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希望与恐惧:以传染病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深度-知识分子

跨越百年的希望与恐惧:以传染病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

2020/05/14
导读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电影作品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为我们展示、科普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原来如此”;另一方面,电影作品还能够起到预示性的作用,用艺术手法告诫人们“不该怎样”。从传染病和大流行的角度来看,电影则像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化记录,不仅历史性地描述了疾病的爆发起始过程,更反映出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真实心理状态

t/u2/zsfz1589465616.2275901.jpg

   导语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电影作品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为我们展示、科普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原来如此”;另一方面,电影作品还能够起到预示性的作用,用艺术手法告诫人们“不该怎样”。从传染病和大流行的角度来看,电影则像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化记录,不仅历史性地描述了疾病的爆发起始过程,更反映出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真实心理状态。



撰文 | 何柱威

制版 | 赵利


“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至今远未结束。疫情期间,许多公共娱乐场所不得不关门大吉,“宅文化”成为了当下的主旋律——宅在家看电视看电影,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由此,不少过去的经典电影被人们重新发掘,尤其是一些传染病题材的电影。最典型的案例是9年前上映的好莱坞电影《传染病》(Contagion,2011)的突然走红:在中国,这部电影在过去2个月多时间里的豆瓣评分从6.7飙升至7.0;在海外,该电影在疫情爆发一个月时间内回到了iTunes十大下载量之列。


5/xp/zsfz1589465646.5993861.jpg

图 | 《传染病》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传染病》在当时并不是一部反响热烈的电影。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其中呈现的抢购物资、建立方舱医院等情节,与当下的全球疫情防控举措可谓如出一辙,被人们视作为一部“神预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首席创新官John Brownstein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坦言,“电影的作用既是娱乐,也是倡导人们关注流行病”。


可见,涉及传染病相关的电影作品,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化记录,不仅历史性地描述了疾病的爆发起始过程,更反映出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真实心理状态。近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过去百年(自1914年起)好莱坞相关题材电影进行回溯性分析,找到相关电影的共通之处,使人们在本次疫情期间能够更好地感受这份跨越百年的希望与恐惧。


研究样本:80部传染病题材电影











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精准性,研究人员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设置了比较苛刻的限定条件。首先,在2020年2月、3月,研究人员使用了163个与“传染病”相关的关键词,在IMDb.com(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进行检索,通过IMDb,美国电影学院数据库或Wikipedia的剧情简介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次评估,共得到373部曾在美国影院上映的、以讲述传染病为主的电影。在这其中,有142部电影(38.1%)涉及美国CDC定义的人类传染病暴发或大流行,以传染病爆发/大流行的威胁或后果作为电影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设置研究样本的限定条件,包括电影票房收入≥1000万美元(以美国劳工统计局记录的2019年美元汇率为基准,相当于每部影片售出≥100万电影票);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电影在发行后的25年内产生一定的现实影响力等。


最终,研究人员得到80部传染病题材电影,并对此依次完整观看,同时进行相应的主题分析。


研究发现,在最早的9部涉及传染病题材的电影(1914-1957)中,有8部展示了医护人员无私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绿光》(Green Light,1937)中,一位医生通过研制疫苗并亲身进行疫苗试验,成功阻止了斑点热的爆发。《面纱》(Painted Veil,1934)反映了一位医生致力于抗击霍乱而导致自身婚姻几乎化为乌有的故事。这一主题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直到奥斯卡获奖电影《围歼街头》(Panic in the Streets,1950)达到了顶峰,该电影讲述了如何成功解决新奥尔良瘟疫的故事。


随着美苏太空竞赛的日益升温,电影开始描述外星微生物的威胁性。例如,《太空大师X-7》(Space Master X-7,1958)谈到一种致命率高的外星真菌通过卫星返回地球,以及《愤怒的红色星球》(Angry Red Planet,1960)描述了在外星被病毒感染的宇航员重返地球。上述两部电影体现了外来感染威胁人们对抗生素的自信心。尽管这些担心在现在看来只是天方夜谭,但在当时来说,这些担心显然是奏效的——1970年,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就因为这一原因被迫隔离3周。


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研究样本共有16部电影在这一时期诞生,与当时环境破坏的现实相关,上述电影共同描绘了因环境恶化而引发传染病的“至暗时刻”,包括《超越时间障碍》(Beyond the Time Barrier ,1960)、《地球最后一人》(The Last Man on Earth ,1964)等。在20世纪80、90年代,最典型的案例则是开始有电影敢于描述艾滋病流行的过程。尽管好莱坞在艾滋病领域相当保守,但仍有诸如《爱是生死相许》(Longtime Companion ,1989)、《共同的线索》(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 ,1989)等类型片先后上映,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


据统计,2000年至今发行的电影贡献了2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本次研究近半的研究样本均源自与此。总体来看,千禧年后发行的相关题材电影主题越来越极端化,甚至出现了“世界末日”和成群的亡灵生物,将传染病带到了全新的创作领域。


研究发现:恐惧之后终有希望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这80部电影当中,许多电影的主题高度一致。如下表所示,通过整理得出,80部影片共划分出6大主题,累计电影数达130部,是研究样本的162.5%。


h/gm/zsfz1589465732.7966637.jpg

图片来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5300


“感染”是其中最常见的电影主题(29,22.31%),通常用于解释被感染者转化为比人类还小的感染物,如僵尸等。该主题始于《超越时间障碍》(Beyond the Time Barrier,1960),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类电影通常强调人性的丧失,而这种转变经常被简单地刻画为即将被摧毁的物体。感染者通常担心丧失人性更甚于失去生命,宁愿被杀死也不肯受到感染。


“生物战”主题也很常见(28,21.54%),该类主题电影始于《魔鬼的阴谋》(Counterblast, 1948),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逃出的二战纳粹医生,冒充一个被杀的英国医生,让他研究出一种疫苗,以保护德国人在他们细菌战计划中的安全的故事。剩下的27部电影均包含着“世界末日”的色彩,其中14部描述了因人类傲慢或渎职而导致的流行性传染病,4部讲述了不明病毒感染且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其余的则是描绘了生物战所带来的种种恶果。


另外,自从《最机密第三站》(Satan Bug ,1965)问世以来,“政府信任危机”主题开始不断浮现,包括政府欺骗、非人道实验研究、非人道控制疫情措施等。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末日侵袭》(Doomsday ,2008)——一种未知病毒在苏格兰肆意蔓延,由于缺少医疗设备和疫苗,短短一周内死亡人数成千上万。为抑制病毒蔓延,英国政府对苏格兰进行全面封锁,企图将病毒彻底隔离;以及《杀出狂人镇》(Crazies,1973)——为了遏制意外释出的生化武器,美国总统打算在一个小城镇上引爆核武器。


目前,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污名化时有发生,多位境外政要把新冠病毒直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其实,病毒污名化并非一件新鲜事,好莱坞的电影早就为我们记录下一个个铁证。如《文森特先生》(Monsieur Vincent,1947)把鼠疫归咎于农民,《第七封印》(Seventh Seal,1957)把瘟疫爆发原因归咎于妇女,《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5)则把宗教极端主义者行动错误地指控为生物恐怖主义行为。可见,“污名化”主题体现了在疫情爆发期间,社会对部分群体的排斥甚至歧视,这其实是一件比疫情本身更加可怕的事情。


另外,还有18部电影讲述着“社会特权”主题——具有更高特权的阶层,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医疗服务。同样以《杀出狂人镇》(Crazies,1973)为例,在这部电影中,疫苗供军队使用,而非受灾城镇民众。这部电影启发了“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的产生,在“生化危机”中,只有伞公司的领导阶层能够获取抗血清,剩下的底层人民只能一步步沦为丧尸。作为疫情信息的最早接受者之一,医生往往应该承担“吹哨人”的角色,但电影则从自私的角度为我们剖析该主题。例如,在《传染病》(Contagion,2011)中,一位CDC医生为了保护家人,私自与家人分享了未公开的健康信息。上述案例均从“特权”的角度切入,特权源自方方面面,并不特指社会阶层,但正因为“特权”而产生各种不对称,使得这一主题更加饱满真实。


可以发现,在本项研究涉及的6大主题中,无不都显示出人们内心对于传染病的恐惧与敬畏。不管是对于病毒本身或是对于政府行为,电影作品都会从不同切入点引起人们最深刻的反思——疫情当头,什么才能够算是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再一次重新回顾这些电影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此前的剧情多么令人绝望,最终展示出的都将是“希望”,以及人类战胜病毒的必胜决心。正如本项研究中最后提到的,“也许,当我们共同进入一个由COVID-19创造的不确定的未来时,其中一些传染病题材电影将不仅帮助我们分享共同的回忆,而且传递希望”。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回顾传染病的好莱坞百年电影史,我们能够对其中的希望与恐惧得到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就会跌入无尽的深渊。同时,这次疫情带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已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同样值得关注与维护。新冠疫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战“疫”,只有全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资料:

[1]Dehority W.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Pandemics, and Hollywood—Hope and Fear Across a Century of Cinema. JAMA.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4, 2020. doi:10.1001/jama.2020.7187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rinciples of Epidemiology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 Thi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Last reviewed May 18, 2012.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s://www.cdc.gov/csels/dsepd/ss1978/lesson1/section11.html


Jietu20200514-222951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健康学人由全球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一线学者创办,致力于普及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健康科学知识,传递国内外科学家的声音.追求健康理念,共寻生命真知。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