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入到改革,SCI指标如何影响中国科研评价?-资讯-知识分子

从引入到改革,SCI指标如何影响中国科研评价?

2022/06/05
导读
经过30年的发展,它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


    6.5
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

大学国际排名、SCI指标、《自然》指标等等都只是些片面指标,不是国际化标准 | 图源:pixabay.com

- 导  读 -

195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缺乏专业的评价标准。到了80年代后期,SCI等国际学术收录标准进入中国。SCI论文指标的引进,对于国内学术评价生态的改变曾经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经过30年的发展,它早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改革僵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曾经积极正确的措施如今已成改革的对象。


撰文 | 夏志宏


●                   ●                    


1993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孙义燧开始担任南大研究生院院长。当时南京大学校长是曲钦岳,党委书记是韩星臣,分别是天文系的前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再加上教务长许敖敖也是天文系教授,四人组合被戏称为南京大学 “四大天王”。这是南京大学快速发展的一段黄金时光。我作为南京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生,与 “四大天王” 有过不少交流。


孙义燧老师治学严谨,风趣幽默中带有威严。他担任研究生院院长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博士论文都被评为优秀,很是纳闷。众所周知,当时我们大学的科研才起步不久,在国际刊物发表文章,尤其高水平文章寥寥无几。


孙义燧进一步调查发现,博士论文请的评审委员都是指导老师的“亲朋好友”,按中国文化习惯,评委不好意思说负面的话,另外胡吹乱捧是不要负任何责任的。于是博士论文基本上都是优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一现象不仅是在南大发生,全国其他高校也是如此,此风严重阻碍中国高校发展。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颇费思考。大学必须改革开放,以国际标准办学,势在必行。孙义燧认为,如果博士生没有硬性指标,任何规定都会流于形式,顽疾需要猛药,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至今还在影响中国高校发展的决定:


南京大学博士生必须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方可获得博士学位!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被收录的期刊非常广泛,现在全球已达6000余种杂志,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参差不齐。


被SCI收录文章的数目不是一个理想合理的指标,但对于当时科学研究刚刚起步的中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义燧院长的决定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说实话,要求博士期间发表三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是非常苛刻的,尤其对一些论文比较少的学科和研究方向。面对如期而至的博士生们的集体抗议,孙老师强硬回复,“你们有本事就到国外开后门去,如果不同意学校规定,可以退学,以后的学生也可以知难而退,不报考南京大学的博士。” 在研究生院碰壁后,全校几十名博士生联名上书曲钦岳校长告状,孙义燧对校长说,我们必须这么干,如果您接受学生的无理要求,我马上辞职!


孙义燧院长的做法最终得到了曲校长的支持。在此之前,曲校长已经在南京大学将SCI引入理工科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孙院长将SCI论文定成了博士学位评估的一个硬性标准,推波助澜,将SCI论文指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热点,引起了广泛重视和争论。


1997年,在曲钦岳离任校长的前几个月,我和他有一次比较长的交谈。关于SCI论文指标,曲校长解释说,这么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九十年代初,中国高校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当时并不现实,国内基础差、专家少,国际影响力小。曲校长还谈到另外一件他觉得蒙冤的事,在此一并透露。当初南京大学办学经费特别紧张,远远低于北大、清华,这与南京大学办学成就严重不符,曲校长忍痛割卖了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块黄金地皮,换得浦口校区的三千亩地,以图扩大发展。此举校内外争议颇大,曲校长说当时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简单粗暴的SCI论文规定给博士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艰难,但在孙义燧、曲钦岳的坚持下得到稳步推进。混学位、混文凭的现象在南京大学基本消失,关注国际研究热点,以国际评审体系作为标准给南京大学的科研和学生培养带来了蓬勃生机,南京大学走在了中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以1992年为例,南京大学共发表225篇SCI文章,而其他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在内,发表论文数都不到200篇(北大184,清华13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中国科学家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统计,1992年至1998年连续7年,南京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保持全国第一,而此时南京大学的规模只有北大、清华的一半!同时,南京大学的SCI论文引用率也在1994至2000年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


1995年10月,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特别介绍了南大这方面的科研管理创新。此后,中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模仿,SCI逐渐上升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学术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子。


中国大学的龙头老大北京大学倍感压力,针对南京大学对SCI的要求,校长陈佳洱直呼 “狼来了!”他找到孙义燧埋怨说,“都是你们带的好头!”孙义燧对陈佳洱解释,“我们不是想出风头,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要切实保证博士论文的质量。”


其后北京大学也推行了类似的措施。


SCI论文指标作为众多学术指标之一,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不同学科意义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意义也不一样。显然,一刀切的方式过于简单,但对博士论文有一定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要求是合理且必须的。当时用SCI作为这个标准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培养,提高了我国博士生水平。


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SCI论文数量急速增长,不少大学论文数量由当时每年数十、一百多篇增加到了现在的一万多篇。但遗憾的是,论文质量增长远远比不上数量增长。大学、科研机构将SCI论文数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其诟病已相当明显,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学者、教授追求SCI论文数目,论文 “灌水” 现象蔚然成风。改革开放初期,SCI论文指标的引进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它早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改革僵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曾经积极正确的措施成了改革的对象。


如何评价科研成果?其实,国内外同行评定仍然是科研管理的黄金标准。当然,同行评价的有效践行必须解决两个根本问题:1. 同行的利益冲突;2. 外行领导的干涉。这些方面,国内外在程序、制度上都有丰富的经验,坚持国际化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化标准的制定是强国之本、自信之源。


对了,大学国际排名、SCI指标、《自然》指标等等都只是些片面指标,不是国际化标准,可惜,国人,尤其只看数字的外行,对这些商业运作指标的迷恋程度远远超过国外。


2022.5.30


图1 1995年,作者与孙义燧老师于南京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知识分子》总编辑

夏志宏


制版编辑 | 姜丝鸭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