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药物输送新材料,能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定位和杀伤
● ● ●
近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林跃河团队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陈春龙团队合作, 首次将一种新型有机一维“类肽”(peptoid)纳米管,作为肿瘤药物载体应用到肿瘤药物的靶向输送与光动力治疗中。该成果是由罗亚楠博士(第一作者)等人合作完成,近期以封面文章发表在Small上。
类肽最早由Reyna J. Simon, Paul Bartlett和Daniel V. Santi三位教授提出(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2, 89, 9367-9371.),是多肽的类似物,由于将α-碳取代变为N-取代,它的抗酶解能力和化学热稳定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基于这一性质,该团队以类肽分子作为单位模块进行自组装,得到膜状二维纳米片,再进一步控制纳米片的卷曲得到一维类肽纳米管,该纳米管只有人类头发的十万分之一粗细。通过对类肽单体进行配体标记,肿瘤药物分子卟啉,靶向分子和荧光素分子分别被精准地安置在纳米管上,从而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有效定位和杀死。
卟啉分子是一种有效的光动力治疗药物,在特定波长的光照下产生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分子。然而,极差的水溶性和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限定了卟啉的有效利用。该类肽纳米管则直接将卟啉分子以共价连接到类肽单体上,再按一定比例与靶标分子叶酸标记的类肽单体进行自组装,所得到的类肽纳米管不仅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识别,也能有效避免卟啉分子之间产生自聚集和自淬灭。此外,该纳米管对广谱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也有着很好的负载作用,通过化疗和光动力治疗的配合作用,有效降低了杀死肿瘤细胞所需要药物剂量。
相比起饱受争议的碳纳米管,该类肽纳米管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极低的细胞毒性。结构和配体程序可控的性质也为该类材料进一步应用到活体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Wiley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