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消极情绪,其实是在积极对抗疾病?
撰文 | Anser Anser
制版 | 赵利
生病的人往往情绪不佳,对于许多身边有长期患病的亲友或者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说是一种直观感受。身体上的疼痛不适,不仅限制了人的活动,还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作家史铁生作为一个长期经历病痛的“职业病人”,忠实地记录过其中不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病隙碎笔》)。
那么,病人能否让自己轻松并快乐起来,自我调整病中的负面心理情绪呢?
未必。
最近,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的一项埃默里大学的研究表示,慢性炎症会导致一个人的免疫系统重新分配能量支出,降低与奖励和动机有关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对抗炎症反应的能量支出。
人们往往会直观地把情绪不佳归因于身体上的病痛,也认为调整情绪受到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所以劝病人勇敢一点、积极面对病痛,殊不知很多时候情绪与态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病人本身,而是大脑对整体能量分配的自动调节。
埃默里大学心理系Treadway等人认为,当人体受到外伤或者需要克服某类感染,也就是轻微的发炎反应时,免疫细胞会减少释放细胞因子(cytokines, 一组蛋白质及多肽,在生物钟用作信号蛋白,即细胞间沟通的信号),从而影响到大脑的中脑边缘系统神经元。这一组神经元具有释放多巴胺的作用,特别与我们为获取某种激励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动机(motivation)相关。
具体来说,譬如在炎热夏天喝到一口冰可乐的愉快感就是激励,而大脑这一部分则决定了我们能感觉到“有多爽”。激励相关的多巴胺分泌越少,激励就越不重要,而动机就越低。
免疫细胞能够改变细胞因子的释放规律,也与它们独特的新陈代谢状态有关。与其他类型的细胞不同,免疫细胞能够主动在不同状态间切换,因而能够给大脑提供信号,表示身体需要为免疫系统预留一定的能量以应对炎症。
这一假设基于进化理论。刘瑜说“一个人就要像一支队伍”,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早就在漫长的进化中实践了这一点。
在早期环境中,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防御部队”,需要具有能够调动身体能量的权限,来帮助我们抵抗来自外界微生物和捕食者带来的巨大风险。当人体已经受伤的情况下,免疫细胞通过示意大脑降低活跃向外探索的欲望,以减少其他次要任务产生的能量消耗,减少作死程度,以最大限度地保全我们自身。
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丛林中的猛虎或者不干净水源里的细菌,而是来自于肥胖、新陈代谢症状、老龄化、慢性压力(chronic stress)等因素带来的炎症风险。闲来无事的免疫细胞也会动用同样的反应,减少人体继续作死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医护人员就有可能从这一环节入手,提前预防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心理亚健康甚至疾病(抑郁、焦虑等),改善慢性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Treadway, M. T., Cooper, J. A., & Miller, A. H. (2019). Can’t or Won’t? Immunometabolic Constraints on Dopaminergic Driv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 Thomas, L. (2019). Chronic inflammation removes motivation by reducing dopamine in the brain. Retrieved from :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190605/Chronic-inflammation-removes-motivation-by-reducing-dopamine-in-the-brain.aspx?fbclid=IwAR1dOBqKwKx1gUu6E1It8A3HkVtq3pbs-RJ6Dc2jqWShIRz24_XQkNcfi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