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共卫生博士:没有疫苗,全球难以形成真正的群体免疫 | 专访-资讯-知识分子

哈佛公共卫生博士:没有疫苗,全球难以形成真正的群体免疫 | 专访

2020/04/29
导读
实现群体免疫需要全球共济
哈佛公共卫生博士宁毅认为,群体免疫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只有全球形成群体免疫,才能实现真正的群体免疫。本图由受访者提供。

撰文 | 陈晓雪 王心玥


●         ●         

近日,瑞典驻美大使称,瑞典将在未来几周实现群体免疫。“斯德哥尔摩大约有30%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免疫水平,最早将在下个月实现群体免疫。” 瑞典大使 Karin Ulrika Olofsdotter 在4月26日接受NPR采访时表示 [1]
 
而更早之前,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在4月10日宣布,在对疫情严重的小镇冈格尔特(Gangelt)的抽样调查中,有大约15%的居民已经感染新冠病毒,有研究称小镇 “正在群体免疫的路上”。[2-3]
 
群体免疫这一概念,指的是当一个群体对某个传染病产生免疫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保护这个群体免受该传染病的侵害。针对新冠肺炎这一疾病,个体免疫达到67%被认为是实现群体免疫的门槛。
 
那么,群体免疫对我们来说还有多远?在实现群体免疫的路上,国外存在哪些挑战?中国已在短期内遏制疫情,应如何应对国外可能出现的 “群体免疫”?
 
哈佛公共卫生博士、美年大健康首席科学家宁毅从1月就开始观察各国的新冠疫情及走势。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所谓的自然感染的方式实现群体免疫的过程中,其高危弱势群体的风险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大部分国家的目标还是控制疫情流行高峰,将传染时间拉长,控制在医疗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另外,群体免疫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只有全球形成群体免疫,才能实现真正的群体免疫,中国目前不能随之起舞,应坚定自己内防反复外防输入的策略。
 

1


群体免疫进行中,老年人风险在升高

 
知识分子:德国、荷兰和美国的几个地方都在做血清抗体的调查研究,我们国家也正在开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包括武汉已经完成1.1万人的抽样。血清抗体检测对于了解新冠病毒的流行有哪些帮助?
 
宁毅:欧美国家的疾病正在流行,通过检测来寻找潜在的传染源和发病人群,同时了解新冠肺炎流行和病毒感染的程度,也就是有症状和无症状感染人群的分布和诊治情况。

应该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把疫情控制住了,血清抗疫流调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了解现在生物学指标的水平和实际感染的情况,尤其是武汉这个疫情中心的人群病毒感染情况。 

同时,这次调查应该是一个基线调查,未来还会跟踪调查,进而了解感染情况的变化趋势,了解感染率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这个更有意义。比如,如果现在是1%或5%,未来什么时候到10%?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病毒本身和这个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但是要想根据现有的感染情况打造群体免疫,这个差得很遥远,包括像美国一些主要的地区,都差得很远。依据我们目前的疾病防控情况,这个疾病已经在很好地控制之中,我认为可以从内防反复和外防输入并重,逐步以外防输入作为重点,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知识分子:德国小镇冈格尔特的抽样调查,得出了该镇15%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为0.37%的结论,研究报告认为“群体免疫”效果初现。您认为德国就要实现了群体免疫了吗? 

宁毅:德国流行最重的一个小镇,大约就是15%到16%的感染率。15%到16%的话,即使再翻倍,也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不能达到66.7%的感染率。 

而且,66.7%是建立在R0到3的基础上。实际上我估计新冠病毒的R0应该超过3,因为到后来人们都采取了隔离保护,尽量少接触之类的措施,最近也有篇文章,估计R0为5.7到5.8,假如说5.7、5.8的话,人群中的免疫比例就得要到82%。也就是说,现在的免疫情况远远都达不到群体免疫,达到群体免疫的标识是,恢复正常交流情况下,疾病停止流行。

除了德国这个小镇的调查,波士顿切尔西地区的一个抗体调查结果大概是31.5%的人曾感染新冠病毒 [4]。这两个调查是在高危人群里测的,而不是一个正常人群,或者说在非常小范围内的结果,对人群防控来说意义不大,不能夸大这些数据,所以即便要走群体免疫这条路,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像德国这些国家,只要不是接近饱和的群体免疫,就会散发、暴发甚至流行。比方说,他现在把养老院保护起来,但只要一开放养老院,就可能有一批老年人被感染。群体免疫能够保护老年人的提法我觉得就是一个谎言,保护不了,除非老年人绝对和外面隔离。这样的话,老年人就是群体免疫的一个死角,一旦养老院和外界接触,只要传染源存在,可能就会出问题。一个群体传染率要是10%的情况下,老年人感染的机会要比群体免疫未达到饱和之前的50%的时候要低太多了,对吧?

在疾病低流行的时候,比如1%的病人感染的时候,老年人接触外部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低,但是要达到群体免疫,在从0到67%的人要被感染的过程中,老年人被感染的机会大,而且感染机会的时间也拉长了,实际上老年人感染的几率会越高。

只有确定这道免疫屏障彻底完成了,达到饱和的人群免疫,那个时候老年人才是真正安全,否则他们也不安全。

知识分子:您的意思是在群体免疫真正形成之前,老年人还是很危险? 

宁毅:对。这些老年人要面临着他周围的人感染率从0涨到66.7%。在增长的过程中,老年人的风险就不停升高,接近饱和才会逐步降低。只有达到66.7%之后感染停止了,形成了群体免疫,老年人感染的风险才能降低。

但是,这个群体免疫是一个保护屏障。如果随着自然的活动,只要人群中有(病毒的)星星之火,还是比较容易被感染。所以说群体免疫保护老年人基本上就是谎言。现在德国、意大利、还有西班牙死的都是老年人居多,他们平均年龄基本上都是在七八十岁。事实已经证明群体免疫保护老年人就是一个谎言。


2


实现群体免疫需要全球共济


知识分子:可不可以这么认为,群体免疫其实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边才有效。但是一旦形成群体免疫的国家打开大门,而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形成群体免疫,当没有免疫力的人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群体免疫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宁毅:几年内,群体免疫是不可能实现的,提出群体免疫是一些国家无奈的选择,负面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首先,寄希望2/3的人获得感染建立免疫屏障,其他这1/3未感染的人,假如说碰见(病毒感染机会)火星的话,他们也会感染。

其实群体免疫现在都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只有全球能够形成群体免疫,才能真正的实现群体免疫。因为你一个地方群体免疫,另外一个地方不群体免疫,当两股人口混合在一起,66.7%的临界点又降低了。即便在形成群体免疫的国家,随着人口出生和人群的代谢,这个群体免疫率也会减低,也会受到疾病流行的威胁。 

假设德国人口对病毒的免疫达到了66.7%,接下来就是逐步地让(病毒的)星星之火灭掉。只有灭掉,才能证明群体免疫达到了效果。病毒只要是流行,就不能说群体免疫达到了。

第二,人群被感染的过程中伴随的是一部分感染者死亡,所以人人避免被感染的话,都不想成为可能的牺牲者,可能这个地方几年都达不到群体免疫。达不到群体免疫的话,小的暴发、小的流行可能会出现,一样会造成危害。长时间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将会造成各种次生灾害,而且伴随大量的死亡。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医疗资源不能和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德国的医院医疗承载能力尚未饱和,4%超负荷,30%接近饱和,66%还有余力,隔离加护病床空置率42%,24小时内可以启动的重症监护病房是计划人数的5倍,呼吸机数量是正在使用呼吸机患者人数的15倍。这也是我们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现在一些国家的缓解不是因为群体免疫,是因为控制了社交距离。现在欧美如果重启仍然有发生疫情暴发的可能。比方说美国和一些欧美国家现在似乎疫情有所缓解,但是这种缓解,不是因为群体免疫,而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保持社交距离,如果不保持社交距离,只要有传染源存在,它的新发病例也不会降,甚至会大规模暴发。

另外,群体免疫的理论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提出所谓群体免疫的国家,比如英国,他们提出群体免疫的前提就是新冠肺炎只是一个大号的流感,死亡率上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是目前看,英国已经接近16万人感染,2万多人死亡,超过了10%的病死比例,超过了流感十倍甚至几十倍。目前英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已经不是寄希望于群体免疫,而是希望疾病传播尽可能缓慢,医疗系统不崩溃,寄希望于未来研发出来疫苗和特效药物。

国外实现群体免疫,我们也不担心,至少我们现在大幅度降低死亡的情况下,等疫苗和药物,等进一步的机会。所以,目前不是中国学习其他国家如何采取群体免疫,而是中国应该坚定自己的控制策略。

最后,我的想法甚至有些大胆,有的国家群体免疫的策略可能会掉头,甚至采取类似中国这样的策略,强力将病毒传播压制到接近零。许多国家要达到像中国这样控制疫情,其实只是一步之遥,那就是在几周内严格管控人与人的接触,压制和熄灭可能的疫情的星星之火,否则会受到疫情长时间的困扰,这是长痛和短痛的选择。
 
知识分子:现在也有声音怀疑这个疫苗是不是能够成功?至少今年肯定是没有,得到明年才有疫苗。

宁毅:疫苗研发从现在开始至少要9个月。假如说从病毒序列公布到疫苗研发出来三个月,一、二期临床试验结束要6个月,三期试验6个月,就是一年,即使我们现在想再压缩三个月,也还要9个月,也要到明年1月10号。

知识分子:那要是疫苗一直没研发成功,但国外已经实现群体免疫了,我们岂不是很被动?

宁毅:很难看到这些国家在一两年内实现群体免疫。现在各国靠的还是保持社交距离,而不是靠群体免疫。要靠群体免疫的话,这个感染数量太大,大部分国家现在没有足够医疗资源。意大利这样的医疗资源都弄得这么狼狈,其他国家更不大可能靠自然免疫实现群体免疫。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群体免疫)尤其是不现实。一是我们国家医疗资源有限,再出一个武汉这样的疫情,我们的医疗资源不能承受。更重要有的是,中国有足够的组织动员能力,更加重视通过群体努力解决健康问题。

目前还有很多西方国家,也不是都采取群体免疫。比如,澳大利亚现在还没有流行,现在也是尽量防控,尽量想把传染控制在0,他们也没有自然免疫,目前也没有这种群体免疫的想法,也不可能为了建立群体免疫,引进疫情。

我觉得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假如这个病毒变异,它的毒性或者传播发生一些改变,为了生存致死率往弱了变,哪怕过了一年或两年,我们再换一个策略也可以。但是,欧美一些国家让疫情缓慢流行,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变强,有太多的未知数,那样的话,会是更大的灾难,这时中国的控制策略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全球快速推进疫苗和药物的研究,甚至是打破常规的科研和审批程序。



3


呼吁早日明确抗疫后期路线图

知识分子:具体到戴口罩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清零了,但人们去商场等公共场所还是要戴口罩,或者商场要求戴口罩。当地没有一例感染,我们是否可以摘口罩了?现在还没有的一个明确信号。这是不是因为无症状感染呢?

宁毅:各地清零,无症状感染者应该不是大问题。疫情控制前,新发的病例,基本上可以找到上游的传染源。各地零病例报告之后,几乎所有新发的病例,都来自于原来隔离的人群,也就是说在隔离人群之外没有更多的传染源了。中国发现病例的背后,是传染源的枯竭,其他国家不同,是每一例病例之后有很多未发现的传染源。

考虑到一些可能的监测死角,怕遗漏监督某些病例的发生,结合疾病的传染性,如果3周甚至4周没有发现病例,应该说防控是比较稳妥了,特殊情况再特殊处理,比如达到42天潜伏期的极为少数病例,不构成大的威胁。按照目前疫情,我们不担心的,因为基本上所有可能被感染的都隔离了。在未来,出现新的病例,再密切追踪,这样可能更加科学和精准,社会成本也最小。

另外即使有未监测到的,根据潜伏期大概在14天之后的长时间没有新病例,说明传播被阻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坐火车或出去玩应该都没问题的。除了黑龙江、广东和边境的一些省份,现在各个省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进度似乎有些过于保守。 

知识分子:现在大家很关心未来疫情会怎样,对于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慌依然存在。我们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图,让大家对未来有一个预期?

宁毅:我们想法一致,让大众看到未来,和未来确定性。

英国的群体免疫都敢说出来,给老百姓交底,我们有啥不可能交底的?我们现在把疫情暂时控制下来,但疫情后期国内疫情出现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相应怎么做,需要一条条地把路线图给大众梳理和交代出来,把现实的数据和分析的过程做一些交流,给出疫情后期应对的一些判断和可能的情况,并作出一些部署,给出一个短期、长期的计划,让老百姓看到希望,或许老百姓会更加积极配合。

参考资料

1.https://www.npr.org/2020/04/26/845211085/stockholm-expected-to-reach-herd-immunity-in-may-swedish-ambassador-says

2.https://spectator.us/covid-antibody-test-german-town-shows-15-percent-infection-rate/

3.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4/reopening-puts-germany-s-much-praised-coronavirus-response-risk

4.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4/antibody-surveys-suggesting-vast-undercount-coronavirus-infections-may-be-unreliable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