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空气”更新鲜?出国留学经历如何影响对国家的评价|缪斯夫人-深度-知识分子

国外的“空气”更新鲜?出国留学经历如何影响对国家的评价|缪斯夫人

2018/01/12
导读
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目前发展现状存在不满意,但是对中国发展前景也并没有那么悲观。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撰文|李忠路(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助理教授)

责编|许多多

  


引言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马里兰大学? 我总是回答,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在马里兰大学,我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新鲜空气,它使我永远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新鲜空气。” 2017年5月,中国留学生在马里兰大学的一场毕业演讲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关于留学生是否爱国的一片热议。

 

中国留学生到底是如何看待祖国的呢?他们是变得更加“西化”了,还是变得更加爱国了? Han and Zweig (2010)发现,与从未有过留学经历的国内中产阶层相比,海归人员持有更高的国际合作精神和较少的爱国主义情结。Wilson (2016)通过邮件调查了在英国苏格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他的跟踪研究发现,中国留学生在第一学年初和学年末对苏格兰和中国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的评价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Hail(2015)通过深度访谈18位在美中国留学生后发现,留美中国学生不仅没有被“西化”反而变得更加爱国了。由于科学抽样数据的缺乏,一方面,已有研究无法排除出国留学的自我选择效应,即,当年的“愤青”出国了?还是出国后变成“愤青”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比较组,即和谁比?故而,研究结论存在非常大的分歧。首都大学生跟踪调查(BCSPS2009-2013)同时克服了以上两个局限,我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比较大学生在出国留学和国内读研前后对国家发展评价的历时差异来考察出国留学到底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对祖国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评价的。

 

背景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教育的扩张,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出现了迅速增长。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了54.5万人,跃然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每五个国际留学生里面就有一个来自中国(UNESCO 2016)。这一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的态度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学成之后是否回国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各国政府提供的国际教育项目,不仅仅是抢夺世界尖端人才的一种手段,也是传播文化、规范、政治态度、价值观念、输出“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对人才流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都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Atkinson 2010; Gift and Krcmaric2017)

 

自1840年以来,留学回国人员带回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念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例如,19世纪60年代,第一批留美回国人员倡导的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留日人员创立了同盟会,开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国的统治;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如李大钊、周恩来等)也都有海外留学经历;20世纪50年代,大批留学欧美苏等国家的中国科学家回来建设祖国,推动了中国工业、国防、科技、教育的发展;1978年开始,政府每年派出3000人员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进修,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留学回国人员引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到祖国发展,他们投身到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文化传媒、国际贸易等重要领域,对于传播新的知识技能、生活方式、社会态度、价值观念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尽管留学回国人员带来的知识、技能、文化、观念对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首先需要探讨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念是否在留学期间发生了改变?我们利用首都大学生跟踪调查数据探索性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是否会降低中国留学生对祖国当前发展局面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第二,他们的评价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第三,接触境外媒介是否有相同效应?

 

海外留学生对国家发展评价更低吗?

 

出国留学影响人们对祖国评价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社会比较是一个可能的解释。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评价、对政府绩效的评价都是基于社会比较做出的。例如,伊斯林悖论指出提高所有成员的收入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感,因为人们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客观福祉,还取决于其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锦标赛理论也指出,候选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管辖区域的政绩,还有关注其它地区的政绩,因为选民在评价候选人时会与其它地区进行比较。同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可能会选择其它国家的发展状况作为比较。

 

进行国家间社会比较的第一步,就是获得其它国家发展状况的相关信息。出国留学提供了一个直观全面地了解其它国家发展状况的一个机会。 目前,超过80%中国留学生选择去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与留学国家的教职人员、同学朋友、当地居民、社会机构、新闻媒介等人员和机构的接触和互动中,中国留学生难免会受到影响,并有可能将其与中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首都大学生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排除了自我选择效应后,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对中国目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评价都显著低于在国内研究生,他们对中国目前发展现状的评价比国内研究生约低2.9分(评分取值为0-100);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满意度比国内研究生低1.7分(评分取值为0-100)。即,出国留学会降低研究生对祖国的评价,但是,这种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目前发展现状的不满意上,他们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评价与国内研究生相差并没有太大。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目前发展现状存在不满意,但是对中国发展前景也并没有那么悲观。

 

留学时长如何影响国家评价?

 

中国留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国外生活时间长短的影响,随着对留学国家认识的深入,他们可能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的评价是如何随着其在海外留学时长而变化的呢?我们发现,海外留学时长与对祖国的评价呈现U形,即初到国外学习时,中国留学生对祖国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满意度不断在降低,但是大约经历一年半后,他们对祖国的评价开始逐渐回升。这反映出,当中国留学生对留学国家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会美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满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后,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判断开始变得满意和乐观。


海外留学时长与对祖国的评价


接触境外媒体会降低国家评价吗


与出国留学直接获得海外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的相关信息类似,新闻媒介是个体了解外部世界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媒体形塑着公众对国际事务和国内事务的知识和态度。不可否认,各国的媒体在报道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方面都存在着利己偏见。那么,经常接触境外媒体报道会降低大学生对中国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评价吗?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境外媒体使用频率确实降低了大学生的国家发展的满意度,境外媒体接触频率越高,对中国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满意度越低。此外,境外媒体使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出国留学对国家评价的降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频率接触境外媒体造成的。不过,由于媒体使用信息仅在2012年进行过一次调查,我们无法排除内生性因素,即有可能是对中国发展现状和前景不满意的群体,越有可能选择去接触境外媒介。故而,关于境外媒体使用频率与国家评价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科学的论证。

 

结语


虽然出国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留学生对祖国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们对西方国家认识的深入,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会不断回升。同理,关于境外媒介使用的效果,由于没有追踪数据,我们无法确定是否随着大学生对境外媒体报道了解的深入,他们对祖国的满意度也会不断回升。但是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我们推测当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他们对中国的满意度可能会更高。有研究表明,中国公众普遍对西方国家发展状况有着偏高的估计,当纠正了这种偏差后,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满意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Huang 2015)。因而,鼓励中国公民更多地去接触和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无论是出国还是接触境外媒体),虽然在初始阶段,他们可能会表现中对祖国发展状况的不满意,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国人对西方国家了解的深入,他们更有可能做出客观的比较,终究会提高对祖国发展的满意度。






李忠路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助理教授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Carol.2010. "Does Soft Power Mat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1980–2006."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6 (1): 1-22.

2.Gift, Thomas, and Daniel Krcmaric.2017. "Who Democratizes? Western-Educated Leaders and Regime Transition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DOI: 0022002715590878.

3. Hail, Henry Chiu.2015 "Patriotism abroa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encounters with criticisms of China."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4: 311-326.

4. Han, Donglin, and David Zweig. 2010. "Images of the World: Studying Abroad and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China Quarterly 202: 290-306.

5. Huang, Haifeng.2015.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Domestic Evalu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The Case of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9(3): 613-34.

6. LI, Zhonglu and Shizheng Feng. 2017 “Overseas Study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DOI: 10.1080/21620555.2017.1344548

7. Wilson, Iain.2016 "Doe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Change Chinese Students’ Political Attitudes? A Longitudinal Approach."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1 (3):1-17.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