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吴杨奖开奖(原)-深度-知识分子

第十七届吴杨奖开奖(原)

2016/12/13
导读
第十七届吴杨奖颁奖,第十八届吴杨奖将于2017年1月1日开始接受申报。


第十七届吴杨奖颁奖现场



编者按:      

      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于1994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60岁及以下)。

      第十八届吴杨奖将于2017年1月1日开始接受申报。



撰文 | 程莉

责编 | 吕浩然


  


12月13日,第十七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12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因其在各自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Asgar Rangoonwala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吴杨奖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主持颁奖典礼。


截至本届吴杨奖,已有376位优秀的卫生工作者荣获该项殊荣。高卫中介绍说:“其中包括23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23位院士中的15位是首先获得包括吴杨奖在内的多项荣誉和临床研究成果后被评为院士的。吴杨奖不仅仅是对个人学术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的鼓励。我想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


吴杨奖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黄洁夫在致辞中指出:经过评委科学评议,优中选优,无记名投票所产生的12位获奖人,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科研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为国家的医药学科学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符合吴杨奖设立的初衷。我希望获奖的同志以今天为一新的起点,继续以吴阶平院士和保罗•杨森博士高尚的品德和求实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为楷模,努力追求并力争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攻克更多的医药学难题,造福广大患者。我也期望吴杨奖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进一步健全评选机制,提高评审质量,把吴杨奖办得更具特色,更有影响,开拓创新,永续前进。


评选程序和情况


吴杨奖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张礼和院士介绍了吴杨奖评奖程序和第十七届吴杨奖评选情况。


第十七届吴杨奖报名工作是通过吴杨奖网站、医药卫生专业媒体和专业学会、协会发布,同时向全国2000余家医药卫生机构、院校、研究所等邮寄报名通知等方式进行的。吴杨奖的申报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四个领域,不限专业,申报采用网上报名和专家推荐两种方式。除个人网上申报外,吴杨奖秘书处还向具备推荐资格的专家发送邀请函,请其推荐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参选。


在收到申请和被推荐人相关资料后,吴杨奖秘书处根据吴杨奖章程规定,对申请人和被推荐人的资格等进行确认,并按专业进行分组,组织初评。初评时,每组均有专家委员会专家或相应专业知名专家担任牵头专家,按吴杨奖章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差额评选获奖候选人。临床医学领域还增加了大内科和大外科二轮评审,对各组推选出的候选人进行横向比较。初评和二审结果提交吴杨奖专家委员会进行终评。专家委员会在听取各初评小组牵头专家的汇报后,对相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获奖人。


张礼和说,今年吴杨奖申报和评选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今年申报人数与往年相比增加了30%。总的入选率约为13比1。二是由专家推荐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较往年有大幅增加。三是鉴于临床医学申报人员专业分布广、人员多的特点,从去年开始,临床医学领域的初评增加了大内科和大外科环评的环节,使评审流程更加完善和公正。


第十七届吴杨奖经过上述科学、公正的评审,产生出基础医学领域获奖人2名、临床医学领域获奖人6名、药学领域获奖人2名、公共卫生领域获奖人2名,共12名获奖人。被提名的获奖人均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既有高水准的医学基础研究,又有破解临床难题的新技术新方法、现代药物智能制造及公共卫生创新技术等成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卓著。评审结果自2016年10月25日至11月24日在吴杨奖网站公示,征求医药卫生界和公众的意见。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意见。故吴杨奖专家委员会确认该12名医药卫生工作者为第十七届吴杨奖获奖人。


最后,张礼和特别指出,第十八届吴杨奖将于2017年1月1日开始接受申报,希望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积极支持参与。



传承与发展



吴杨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Asgar Rangoonwala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吴杨奖不仅旨在表彰当前的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而且还致力于激励中青年的新一代。我们希望吴杨奖能够作为一种传承,激励更多像今天在座的各位一样的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在各自领域中锐意创新,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表示非常高兴第十七届吴杨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对清华大学的充分肯定。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生命医学已经成为科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是清华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布局,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历史选择。


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吴阶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吴阶平先生也是吴杨奖的发起人之一”,姜胜耀说:“第十七届吴杨奖在清华大学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努力,清华医学学科已经汇聚了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全球健康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吴阶平和保罗.杨森两位医学家和药学家名字命名的吴杨奖以其科学严格的评审程序、严肃认真的评审态度,确立了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声誉和地位。经过22载耕耘,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希望医药工作者能以两位科学家为榜样,为我国卫生医药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饶毅为两位基础医学领域获奖人时开玩笑说:作为北京大学教授,我非常高兴今天获得基础医学奖的两位都是由北京大学援建清华大学的科学家。我也祝贺清华大学第二生命科学学院在建设医学院的漫长道路上,依靠北大毕业生助力而迈进一步。



获奖人主要贡献




基础科学领域:



罗敏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及清华大学)

 神经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行为的神经环路和细胞生理机制的研究工作,在感觉信号处理、情绪和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编码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发现了哺乳动物嗅觉系统专门检测二氧化碳的细胞;阐释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上的C型鸟苷酸环化酶(GC-C)受体在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综合征(ADHD)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中缝背核和五羟色胺系统在动物奖赏信号处理中的重要角色,为快感缺失导致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找到了新的理论解释和治疗方向。此外,通过对内侧缰核和脚间核投射的细胞电生理和行为学的研究,他首次发现了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的共释放现象,同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突触前GABAb受体的兴奋机制,并明确了该通路在基于状态的行为选择和负面情绪调控中的重要角色。



祁海(清华大学医学院)

对体液免疫的细胞调节机制有重要贡献。他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改善抗感染疫苗设计和自免疫炎症控制方法,在B-T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如发现T细胞通过ICOS受体与抗原非递呈B细胞上的ICOSL配体结合,促进胞内PI3K的活化,支持细胞伪足的持续产生,从而维持自身在滤泡区的运动能力;通过在体成像研究首次发现生发中心内T、B细胞间进行短时象“纠缠”式互作,ICOSL分子驱动的T-B细胞间信号互递的正反馈环路,揭示了看似随机、混乱的生发中心细胞间竞争过程的内在调节规律,证明了机体迅速筛选高亲和力抗体的新机制,为人为在疫苗诱导保护性抗体过程中对亲和力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操控靶点, 为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中和抗体疫苗指出了潜在的新方向等;此外,他还开创了双光子解锁在体光控趋化因子技术。




临床医学领域:


李太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我国艾滋病临床治疗首席专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制定并优化出适合国情的效优、价廉、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治疗方案,显著提升治疗成功率,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功能可恢复,提出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的新观点。首先在国内建立艾滋病综合诊治体系,15年里举办了数百次全国会议和学习班,为我国培养了上万人的艾滋病治疗队伍,为我国艾滋病病人病死率由2003年的22.6/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降低86%)做出突出贡献。



孙英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从事临床工作31年,主要贡献领域为临床心脏电生理和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共完成射频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六千余例,发现预激综合症心外膜旁旁路,并提出相应手术方法,该方法是目前射频消融治疗心外膜旁路及冠状静脉窦相关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标准方法。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最早建成我国农村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基地,预测我国农村高血压加速流行趋势,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控制高血压预防脑卒中模式,并在全国推广。率先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赵明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肾脏内科主任)

引领我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ANCAV)研究。发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天然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阐明自身抗体免疫学特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补体旁路活化是ANCAV发病机制中被遗漏的重要环节。提出肾脏血管和间质病变在狼疮肾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致力于肝癌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在国际上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首创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主刀完成全球首例废弃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等,推动了我国肝移植的进展。系统揭示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在肿瘤干细胞样特征、细胞外基质重塑、炎症细胞调节等分子机制,形成了完整的微环境调控理论。



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率先研究并制定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率先提出多项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新理念,并开创性提出了周围神经修复新方法。首次提出内固定材料应基于国人的解剖数据进行设计。2016年荣获国际顾氏和平奖(Gusi Peace Prize)。



史伟云(山东省眼科医院)

从事眼科学工作30年,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也是国内极少独立完成角膜手术超1万例的专家。围绕我国角膜病领域存在的两大难题,开展解决我国角膜供体短缺的系列研究,创新适合我国角膜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牵头全国角膜病学组制定了“我国角膜移植术专家共识”等4个专家共识,成立首个全国角膜移植手术培训基地,为全国培养100余名手术医师。


药学领域:



岳建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研究室)

他是我国在国际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具有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之一,提出了新骨架类型可能的生源合成途径,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目标分子和可借鉴的思路。对150 余种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为其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上述植物中共获得各类化合物3500多个,其中新结构约800个,新骨架85个(是国际上发现最多的几个研究组之一);发现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近100个,药物先导11个,阐明多个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已有36个化合物被评选为国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国内入选最多的研究组,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孔令义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的研究,从8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分离鉴定了6000余个化合物,其中900余个为新化合物,据此制订了12种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发现的2个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作为新药候选分子得到“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资助,并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为创制1.1类新药奠定了基础。


公共卫生领域:



余宏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

开展了禽流感H7N9、手足口病、流感等新发和常见传染病创新性研究,对近年我国新发和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科学指导价值。多次带队有效开展了猪链、禽流感H5N1、甲流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为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减少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詹思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药物流行病学领域做了开创性工作,先后主编了《流行病学》全国规划教材、《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循证保健》等重要教材和专著,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循证医学、药物流行病学课程,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对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有效性评价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开展了系列研究。率领循证医学团队首次建立了中国临床指南文库网站,为指南和诊疗行为的规范搭建了平台。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公共卫生和临床研究人才。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