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pixabay.com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而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自此,2001年首次在南京三校开展试点的自主招生也走向了终结。近二十年前,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统一录取的补充走上历史舞台,给予通过的学生在录取中降分优惠或优先选择专业的特权,被寄希望以破解招生“唯分数论”、选拔创新型人才。这期间,其适用范围、形式与定义都发生了数次重大变革,始终处于高招舆论的焦点。2001年,教育部选择在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院校试点“自主招生录取改革”,由各校制定自主选拔方案,符合条件的高中毕业生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经试点学校审查及测评,合格者便成为候选人。候选人仍需参加高考,但享受学校制定的降分优惠政策。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最早只能追溯到2002年被扩充进试点的南京大学自主招生方案。当年,该方案只允许两类考生被“破格录取”,一类是学习成绩一贯优异, 平时成绩、模拟考试成绩名列省重点中学前列者;另一类是有特长者, 如学科竞争获奖者、 科技创新及发明者、 文艺和体育特长生等。这些学生需经所在中学推荐到南京大学,并接受专人核实,评审通过后视情况可获得20分降分优惠或一本线破格录取优惠。最终,151名自主招生考生中仅有15%未达到南大分数线,而凭借优惠政策入学。[1]2003年,首份自主招生国家级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定下了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招生计划总数5%以内的基调,但未明确具体操作程序与定义。此后几年间,不断增长的试点学校各自开展自主招生工作,形式以文化课测试结合专家面试为主。由于仍未脱离学科类考试的套路,在这一阶段,自主招生被诟病远离初衷,被认为仅是 “成绩突出学生增加保险系数的砝码” [2]。2005年的数据显示,自主招生录取学生中仅有30%-40%真正用上了降分优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 [3]。而各校分开考试的情况则导致了学生报考多所学校、“跑单” 严重的现象,南京大学甚至曾向主管部门提议设置 “零志愿”,允许不经填报志愿即可调自招录取学生的档案 [4]。2008年,随着《关于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自主招生迎来一次剧变,“生源较好的高校”被取消了自招名额占招生计划总数5%的限制,可适当扩大录取人数。当年,多数试点高校在招生名额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容,复旦大学在上海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人数首次超过统考录取人数 [5],浙江大学则将全国招生名额中的9.2%留给了自主招生。这样的自招规模扩大加上多校对“个人自荐”报名要求的模糊化(如不再要求国家、省级奖项等硬指标),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在08年开始了第一轮快速增长,其中武汉大学 “冬令营” 的报名人数首次过万,达到2005年的十倍。不过,招生规模的扩大却并未动摇以文化课考试为主的自主招生考察形式,即使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教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自主招生要注重减负,以面试考察为主。2010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组建起后来人们熟悉的 “北约”、“华约” 与 “卓越” 联盟,以在相同日期进行自主招生笔试的方式来限制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被官方媒体质疑为派系斗争 [6]。时间到了2015年,《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对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全国科技类竞赛一、二、三等奖得主,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高考加分的取消,使一众学校增加自主招生名额以继续吸纳此类考生,也将更多跟风考生挤到了自主招生这一赛道。统计显示,从2015到2018年,我国自主招生报名人数从16万迅速攀升至83万 [7],随之而来,也使各类面向自招的培训机构涌现,在论文、发明等较软指标上 “做足文章”,试图为学生谋得录取资格,尽管在最疯狂的2018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者中最终仅有5.7%,1.6%和2.4%最终入围。2018年高考后,包括新华社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多个媒体或平台揭露了我国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大面积造假的乱象。次年,我国高校迎来最难自主招生,报名要求提高,招生名额大幅缩减,同时录取优惠政策降低。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四十余所高校更是取消了文科自主招生计划。2020年初,自主招生正式被教育部宣布将不再组织进行,退出历史舞台。致力于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 “强基计划” 横空出世,该计划入围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入选者进入学校后,高校还被要求为此类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截至目前,教育部表示 “强基计划” 的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都还在研究中,将按 “一校一策” 原则确定。自主招生名额的缩减,乃至在2020年被取消,真的意味着更多考生将以 “统考裸分” 或是高考成绩占85%的 “强基计划” 为主要渠道进入我国最优秀的大学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分析了近几年顶尖高校新生招生类型,发现“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已经悄然崛起。以复旦大学为例,2019年大一新生中有24.1%(810人)是通过上海市与浙江省的 “综合评价录取” 方式进入学校的,远远超过了自主招生所占的3.27%(110人)。在北方,2019年山东大学在山东省的新生中也有9%(200人)是通过 “综合评价录取方式” 入学的,已接近其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的人数(220人)。什么是综合评价录取?对于浙江、上海地区的学生家长而言,这是他们早已再熟悉不过的 “631” 或 “三位一体” 录取,即在最终决定是否录取考生的总成绩中,统一高考占60%,校测(面试)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这一大胆的改革始于自主招生开始急速膨胀的2015年高考。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在浙江、上海两省市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并且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办法放权给了高校自主决定。按照该意见,两省市应当在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中开始进行试点改革,也就是2017年高考中执行。但事实上,文件发布第二年的2015高考中,两省市的头部高校便在招生中开始了大范围试点。当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浙江两省共有620名新生经 “综合评价” 被录取,其中通过报名审核的上海考生按照高考成绩组织不超过录取名额1.5倍的考生进入面试环节,浙江考生则按高考后复旦大学统一笔试成绩划定不超过录取名额4倍的考生进入面试,而最终占总成绩30%的校测成绩由面试决定。由于各校最终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分数线仅显示总分,至少是目前,人们无从考证录取学生的高考裸分成绩,但根据复旦公布的上海考生面试入围分数线,这些学生的高考最低分数分别比复旦大学第一批次录取的文、理科分数线低了6分与12分。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 “中科大”)的综合评价招生政策曾引发巨大争议。当年,中科大在浙江省招收的154名新生中有152名经“综合评价”录取,大大超过原计划数的100人。与此同时,在中科大的“综合评价”方案中,高考总分仅占总成绩的50%,笔试形式的高校测试则占40%,使大学在高考招生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也极大削弱了统一高考 “裸分” 的作用。到这里,综合评价录取看起来似乎还只是沪浙两省市的个例,但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2015年紧跟国务院政策推出的 “博雅计划” 和 “领军计划” 则把这一招生改革带入了全国。以北京大学为例,当年其全国招生名额的15%(550人)被投放到了 “博雅计划” 中。根据考生申报材料进行第一轮审核后,获评 “优秀” 者可直接进入面试,获评“通过”者则需再通过复试笔试以进入面试。根据高中全方面发展情况、初审评价、面试成绩、体质测试四方面结果,北京大学招生专家委员会将对学生是否入选 “博雅计划” 进行认定,并决定具体降分优惠幅度(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这一方式在事实上赋予了高校比 “631” 或 “541” 更大的录取自主性。首先,考生是否能够进入 “综合评价” 面试环节完全与高考成绩脱钩,由高校初审或笔试直接决定。其次,考生间不再通过 “总成绩” 方式竞争,而是回到“大招生池”内以降分优惠 “加持” 决定录取与否。至2019年高考, “综合评价” 录取制度已被推广至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湖南、云南八省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则已面向全国生源实施“综合评价”招生三年以上老牌名校中,中南大学在湖南省和东北大学在辽宁省的招生计划中已分别有40%和44%经 “综合评价” 方式实现。在试点改革多年的浙江省,2018年 “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国科大、港中文(深圳)与南科大九所高水平学校的招生名额中总计有41%是由 “三位一体” 录取实现的。其中,清华大学于上海交大在浙江招生名额更是有90%以上都需经过 “三位一体” 录取。随着北京市宣布探索从2020年起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探索 “综合评价” 录取试点改革,这一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将继续扩散至更多省市。有不少学者与家长提出,这种录取方式对农村或家庭贫困的考试不利,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专门为农村考生设置的各类专项录取人数实际也在持续增长。从2012年至2018年,所有 “211” 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安排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县累计招生37万人 [8],而这完全是统招名额之外的优惠政策。另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各自设置了与 “博雅计划”、 “领军计划” 极为相似但专门面向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且降分优惠更大的 “筑梦计划” 与 “自强计划”。2017年,清华大学10.5%的考生是通过 “自强计划” 与 “国家专项计划” 被录取。2019年清华大学新生中有19.3%为农村户籍,在城镇化率已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仍与1990年代初基本持平。从一些中学校长的反映来看,受到 “综合评价” 录取影响最大的反而可能是那些发达地区的 “寒门学子”。浙江绍兴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就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两年趋势很明显,裸分考北大清华很难,必须要靠奥赛。而学校请金牌学科奥赛教练,百万年薪并不罕见,普通学校很难请得起。他还表示,三位一体面试,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小地方的学生站在北大清华老师面前,表现也不可能一样。[9]综合评价录取中最关键也最不可控的面试环节能够保证公平吗?至少在各高校招生人员看来,他们在这点上是完全有信心的,并且表示自己学校在对招生环节投入的精力已远超国外名校。的确,专家、学生随机分组、面试现场全程录像并长期保存已成为所有采用该录取方式高校的标配。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在2015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更是表示 “从看材料到面试,每位学生共有150分钟接受教授们的审阅,这差不多是国际一流大学普遍审核时间的十倍。” [10]不管怎样,相比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主招生,我们需要看到,诞生不过五年的综合评价录取正在前所未有地扩大着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也降低了高考裸分在招生中的地位。这一尚在改革探索期的高招模式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以上各类涉及招生数据均整理自各高校本科招生网或阳光高考网。2018年高考后,“知识分子”曾发表文章《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报道我国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大面积造假乱象。
[1] 赵清. “从南京大学的实践谈 “自主招生”.” PhD diss., 2002.[2] 腾讯教育. 2005年全国自主招生新增高校招生特点分析. (2005). https://edu.qq.com/zt/2005/gxzzzs/index.htm[3] 狄威. “高校自主招生面临尴尬.” 教育与职业 3 (2007): 96.[4] 自主招生频遭“跑单” 大学呼吁实行零志愿录取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060323/t20060323_117598.shtml[5] 今年复旦交大在沪自主招生首超高考录取人数https://gaokao.chsi.com.cn/gkxx/ss/200811/20081125/10497377.html[6] 广州日报.天大推8校联考 中山大学等6校加入北约. (2010) http://www.eol.cn/news_3202/20101126/t20101126_545381.shtml[7] 自主招生在线. 2018自主招生报名人数高达83.7万人次,85%院校报名人数上升. (2018). http://www.zizzs.com/c/201804/24193.htm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1228/mtbd/201812/t20181229_365335.html[9] 中国新闻周刊. 综合评价录取:如何兼顾自主与公平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9-07/8620877.shtml[10] 人民日报. 复旦和上海交大试点综合评价录取新生.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630/c1008-2722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