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中国人入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官网截图
美国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选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单。这使得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据悉,新入选的院士将于2018年9月30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年会上正式获颁院士证书。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这一荣誉奖励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以及“对新的技术领域起到开创作用、在传统工程领域具有突出贡献、或者是在工程教育中开发或者采纳了创新方法的学者”。
今年NAE增选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来自中国。
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当选原因:
领导空气污染控制理论、战略和技术的开发和实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
当选原因:
发现纳米孪晶材料和对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展作出贡献。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纳米金属材料的多级结构设计,制备与加工技术,力学性能表征与分析,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稳定性等,重点研究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等多级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使役行为,并探索其工业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
当选原因:
对机械故障和可靠性的多尺度建模以及在领导工程教育和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并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和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以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
当选原因:
为FORMOSAT/COSMIC卫星计划中的空间物理和技术领导作出贡献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杰出访问主席。地球科学家,专长太空物理及地球物理学。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田尾乡,曾经担任台湾“太空中心”主任,任内经历“福尔摩沙”卫星二号的成功发射。
此外,共有6位华人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史建军
当选原因:
对于数据融合为基础的质量提升方法的贡献以及他们在多阶段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汪立宏
当选原因:
在光声显微镜的发明使得观察体内分子的功能、代谢以及成像成为可能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邵阳
当选原因:
对清洁能源中电化学能存储中氧电催化的催化活动的设计原则的贡献。
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李明军
当选原因:
在光纤设计和传输系统的产品以及流程上的发明和商业上的创新。
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
当选原因:
在给药技术的研究、提升以及解读上的贡献。
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acqueline H.Chen
当选原因:
在复杂化学反应中对于湍流反应的计算模拟的贡献。
制版编辑: 核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