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先院士做客墨子沙龙,畅谈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资讯-知识分子

陈凯先院士做客墨子沙龙,畅谈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

2020/07/29
导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大家阔别半年之后,墨子沙龙线下活动终于回归,7月25日和26日,连续推出两场重磅活动——“战疫:新药与疫苗”和“探索与征服:从地球到深空”。在疫情下的今日世界,我们不仅关切当下,还放眼长空。

微信图片_20200728100131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大家阔别半年之后,墨子沙龙线下活动终于回归,7月25日和26日,连续推出两场重磅活动——“战疫:新药与疫苗”和“探索与征服:从地球到深空”。在疫情下的今日世界,我们不仅关切当下,还放眼长空。


此次活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同时,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观众也有机会与嘉宾“面对面”交流。视频回放也将于近期在“墨子沙龙”推出。


在中国,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世界范围,却仍然在不断蔓延和加剧。5月,全球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达到10万以上;7月26日,全球日新增确诊人数超过30万,疫情的失控,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寄希望于抗新冠疫苗和药物的成功研发和应用。


陈凯先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和新药发现研究,参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和药物创新技术平台体系建设,现任“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7月25日,陈院士做客墨子沙龙,与现场观众、线上观众分享他的认识、判断和思考。


新药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经过新靶标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发现、药物开发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陈院士指出,传统的新药研发流程,“远水救不了近火”,老药新用和新药研发并举是可行的方式。一种治疗其他疾病的老药,能否对于治疗新冠起到作用?如果发现了这种可能性,那将大大加快应用进程,无需经过基础研究阶段,而直接进入药物开发的二期临床、三期临床阶段。当然,我们同时也必须开展新药研究,对将来做好长期准备。陈院士还指出,中西药结合在防治新发传染病方面是有优势的,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新发传染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疫苗研发同样如此,传统研发流程十分漫长,需要10-15年,甚至更久。特殊时期,需要有新的研发规划,截至2020年7月中旬,全球共有218个抗COVID-19 疫苗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疫苗有29个,其中RNA疫苗5个,DNA疫苗4个,非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4个,灭火病毒疫苗5个,蛋白亚单位疫苗5个,其他类型疫苗6个。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国家、社会的应对,陈院士基于自己的长期科研和管理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思考。


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出现,已确认的40多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中,绝大多数是病毒,高致病性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急性、爆发性、高致死性的特点,而有效的药物是战胜疫情、消除恐慌、保护人类的终极武器。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新冠疫情期间,科技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03年SARS暴发,中国对其背后机理缺乏认知手段,只能依赖国外的科研分析工作,而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WHO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逐步阐明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规律,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迅速筛选评价了一批临床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


在抗疫斗争中,也暴露出药物等研发攻关中存在不少短板,应建立平战结合、远近结合的科技攻关长效机制,加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注:本文转载自墨子沙龙。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