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还是开放?美国民族大熔炉背后的博弈 | 书评-资讯-知识分子

排外还是开放?美国民族大熔炉背后的博弈 | 书评

2020/08/14
导读
一本从种族政策看美国历史的著作



编者按

最近几年,美国政府的排外动作让人困惑:移民国家美国不再欢迎移民了吗?如何理解美国对外移民的政策?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普通人的命运如何安放?在这篇文章中,旅美华人小乐介绍了一本从种族政策看美国历史的著作,并分享了她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


撰文 | 小   乐

 
●         ●         

近期看到最让人激动,收获很大的一本书。
 
Erika Lee 是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注研究美国移民,亚裔,少数族裔历史。她自己本人就是华三代。之前看她写的《亚裔美国人》 就已经很扎实。这本更是跳出亚裔的范畴,站在更综合 (美国300多年来 “仇外” 历史的发展)的高度梳理这个具体话题之下的美国历史。每一章是一个阶段性对某一种具体民族/宗教等仇视的发展,读起来条理清晰。对于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而言,非常舒适,抓人,也在当下极端应景,解决了我很多困惑,给了我很多启示。
 
开篇作者说到她是在去 Ellis island 这座象征着对所有人类张开双臂欢迎来到美国的 “旅游景点” 的时候,知道了到了川普这个极度排外,种族主义的人当选了美国总统。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对撞让她想要去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美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从第一章开始,李教授一步一步地展示给我们,所谓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种族大熔炉,沙拉盘” 只是故事的一半。当英国新教徒到达美国并把印度安人屠杀驱赶之后,他们瞬间主人翁意识上头,觉得自己才是这片天选之国的主人,只有他们:流着盎格鲁萨格逊血液的新教徒,才配得上这片新大陆,一切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都是 “他者”(otherness),他者不配。
 
于是,从最早的德国人,到苏格兰天主教徒,到华人劳工,再到在 “白人” 内部分三六九等(西北欧的nordic血液最优等,然后是南欧,然后是东欧,最劣等是犹太人,他们甚至不被认为是白人)到二战后的日本人,到墨西哥人,以及被贴上恐怖主义标签的伊斯兰教,一个接着一个被认为是劣等的,野蛮的,无法被同化的,没有文化的,懒惰的,暴力的,带着传染病的,肮脏的,抢夺我们工作和福利的等等等的 “外人”,被仇视,羞辱,驱赶,囚禁,抢掠,杀害。这种仇视和驱赶,尤其在美国社会经历衰退、经济停滞,或者战争的时候尤其严重。外族人被当作替罪羊,比如当年的华工,今天的墨西哥劳工和华人技术移民。又比如二战是对日裔美国人的囚禁,当时宣传是说出于军事安全,而后来史料显示其实是为了鼓舞美国境内的群众士气。每一章里都有大量史料细节,让人愤怒和痛心。
 
在300多年内领导,倡议,参与提出并实施仇外政策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人,从总统到知识精英(哈佛斯坦福,MIT校长全部主导过排外想法的提出)到科学家(优生学),宗教人士到蓝领工人。而先上车的对后来者关上车门也是跨种族的普遍现象。
 
所以,实际上美国从来都是一个排外和吸收移民交织着同步前进的国家。单独说哪一面都是片面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面谁站上风,都是在不停变化的。
 
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历史学家的角度和观点非常解惑,尤其对于我这种头脑里依旧抱有很多惯性而来的认知的外来者,比如: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华人,有比较根深蒂固的对于 “法律” 的无条件尊重,认为 “非法移民” 当然是一个负面的,需要减少的群体,他们 “享受” 各种公共福利花费了纳税人的钱,对辛辛苦苦挣到“合法移民”身份的群体是一个伤害。而 “非法移民” 这个概念却是因为1882年排华法案的推出才产生的,在这之前是没有 “非法移民” 的。关于移民的各种法规政策,从来都是在当下的文明发展阶段,甚至社会经济状况下,在政治博弈中被建构的:非法还是合法这个 fine line 划在哪里,而白人刻意制造出的 “好移民” (白人,模范少数族裔)和 “坏移民”(墨西哥人,伊斯兰)的类别,都不过是满足当下各方需要而提出来的。从今天看过去,有太多残忍的,混蛋的排外政策,而若是从明天看今天,也是一样。
 
川普是这50年来,对移民最仇视的总统,他要打击的从来都不只是非法移民,而是所有移民,这从他紧缩各种合法的学生、工作、移民政策就能反映出来。而他不断对 “非法移民” 的污名化,指责他们是强奸犯,小偷,罪犯等等,现实中也从来都是无差别掉落在每一个长着墨西哥的面孔的个人身上。人们无法区分遇到的人是非法还是合法,但会因为不断收到的这样的信息,把这些羞辱推而广之到整个种族身上。就像刻板印象和偏见如何伤害每一个人一样。就像我们看到不排队的大声嚷嚷的国人,我们自己会觉得丢脸一样,如果背后没有隐藏着一个 “他这样也代表了我” 的逻辑链,还有什么好脸红的。
 
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人,谁都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站在鄙视链上端,就去参与压迫。丑陋的充满问题的,从来都不是另一类人,而是这种把人分三六九等去歧视,去分配利益,去挑拨离间的框架,比如排外主义,种族主义。被用来敌对和仇视某一个种族的理由或者背后的价值体系,随时可以转个方向去针对另一个种族。在整个体系里,所有不是生物链最顶端的盎格鲁撒克逊白男都不过是他们控制系统,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棋子。一切排兵布阵都是为了稳定地位,获取利益。
 
在这个体系里,白和黑和棕等等对肤色,种族的定义,都是流动的,随时被重新定义的。就像白人群体内部的鄙视链提到南欧人时,就包括他们的肤色更深。犹太人这种在我们看来是白人的群体,压根被排除在白人群体之外被认为是最劣等的。而在白和黑之间的光谱上,就更是复杂的人为建构。华人曾经被认为更靠近劣等的黑人,之后又被认为和制造为更接近白人。而一个人长辈中若有一个黑人或者印度安人,哪怕他看上去并不黑,也会被认为是黑人或者印第安人。我们公号里发过一篇文章,写我们朋友一家的故事,这家的妈妈是新加坡人, 爸爸是黑人。于是收到大量留言,嘲笑那根本不是黑人,而是有白人混血的,他们的孩子更不是黑人。就像得意地指出奥巴马不是黑人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书里提到为日裔集中营里的日本人叫屈,推动美国政府道歉的 Korematsu 家族,现在也在大声反抗针对伊斯兰群体的仇视。Karen Korematsu 在一篇采访中说到:“1942年的时候,他们说是军事需要,现在是国家安全。” 而在两件事里,这都不过是合理化针对一个来自同 ancestry 群里的仇视。记得在《亚裔美国人》的纪录片里,有一个场景是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日本人和他们的年轻后代,在今天关押墨西哥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的监狱外面演讲,击鼓,声援铁丝网里的墨西哥人,斥责关押他们的政策。那种可以跨越种族跨越历史的共情真的是巨大的人性的力量。
 
去认识人,去和不同的人交朋友。从真实的互动,具体的情感上去认识一个人,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不是反过来从标签和媒体宣传上去给自己灌输刻板印象。人和人的差异再大,共通之处都会更大。当我们的关系始于真实的互动,一个人和一个人的交往,那些污名化的标签自然就都灰飞烟灭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中美关系步步紧张,民间交往日益减少,大家都从宣传机器上看彼此,看到的都是扭曲的,负面的,被制造出的形象。这是非常糟糕的。
 
看到人而不是看分类,也许违背演化角度的生物性,但人之所以为人,还是要干点这么压抑和超越自己生物性的事情的。许倬云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记了很多年,大意是:我只相信个人和人性。在这最小的和最大的单位之间的分类,比如种族、国家、宗教,都是永远在变动的。不要用这些分类而制造出我们和他人的间隔,制造仇恨,歧视,伤害。Erika 在书后的致谢里写到自己的妈妈,她的妈妈在她写到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时候去世了,她总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没有陌生人,有的只是你还没有遇见的朋友。”
 
最后,虽然阅读的过程中也生气,甚至掉眼泪,但竟然读着读着觉得乐观。因为能看到在过去的300多年里,文明还是进步的,如果说曾经的排外主义是绝对主流,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至少大家打成了5:5的平手。这也就是历史学家更平和淡定的认知基础吧。

 作者简介 

小乐,环境社会学博士,现从事儿童发展和家庭关系工作,看书停不下来,好奇一切和身份有关的话题。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