署的日期是1953年3月19日。


在克里克给儿子写完这封信不久,他和老搭档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和《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相继于4月和5月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刊出。


DNA的结构到底有多重要呢?在此之前,虽然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存在两种核酸DNA和RNA,但在对于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上,人们普遍倾向于蛋白质。如果想证明DNA 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就必须弄清DNA分子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DNA的结构之谜。


克里克与沃森揭开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充满了曲折,甚至有些神秘感。1951年底,克里克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工作,这也是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终生的搭档沃森。抱着对DNA相同的好奇,两人一拍即合。虽然他们在性格上迥异,相比于沃森的内敛,克里克属于外向型,这可以在沃森的《双螺旋》一书中得到印证,“克里克是一个声如洪钟,有些夸夸其谈,不惜卖弄自己才华的人。”


研究DNA结构的团队并不仅仅只有沃森和克里克,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威尔金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等人,都在探究DNA结构的秘密。可惜鲍林被他提出的DNA三螺旋结构迷住,富兰克林拍摄的DNA 晶体图片,对DNA结构的解析似乎近在咫尺。最终,沃森和克里克率先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53年3月7日,他们在实验室中联手搭建的DNA双螺旋模型宣告成功,这项发现最终为克里克和沃森赢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并给生命科学带来深刻变革。事实上,富兰克林拍摄的DNA X 射线衍射照片以及奥地利生物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提出的碱基等量原则,都给他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荣获诺贝尔奖后,克里克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1958年,他提出中心法则,简单而又形象地阐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它已成为现代生物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2004年7月28日,克里克因大肠癌病逝,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参考资料:

  1.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411/c157278-21102092.html

  2. http://www.skeptic.com/eskeptic/04-07-30/

  3. 四海. DNA之父——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J]. 大科技:科学之迷, 2004(10):30-32.

  4. 任本命. 解开生命之谜的罗塞达石碑——纪念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J]. 遗传, 2003, 25(3):245-246.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文字查看相关文章

千古绝伦大智者 | 中关村15楼 | 无水便池

屠呦呦 | 韩春雨 | 哈佛何江 | 张锋 | 书评

高考招生 | 免疫疗法 | 冬虫夏草 | 艾滋病 | 疫苗

邵逸夫奖 | 饶毅谈读书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长按二维码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