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看点:2015年中美生物医药发展回眸-创新-知识分子

十大看点:2015年中美生物医药发展回眸

2016/09/16
导读
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欧盟则成绩不菲,中国原创药物成果开始涌现,未来在药品质量以及医药创新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图片来源: outsourcing-pharma.com


编者按:       

       2015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以实现个体化治疗的药物研发由此受到极大关注。小分子药物继续是全球首批新药中的主流,2015年新药数量基本与2014年持平,免疫治疗也逐渐受到追捧。在新药创新上,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欧盟则成绩不菲,中国原创药物成果开始涌现,例如深圳微芯生物研发研发的西达苯胺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新药研发的数个纪录。面对未来,中国在药品质量以及医药创新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撰文 |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

责编 | 叶水送


  


2015年,众多新闻中提到了新药研发,这些新药在对抗癌症、心脏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同的药物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新药快速通过了FDA的审评,批准上市,有的新药因为无法在临床试验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迟迟无法通过FDA审评;另一些新药则因无法取得进展而导致相关研究停滞不前,有的新药未能获得世界主要国家批准,将永远失去了上市的可能。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创新药物虽然屈指可数,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文总数约为301个药物,其中化学药210个、中成药75个、生物制剂16个,但原创药并不多。然而在国家重大创新药物专项激励下,中国原创药开始开花结果。由于国家科技计划支撑,2015年,国家卫计委共批准了56个药物进入新药专项拟推荐的优先审评的新药清单。


2015年中美医药研发成绩,可以归纳如下10大看点。

(1)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欧盟成绩不菲;

(2)中国原创药物成果开始涌现;

(3)全球突破性治疗药物成绩显著;

(4)难治疾病治疗药物的突破,欧美同年批准上市;

(5)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获得里程碑进展;

(6)重视生物仿制药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成绩斐然;

(7)重视复方组合物的开发成为创新热点;

(8)“精准医学”为实现个体化治疗药物开始受关注;

(9)世界GMP监管压力前所未有;

(10)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迎来药品质量提高的挑战。


1 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欧盟成绩不菲


2015年新药数量基本与2014年持平,小分子药物继续是全球首批新药中的主流。据统计,2015年,全球首次批准的新药包括:26个新分子实体药物、12个新生物大分子药物、8个新复方制剂,总计46个。其中,小分子药物占70%以上。另外,美国还批准了2个生物类似药物。


去年,美国共批准新药32个,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新抗癌药物数量最多。从美国和欧盟批准的44个新药类别来看,美国批准的抗癌药物和其辅助药物共14个、神经系统类药物5个、内分泌与代谢类药物5个、心血管药物4个、血液系统药物4个、抗感染药物3个、遗传性疾病治疗药物3个、消化系统药物2个、泌尿系统药物2个、呼吸系统药物1个和疫苗1个。


另外,复方制剂和生物相似药开发显示出优势。美国FDA批准的世界首个3D打印新药Lmlygic可用于黑色素瘤和淋巴瘤治疗,为新制剂产业化发展打开先河。生物类似药Zartio是在安进公司原研药物“非格司亭”基础上开发的新药,用于骨髓移植患者防止免疫系统感染等。


2015年,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共做出93项肯定推荐,4项否定推荐,5项撤市申请,共推荐批准了39个新药(新活性物质)上市,包括13个肿瘤药,7个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药物,5个抗感染药物,5个抗凝及凝血障碍药物。


从欧美批准新药的时间对比来看,美国仍是全球新药研发的绝对引领者。在EMA批准的39个新药中,仅有6个新药的批准时间略早于FDA,且提前时间最多不超过4个月。


另外,EMA批准的新药中有3个尚未获得FDA批准,分别是治疗局部深度创伤的桦树皮提取物Episalvan,治疗癫痫局部发作的Brivaracetam,以及治疗嗜睡症的Pitolisant。


在CHMP 2015年推荐批准的39个新药中,5个新药以“加速审评(Accelerated assessments)”的方式获得推荐。针对一些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疾病药物,EMA采取加速审评,使审评时限缩短了60天。此外,2015年CHMP推荐批准了18个孤儿药,还批准了54个扩大临床适应症产品。


本着对一些医疗需求未满足、威胁生命的疾病或罕见病,EMA可以基于尚不完整的证据“有条件批准(conditional marketing authorisation)”的原则,有3个新药(Blincyto、Tagrisso、Zykadia)以此方式获得CHMP肯定推荐。但在药品上市后还需要继续开展研究,以获得完整的数据。如果完整的数据依然能够证明药品的获益大于风险,EMA则授予其完整的上市资格。


另外,在无法获得充足临床数据、治疗疾病极其罕见、收集药品安全性及疗效数据不符合伦理或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有限的情况下,某些药品按照标准审评程序肯定无法获得批准的“特殊情况批准(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的方式,有3个新药(Obizur、Raxone、Strensiq)以该途径推荐。


在特殊情况下,EMA有权批准这类药品,但这些药品上市后需要进行特殊监测。


2 中国原创药物成果开始涌现


与美国和欧盟为主的研发新药数目相比,中国在过去一年里的创新药物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当年的批文总数约为301个,其中化学药210个,中成药75个,生物制剂16个,但是原创药并不多。但在国家重大创新药物专项激励下,中国原创药开始开花结果。2015年,国家卫计委共批准了56个药物进入新药专项拟推荐的优先审评新药清单中。


具有明显原创性成果的有三个新药:第一,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此产品采用减毒活疫苗的生产毒株,经过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收获病毒,再结合灭活疫苗的工艺制备而成的注射制剂,填补了国内脊灰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并打破脊灰灭活疫苗生产技术的垄断;


第二,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该疫苗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突破了疫苗二倍体细胞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瓶颈,为生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产品奠定基础,该疫苗对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流行至关重要;


第三,中国抗癌原创新药西达苯胺,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西达苯胺上市标志着我国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靶点研究、安全评价、临床开发到实现产业化全过程的整合核心技术与能力显著提升,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历史性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医药产品还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检查。随着国内原料药和制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最规范的医药产品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化重要目标。


为中药走向世界,近10年有实力的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在2015年有6家中药企业的6个产品正处在美国FDA II期或III期临床之中(表1)。其中心血管药物3个,抗癌药物1个,抗病毒药物1个和妇科药物1个。这6个产品均为在国内经过多年临床应用证实是确有疗效的安全的产品,而且经过临床前的药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研究。这些产品的研究均是由具有实力的评价研究机构参与协作完成或新药证书转让给企业的,如天津药物研究院为复方丹参滴丸、桂枝茯苓胶囊、血脂康胶囊和康莱特注射液四个产品研发做出重要贡献。



3 世界突破性治疗药物成绩显著


通过总结实施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审评通道两年半以来的得失发现,优先审评权受到持续关注,新分子实体首轮批准率创历史新高,生物类似物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尽管成绩斐然,但仍面临重大挑战。2015年美国FDA受理了36份新分子实体申请;批准41个新分子实体,其中包括19个罕见病用药,首轮获批率创历史新高。


在美国突破性治疗药物计划启动以来,美国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已经受理307份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请求,给予95个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批准20个突破性治疗药物原始/补充申请。对于申请人和FDA而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起到了参与者各就各位的作用。申请人的关注点从“跟随式创新”,向存在较少有利的获益/风险的多种治疗药品转移。药物研发是一种科学性极强的转化过程,研究发现许多以替代性临床疗效为指标的快速审评存有异议,如FDA采用替代性疗效指标批准一些抗癌药物(如易瑞沙)上市,后期的临床研究未能证明这些药物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有效率,事后FDA也未对这类药物的监管来确保新药的疗效。因此,有美国学者呼吁将减慢快速审评的步伐。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日前指出,FDA新药的加快审评后批准后未能充分跟踪与这些药物相关的安全性问题,特别对跟踪的安全性问题及上市后研究缺乏可靠的、可存取的数据,建议其制定计划,通过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纠正证实的问题,确保这些数据能够为监管所用。GAO建议美国卫生和社会服务部要求FDA提供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的其它信息。


4 难治疾病治疗药物的突破


2015年1月份,FDA批准了Cosentyx(secukinumab)作为治疗中度至重度牛皮癣的药物上市。牛皮癣是一种影响世界各地40多万人的常见疾病。Cosentyx是全球首个白细胞介素17(IL-17)单克隆抗体,该药物可通过结合和抑制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来治疗牛皮癣。Cosentyx的疗效非常显著,在其中四个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Cosentyx几乎清除或完全消除牛皮癣症状。Cosentyx在欧盟监管方面又一次传来特大喜讯,该药同时收获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二个适应症。Cosentyx是全球首个白细胞介素17(IL-17)单克隆抗体,此次批准也标志着Cosentyx成为IL-17单抗类药物中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可用于治疗欧洲两种最常见炎症性关节疾病的药物,同时还标志着Cosentyx成为继抗TNF单抗药物上市后16年来AS临床治疗方面取得的首个新的治疗突破。


5 心血管疾病药物创新获得里程碑进展


在2015年7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之后,瑞士制药巨头诺华(Novartis)备受业界关注的慢性心衰药物Entresto(sacubitril/valsartan,前称LCZ696)近日再获欧盟批准,用于伴有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且射血分数降低(HFrEF)的患者,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


Entresto是一种首创新药,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心脏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该药是过去25年内心衰治疗领域的一个伟大突破。同时,Entresto也是一种万众瞩目的心衰药物,该药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在临床试验中疗效显著超越标准治疗药物依那普利(Enalapril)的药物,而且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是过去10年心脏病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Entresto是一种首创的双效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具有独特的作用模式,能够增强心脏的保护性神经内分泌系统(NP系统,钠尿肽系统),同时抑制有害系统(RAAS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认为能够减少衰竭心脏的应变。Entresto结合了诺华高血压药物代文(Diovan,通用名:valsartan,缬沙坦)和实验性药物AHU-377。AHU-377是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阻断威胁负责降血压的2种多肽的作用机制,Valsartan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可改善血管舒张,刺激身体排泄钠和水。


6 重视生物仿制药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成绩斐然


FDA批准新药Zarxio,使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销售许可并在美国上市的生物仿制药产品。该药物由山德士公司生产。Zarxio的原研药为安进(Amgen)公司的优保津(非格司亭)。Zarxio用于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该药物有助于防止因免疫系统受损造成的感染,它也可以用于正在接受骨髓移植中患者。安进公司曾试图通过起诉来阻止山德士在美国出售Zarxio,但去年9月第二次上诉法院时败诉,这为Zarxio在美国的直接销售铺平了道路。


在3D打印技术陆续应用于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后,制剂领域终于也迎来了此项极具创新的技术。3D打印技术的优点是药物剂量可根据患者的需求添加,可达到本地化、个性化的生产。2015年7月,FDA首次批准了世界第一个3D打印药物Spritam,该3D打印药是一款抗癫痫症的药物,共有4个规格的片剂。3D打印药物开发被认为是一种从药品批量生产到流水式生产的革命,具有迅捷灵活满足订单式需求、无需工艺的放大和剂量剂型激射的灵活性等优势。但也有专家认为,药物的核心作用是治疗疾病,需要通过严格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等考验,绝非个人在家中自主设定药物。药厂中的大规模生产机器早已满足药物常用剂量批量生产的需要,如果将生产机器替换成3D打印机,对目前的行业并无实质改变,且需大量资金。


7 重视复方组合物的开发成为创新热点


复方制剂是不同药物组合而成的新产品,与创新药物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而且研发周期短、成本低、风险小。2015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治疗丙型肝炎组合药物的开发进展情况看出其发展潜力。近期的研究还表明,基因型3丙肝患者罹患肝硬化的风险比基因型1丙肝患者高出30%。在全球范围内,基因型3丙肝患者多达5430万例,是继基因型1丙肝之后的第二大最常见丙肝基因型,约占所有丙肝病例的30%。


在去年7月批准了两种用于治疗丙型肝炎感染的不同组合疗法中,第一种组合治疗法是艾伯维的Technivie(Ombitasvir、Paritaprevir和Ritonavir的组合),被批准与利巴韦林(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联用治疗基因型4丙肝感染者。


第二种,FDA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Daklinza(Daclatasvir)与索非布韦(Sofosbuvir)联用用于治疗基因型3丙肝感染者。Technivie和Daklinza是首个不需要干扰素注射的丙肝疗法,而干扰素注射早期被认为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疗法。基因型3丙肝是目前公认最难治疗的基因型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所导致的肝脏损害与加速肝脏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Daklinza一种泛基因型强效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具有抑制RNA复制及病毒组装的双效抗病毒效果。在体外研究中,Daklinza横跨基因型1-6丙肝病毒,均表现出强效抗病毒效果。Daklinza于去年7月获美国FDA批准,联合吉Sovaldi(sofosbuvir,索非布韦)用于基因型3慢性丙型肝炎(GT-3 HCV)成人患者的治疗。此次批准,也标志着美国基因型3丙肝群体首次有了每日一次的全口服鸡尾酒疗法。在欧盟,Daklinza于2014年8月获批,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用于基因型1、2、3、4慢性丙型肝炎(HCV)成人患者的治疗。目前,基于Daklinza的丙肝治疗方案已获得横跨欧洲、中美洲、南美洲及亚太地区50多个国家批准。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与欧美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多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而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占总人口的3.2%左右,总数约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三分之一,其中多数为慢性持续性感染。


我国目前治疗乙肝的基本手段是是抗病毒药物,只有将患者体内的病毒清除干净,才能使患者真正的恢复健康。(治疗乙肝的常见药物中)患者比较常用的主要有干扰素,它可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但是注射干扰素对身体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疗方式也不方便,此外还有核苷酸类的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人血白蛋白等。


针对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致病基因cccDNA和重新激活对抗乙肝病毒入侵的免疫机制成为了乙肝治疗研发的重点。还有治疗性疫苗(therapeutic vaccine),小干扰性RNA(siRNA)和具有特异性DNA 修剪功能的CRISPR/Cas9。治疗性疫苗(therapeutic vaccine)和传统疫苗不同,传统疫苗接种对于健康人群起到预防的作用;而治疗性疫苗则是针对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起到重新激活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国内目前有3个在试验中的新药正处在临床研究。如具有DNA多聚酶抑制剂的传统途径还在继续研发之中。新的清除乙肝病毒致病基因cccDNA和重新激活对抗乙肝病毒入侵机制的新药和疫苗也在起步。


8 “精准医学”将实现个体化治疗药物开发


2015年,“精准医学”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精准医学的短期目标是为癌症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其长期目标是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基因组学为背景的大数据是发展精准医学的基础;以个体化治疗为中心、整合不同数据层的生物学数据库以及高度关联的知识网络则是迈向精确医学的必要条件。“精准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在基于基因科技、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开拓新医疗新领域,是人类医学的变革。提高药品质量是全球医药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准则虽然已在全世界实施几十年,但像今天这样成为医药行业的焦点,也许还从来没有过。


精准医学是一种定制的医疗模式,它以人体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信息,为患者量身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精准医学可为肿瘤病人及医疗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即可查验出潜伏在正常组织中的“伪装者”、可无节制快速增殖扩散的癌细胞。


精准医学以基因突变信息为靶点,确定疾病的类型,然后由基因测序结合临床医生的方案和患者个人体质特性,分析出最优方案,最后给出精准的用药指导。所以,基因检测数据的解读是精准用药的基础。精准用药,即为靶向药物治疗,是基于肿瘤患者基因测序,以肿瘤细胞中特定分子为靶点,通过阻断或影响其功能从而特异性抑制肿瘤侵袭或转移的治疗手段。


尽管世界各国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增加,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不精准用药仍普遍存在。即使在美国也存在40%以上不精准医疗现象,如癌症治疗的不精准率高达75%。广义的“精准药学”属于“精准医学”的研究范畴,“精准药学”在实现“精准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准药学”的定义包含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两方面的科学问题,一是在从靶点验证与治疗适应症关联、新药来源优化确认、临床前与临床试验关联、产品设计与产业化等全过程精准监管,达到药物精准研发的目的,提供精准的、安全有效的信息,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二是实现临床精准用药,对特定患者、特定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药物、使用正确剂量,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中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具有“本土需求”,对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患癌存活人数的统计显示,城市每10万人中就有666个人5年中诊断为癌症,农村是10万分之440。其中,女性乳腺癌患者最多,达102万,其次是结直肠癌、肺癌、胃癌和食管癌,这5个常见癌症占总数的56.1%。出生缺陷率为5.6%,由此造成8000万残疾人,而发达国家的水平为2%多一点。面对如此形势,如何开展“精准医学”和“精准药学”研究和应用,任务十分艰巨。


从近期我国学者发表的中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分析来看,该研究显示中国癌症分布与西方有明显不同,对振兴本土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值得思考。占据中国肿瘤患者60%是肝、肺、胃、食管癌,美国这些癌症只占18%,这些癌症对中国的比美国更加致命。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肿瘤本身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西方药厂对自己多发肿瘤的新药研发更为关注,所以有更多药物可控制这些癌症。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国情制定精准医疗方案和精准药物研发方案是国人需要考虑的问题,盲目地模仿外国发展思路、跟风的发展策略是解决不了国人的医药需求。中国特有的疾病更多地还是要依靠中国的资本和民族制药工业。在中国企业还无法与跨国药企展开全面竞争的环境下,为开创中国特有的市场,提供相对有效的生存空间,显然十分必要。


根据国情开发符合临床需求的新药以实现精准治疗是我国本土研发者(包括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建议国家应该从政策支持上给予保障,企业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体系建设是主体,药监政策也需做好监管有力监管的环境,提高创新研发质量和原创水平。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在世界格局中,依靠外援仅是一个方面,落后就挨打,自信自强才是出路。


9 世界GMP监管压力前所未有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现有监管机构检查频率和复杂性增加,为多个市场提供产品的药物制造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它们必须预先在所有生产设施推行质量管理。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作为药品生产安全性标准的准则虽然已实施几十年,但是像今天这样成为整个行业的谈论焦点,也许还从来没有过。

 

从全球监管趋势来看,违规的代价趋高、供应链日益复杂化、监管机构防范日益复杂化,因此,欧美监管机构正在设法发现存在于供应链每个环节潜在的安全性风险。监管机构跟踪药物生产,并对潜在的产品短缺通知公众。关键厂商意外的停产会导致重要药物在供应链上突然缺货。


在最近的违规行为中,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完整性问题,如伪造或销毁数据。这些失信行为并不仅仅发生在小型、初创公司,也发生在有一定历史、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公司。为此,美国FDA最近正在改变对制药行业进行监管的方法,以保证行业内的各家公司能更好地遵守GMP。例如实施“仿制药用户收费法”,要求公司在提交生产设施、药物申请和药物主文件申请时,缴纳一笔强制性的费用,FDA以此费用来雇佣和培训增加监察人员。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最近也对政策做了变化,希望能够在药物供应链中的每一步都确保GMP合规。根据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反假药指令”,所有出口到欧盟地区的原料药必须有当地监管机构签发的书面证明,以确保产品生产所遵循的GMP标准与欧盟的GMP等同。在2015年,EMA还进行了2590次以上的GMP检查和270次以上的GLP检查,发出了20张GMP不合规声明,这些举动无疑显示了欧盟对药品监管的力度。


另外,加拿大卫生部宣布增加检查频率以期进一步确保GMP合规。新兴市场国家也正通过实施GMP标准大踏步地改进药物安全警戒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与药品监察检查合作计划(PIC/S)进行合作,采用国际化的GMP标准。日本和韩国的监管当局也成为PIC/S的会员。墨西哥、克罗地亚、巴西也在执行国家药物法规。巴西的卫生监管机构要求所有进口到该国的原料药必须注册。


10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迎来药品质量提高的挑战


2015年,药物质量一致性评价是新中国60年来出台政策法规指南最多的一年。自从2012年,为落实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高仿制药质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立“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项目办公室”以来,回顾其评价过的发展轨迹,该工作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1)2013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启动15个基本药物品种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试点,要求到2015年全面完成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制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展开。


(2)2013年7月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任务的通知”,省、市一级的药检部门开展75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3)2013年12月,中检院下属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办公室发布:“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确立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同时颁布美托洛尔、盐酸氨溴索等5个品种的溶出曲线一致性评价方法。2014年,本该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循序渐进开展的关键一年。但是,2014年由于药品审评严重积压这一现状,压缩了各级药监部门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空间,加上超负荷工作的省、市一级的药检所又面临毒胶囊、银杏叶等突发问题,无法按时完成交予的一致性评价任务。因此,未能制定仿制药一致性研究的评价系统,也没有推出参比制剂的目录表(相当于美国的橙皮书)和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影响了质量再评价工作主体:仿制药企业、原研药企业、原料药辅料生产企业等有效参与,导致其工作并没有按期开展和完成。


(4)2015年8月18日 “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发布了三个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5 年11月8日,CFDA出台关于征求“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据统计,2007年之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涉及的固体制剂大约 300 个品种,17000余个文号,数量大。完成这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从选择参比制剂、到临床试验基地资源短缺、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标准、政策环境和技术要求的挑战等不少不确定因素均会影响提高我国仿制药质量水平的工作进程。对个别企业加紧现场核查和提出严格核查意见,对提高我国药品质量的可信度具有推进作用,国家和企业的积极反应必将会使压力变成动力。外国药监部门更加盯住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临床试验的质量。因此,从国家创新发展来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体系确实任重道远。


刘昌孝



作者简介:刘昌孝,我国著名药代动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