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在京揭晓 | 名单-创新-知识分子

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在京揭晓 | 名单

2017/12/17
导读
共计13位来自医药领域的学者获奖

b/y9/zsfz1534094449.7740494.jpg

第十八届“吴杨奖”获奖人合影


撰文 | 吕浩然

责编 | 陈晓雪

  


2017年12月16日,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以下简称“吴杨奖”)颁奖典礼暨报告会在中国红十字会举行。13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秉持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及其在各自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


吴杨奖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994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截至2017年,先后有389位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获该项殊荣。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为吴杨奖名誉主席。此次吴杨奖专家委员会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教授与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委员包括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20位科学家。管理委员会则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领导。在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吴杨奖评审注重科学创新,更具科学性、公正性、前瞻性,使得吴杨奖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政府医药卫生奖项之一。


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获奖名单


· 基础医学 ·

h/zq/zsfz1534094534.2713360.jpg

邓宏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教授

邓宏魁教授使用化学小分子逆转细胞命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决定和转变机制,而且为未来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新的可能。他还提出了全新的细胞命运改变与功能成熟的理论,首次在体外诱导出功能成熟的人肝脏细胞,为制备其他功能成熟的细胞提供了新思路。


h/le/zsfz1534094588.1098576.jpg

颜 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颜宁教授致力于膜转运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理,为基于结构的药物小分子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她解析了首个真核钙离子通道的结构及首个真核钠离子通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填补了这一领域结构生物学研究的空白,为攻克及治疗众多重大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机制信息。


· 临床医学 ·

v/iv/zsfz1534094651.8210051.jpg

赵家军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赵家军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工作,以脂代谢紊乱在内分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率先研究干预脂毒性对糖尿病的防治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干预的关键靶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糖尿病预防领域。他还创新性提出垂体激素--TSH调控肝脏胆固醇代谢的理论,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9/17/zsfz1534094683.4204119.jpg

陆 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林教授是我国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是我国精神病学领域第一个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的学者。他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多种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平台及协作网络,主持编制了一系列行业指南,其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b/p8/zsfz1534094720.5360826.jpg

吴德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

吴德沛教授长期从事血液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转化应用研究。围绕白血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建立了精准诊断策略,为白血病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他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新方案,牵头制定了MDS的中国诊疗指南,还创建了双重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以干扰素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作为治疗移植后复发的新疗法。他的研究,推动了我国血液肿瘤诊疗技术的发展。


s/vt/zsfz1534094771.6820974.jpg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

金征宇教授长期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介入治疗、C造影术等新技术,探索相关的技术规范。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用于恶性肿瘤全身评估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序列设计与研发,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仪等先进技术,他对国内影像学发展、介入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引领了中国放射学潮流。


8/pg/zsfz1534094804.1739025.jpg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

王宁利教授长期从事青光眼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阐明了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房角关闭机制,研发关键设备,建立新的防治体系,降低了闭青致盲率。他发现低颅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青)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回答了眼压学说长期未能回答的科学问题,改变了临床实践,被国际眼科界评价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他还研发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手术,解决了传统手术高并发症、高医源性盲的难题。


l/f3/zsfz1534094825.3730036.jpg

何晓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医师、教授

何晓顺教授长期致力于解决器官移植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创者,实现了从临床尝试到常规应用的技术突破,使我国多器官移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创多项器官移植手术新技术,攻克了多器官移植的主要技术难关。参与创建我国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建立我国公民器官捐献技术流程、心脏死亡供体识别和维护规范;制定器官质量判定标准和修复技术规范。推动了我国捐献例数井喷式增长,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 药 学 ·

k/f7/zsfz1534094853.9798859.jpg

王佑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王佑春研究员在病毒疫苗和试剂研究和评价中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创新多项艾滋病诊断试剂质量控制新技术,推动了我国HIV试剂打入国际市场以及艾滋病疫苗研发进程。在戊肝病毒的研究中,首次报道了戊肝病毒4型和兔戊肝病毒,提出并证明尿液是戊肝病毒的新传播途径。他的研究为新突发传染病防控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储备了技术方法,提高了我国传染病应急防控能力。


7/yi/zsfz1534094876.3401117.jpg

耿美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耿美玉研究员致力于抗老年痴呆和抗肿瘤新药研发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针对老年痴呆疾病,她领衔研发了国际首个多靶点海洋寡糖药物971。瞄准抗肿瘤药物研发国际前沿,她领导研发了10余个分子靶向新药。针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瓶颈,率先提出基于“下游效应分子”生物标志物发现策略,发现生物标志物十余个。为肿瘤药物个性化治疗的疗效监控、耐药甄别及用药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据。


· 公共卫生 ·

b/lb/zsfz1534094903.6413959.jpg

杨杏芬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首席科学家

杨杏芬研究员致力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技术的研究,多次参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推动了我国特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毒理学研究领域,她较早系统地研究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参与起草的动物实验替代研究体系建设报告,为国家管理规划提供了专业性意见。她还积极推动替代方法转化应用,对推动我国毒理学替代方法及评价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h/60/zsfz1534094925.2091659.jpg

郭航远

绍兴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临床工作者,郭远航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共卫生科普宣传和健康促进,传播健康理念工作。运用各种新媒体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和健康提醒工作,不断扩充健康教育形式和受众面。他积极倡导医学人文思想与理念,坚持医学人文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他结合临床实践,建立和形成了一套慢病综合防治新模式,对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医疗资源节约作出了突出贡献。



· 特殊贡献奖 ·

t/6h/zsfz1534094947.3031516.jpg

陈 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竺教授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从分子水平上解释力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愿意,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取得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基本自语、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多个病原体基因组解析等重大成果。参与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组建了我国瘦高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是“973”计划首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863”计划十一·五期间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

陈竺教授还在他工作过的多各个岗位上,为增进中国人民健康福祉做出过重大的、基础性的贡献,突出的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病保险全覆盖),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和推动“健康中国”大规模、高水平研究等。倡导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做出较大贡献。



制版编辑: 吕浩然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