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件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观点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撰文 | 周耀旗(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
责编 | 徐可可
● ● ●
计件工资是早期资本主义时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它表面上挺合理,按劳分配。但由于资本家以此来尽量减少成本,而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很低的工资条件下工作很长时间,导致了臭名昭著的血汗工厂。追求数量的后果往往是质量的不稳定,因为即使是熟练工人他也可以通过偷工减料来谋取最大的利益。现代社会对质量的追求使计件工资越来越不流行。目前发达国家的计件工资主要局限在一些对质量要求不高、或者质量能够保证、能够精确测量的简单劳动,例如农业、呼叫中心、卡车驾驶、数据输入员等。
科学研究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与提出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相关。科学研究据说是、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为数不多的智能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工种。这样一个复杂的劳动按道理应该由一个复杂度与之相匹配的评估方法来衡量。
的确,当我在美国从助理教授升为终身副教授时,评估是通过自我陈述,同事推荐,匿名同行评审,系内委员会、系主任、学院委员会、院长、大学委员会,和校长等多个关口的层层把关,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结束评估。美国终身教授的要求是在研究、教学和服务三方面中至少有一面是杰出(excellent),其它方面满意(satisfactory),而我当时大学对副教授杰出的要求是要有国内外发表、同行审议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有初始声誉(Record of nationally and/or internationally disseminated and peer reviewed scholarship,Emerging national reputation),这是一个非常定性的指标。匿名同行评审非常关键,因为隔行如隔山,只有同行才能对你的成果在创新、科研声誉、行内影响力有真正的了解,而匿名是讲真话的必要条件。
很不幸的是国内现在大多数地方对科学研究进行非常简单的定量评估:论文数、专利数、基金数等等,唯一和质量有半毛钱关系的是所谓的杂志分区及影响因子,而对工作本身没有任何真正深入、仔细的匿名专业评估。这不仅仅从不久前周程博客公布的教师职称晋升的规则可以看到,而且许多项目特别是地方上项目的申请书及验收充满了定量的指标。我见过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5个以上之类的指标。在发展技术上有定量指标可以理解,但基础研究评估的定量化就是变相地把复杂劳动简单化。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定量评估的直接后果就是奖励用简单劳动的方式来做复杂劳动。也就是说,能肤浅的决不深入,能跟风的决不立异,能保守的决不冒险,微创新为主,发论文至上。论文审稿能找圈内朋友,决不找外人,因为发表论文的目的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让匿名审稿人免费帮助提升质量的机会。片面地追求影响因子已经导致某些容易在Cell,Nature,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热门领域在全国上下重复投资,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其它方方面面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发展。难道存在只有几朵花的春天吗?
更糟糕的是,有些大课题组是论文生产线:每个学生只负责做一小部分同样的重复性劳动,以此达到论文产出的极大化。我在美国的同事说,他经手的国内某些名校名师的学生虽然是Nature第一作者,也只会一点点东西,一切要从头教起,这不是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是在训练技术民工。
追求数量会损害质量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宏观来讲,过去片面追求GDP数量种下了如今环境被破坏的恶果。现在国家认识到了,开始重视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了,但环境的破坏可能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恢复!现在简单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难道也需要几代人才能醒悟吗?
(本文原载于作者科学网博客,经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