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最新研究:人工智能实时辅助内镜早期诊断上消化道肿瘤
● ● ●
《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近日在线发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人工智能辅助内镜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最新研究。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样本的人工智能辅助内镜下早期诊断上消化道癌的研究,成功研发出一套上消化道肿瘤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GRAIDS)。该系统通过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对内镜下肿瘤病变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可大幅提高早期癌变的识别率和诊断的准确性。特别邀请作者团队对论文进行深度解析。
作者介绍
徐瑞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所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现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早诊、个体化治疗及抗癌药物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单位包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揭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普宁市人民医院,徐瑞华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骆卉妍副教授、徐国良教授、李超峰工程师、贺龙君医生、罗琳娜博士和王梓贤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介绍
人工智能实时辅助内镜早期诊断上消化道肿瘤
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诊断性研究
上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和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肿瘤相关死亡原因[1]。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50%的上消化道癌发生在中国,其中超过8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早期上消化道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则小于10%[2-4]。因此,上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目前,内镜检查及活检仍是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我国的内镜医生十分短缺,人才缺口巨大,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早期上消化道癌常缺乏典型的内镜下表征,极易漏诊[5],加之不同级别医院的内镜医生水平差异很大,导致我国早期上消化道癌的检出率低,早诊率不到10%,严重制约了疗效的提高。
该上消化道癌内镜AI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诊疗领域转化应用的又一成功范例,能够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肿瘤诊断水平,推动不同级别医院肿瘤诊疗水平的同质化,解决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问题,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基层民众享受到普惠医疗的好处。这对于提高我国上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水平、促进肿瘤规范化治疗、推动分级诊疗的实现,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注:本文转载自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