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头胎” | 悦读科学-深度-知识分子

达尔文的“头胎” | 悦读科学

2020/04/16
导读
世人只知《物种起源》,却不知《小猎犬号》


世人只知《物种起源》,却不知《小猎犬号》……这样的判断未免有些短视,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实在太耀眼,很多时候都掩盖了达尔文其他著作的光芒,尽管,这些沦为“其他”的作品也不失为经典。  

就在近期,达尔文撰写的第一本图书THE VOYAGE OF THE BEAGLE中文译本《小猎犬号航海记》正式出版,这本由陈红翻译,张弥曼、周忠和、苗德岁联袂推荐的图书,或许会让你对达尔文和他的世界有另一种认识。本期悦读科学专栏,选取了《小猎犬号航海记》译者陈红的自作序,带您一窥小猎犬号的故事。PS:文末有彩蛋



撰文 | 陈  红

责编 | 吕浩然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前言是这样开头的:

 

作为博物学家,我曾随 贝格尔号 皇家军舰,做环游世界的探索之旅,此间,南美的生物地理分布以及那里的生物与古生物间地质关系的一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些事实似乎对物种起源的问题有所启迪;而这一问题,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者称为‘谜中之谜’。”(《物种起源》,苗德岁译)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是人类认知史上的里程碑,“小猎犬号”(也译作“贝格尔号”)军舰的第二次航海史也因此而不朽。《物种起源》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达尔文的成名之作《小猎犬号航海记》(以下简称《小猎犬号》),却不仅仅以“历史的注脚”而流传。

 

那么,除了历史意义之外,《小猎犬号》的吸引力何在?


永恒的经典

《小猎犬号》是达尔文把考察中的科研笔记、日记及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综合而成的。因为亲友大多数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在写作伊始,他就有意识地选择了许多让没有科学背景的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描述的方式则以对方能够接受和理解为目标。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思考,他会尽可能地简化或用类比的手法,并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述,不经意地邀请阅读者投入,与他一起观察、一起思考,而这并不是一般人不经点拨就能够做到的观察和思考。

扬帆的小猎犬号,欧文·斯坦利,1841年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他最大的长处就是优于常人的观察力,能够“注意到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并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由于达尔文骨子里是一个理论家,他的观察并非事无巨细的收集和描述,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在理论假设下进行。这样一来,《小猎犬号》虽然内容繁杂、包罗万象,但读起来却像故事一样有来龙去脉、有逻辑条理,内容举重若轻,细节虚实恰到好处。与达尔文一生相伴的著作,是在他之前最有名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简称《旅行记》)

翻译《小猎犬号》的过程中,我也阅读了《旅行记》的第一卷(一共有三十卷之多)。虽然两部作品涵盖的内容相似,发表的年代也仅有几十年之隔,但两相比较就能发现,后者描述的内容过于繁琐,而且很多东西已经过时,读起来费劲乏味;而《小猎犬号》反复阅读之后仍然会有惊喜,有新的内容让人回味。一些简简单单的现象,经达尔文一提,还会从潜意识“进驻”到意识中。笔者读罢“(剪喙鸟)如此展开双翼,它的形象正是众多艺术家笔下的海鸟象征”这一句之后,“海鸟象征”就再也挥之不去了。达尔文非凡的观察力和概况抽象能力使得《小猎犬号》具有某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会因为岁月而褪色。
 
著名幽默游记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谈及他写《万物简史》A Very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的初衷时说,他热爱科学,但小时候不爱上科学课,因为课本从来不回答他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小猎犬号》一定能满足布莱森这样的科学兴趣。达尔文有极强的好奇心,一路走下来,大至火山地震冰川和庞然的古动物,小到昆虫及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他都要看一看,动一动,然后再想一想,有时还会尝一尝。比如“犰狳连壳烤是一道美味”“(美洲狮的)肉非常白,极像小牛的肉味”“(毛丝鼠的)肉煮熟后,色白味美,但很少有人吃”“(陆龟)其膀胱里的液体非常清澈,只有轻微的苦味”。

这是因为那时候的科学研究远非现在这样发达抽象,他关心的内容跟普通人的兴趣非常接近,而他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又高出不止一筹,因此读者会学到很多东西。即使他的有些想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流于肤浅,因为达尔文提供了论证的过程,这样的文字仍然具有启发作用。

他的另外一些思考,一般人往往不会涉及或如此深入。比如他关于时间的想法:微不足道的渐变,假以时间,就能造成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他会反复质疑意外灾变(比如那些恐龙突然大灭绝的理论)的可能性。这也是达尔文信奉的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物种渐变,珊瑚岛的形成,还是蚯蚓对土壤的影响,都反映出这个原则的应用。了解到这一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读懂达尔文。
 
即使对科学不感兴趣的读者,《小猎犬号》提供的内容也很多。还是基于作者非凡的观察力,书中对各色人种的描写和评价都十分生动,入木三分。第十章关于火地岛人的故事,是本人的最爱。他对景色的描写也很有特点,往往很低调,寥寥数笔,却富有诗意。这种抽象的描述常常与汉语特点合拍,翻译时信手掂来,无需添油加醋,就恰如其分,读起来却又不落俗套。

这是因为达尔文往往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发出身临其境的、忘我的感叹,而似乎总是置身事外,只不过是借常人的表达,再现既定的情景。比如这几句,“是夜无云,我们躺在床上,欣赏天空中的繁星簇簇;星光灿烂,照亮了黑暗的森林。”这样的文字风格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随意和自由。偶尔的例外是达尔文对奴隶制度的深恶痛绝,他对此的表达非常直接强烈,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胸怀。

逝去的时代

《小猎犬号》还可以从其它角度阅读。提起达尔文,一般人的心目中就会出现一个白发冉冉、目光深邃的智者形象。但小猎犬号启航的时候,达尔文年仅二十二岁,正半心半意地攻读神学,以期成为一个乡下牧师,悠闲地度过一生。

三十一岁的达尔文

众所周知,达尔文出生于一个英国绅士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颇有名望的医生,母亲则生于英国最富有的精美瓷器厂商之家。两家世交,联姻频繁。达尔文在无忧无虑之中长大后,最初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以承父业;一经得知家境富足,自己一辈子无需为钱财操心,立即放弃医学,进入剑桥大学改攻神学。但达尔文真正的兴趣在于收集昆虫标本,研究动植物和地质学。他尤其受到植物学教授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的青睐,被叫作“陪亨斯洛散步的人”。

1831年,皇家海军的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舰长受命前往南美洲海岸考察。这是“小猎犬号”的第二次南美之行。基于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考虑,菲茨罗伊想找一个私人伙伴陪同。亨斯洛得知此事后,力荐达尔文,因为达尔文是与菲茨罗伊社会地位相当的绅士,并具备基本的博物学训练。一番周折之后,达尔文自费加入了小猎犬号的考察之旅。也就是说,达尔文并不是“官聘”的博物学家,小猎犬号其实已另雇有博物学家麦考密克。因为与舰长的特殊关系和“绅士地位”,又财大气粗,达尔文“鸠占鹊巢”,事事占上风,“小猎犬号“启程不久,麦考密克就被气走了。

“小猎犬号”之行其实是菲茨罗伊和达尔文的共同之旅。菲茨罗伊后来做过新西兰州长,并开创了天气预报学,被后人尊为现代天气预报之父。达尔文参加航海启程时,年纪轻轻的菲茨罗伊早已在“小猎犬号”首次航海中立功,被提升为舰长。没有菲茨罗伊的权威和全舰队官兵的大力帮助,也就不可能有达尔文的成就。

再看深远一些,达尔文和菲茨罗伊得益于生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代。除了二十二岁的达尔文和二十五岁的菲茨罗伊,军舰上的大部分军官也只有二十出头,他们却已经担当起了大英帝国赋予的重任。环球五年,除了做精确时计测量和博物学考察以外,还负责视察报告殖民地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各地的风土人情,解决地方纷争和完成外交使命。

他们环绕世界如入无人之境,当真是耀武扬威,想干嘛就干嘛,想采集什么就采集什么,想拿走什么就拿走什么。达尔文的偶像洪堡在此之前也考察过美洲,事实上,达尔文就是受他的《旅行记》激励而步其后尘的。但洪堡在海上的日子就难过多了,当时欧洲港口被英国海军封锁,出海得偷偷走,一旦发现就被赶回港口。好容易成功溜出去后,在海上整整五年,每天晚上天黑后全船就得熄灯,以免被英军发现。《小猎犬号》给读者提供了西方扩张时代的一个有意义的插曲,再现了一个造就天才所需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研究社会与人之关系的经典著作《孤独的大众》The lonely crowd里说,在西方扩张时代、在传统文化解体的变迁之中,父母和社会能够教导孩子的,只局限于基本的信仰、伦理和原则。这些观念成为个人出去闯荡的内在参照系,即所谓的“内心导向”。因此,那个时代的人有较大的行动和思考的自由空间;他们主要从书里找到超出父母和近邻的新思想和行为榜样。

达尔文和菲茨罗伊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走在蛮荒之地的达尔文随身必带弥尔顿长诗《失乐园》,他的书里常常提及名诗名画,折射出英国绅士阶层的文化根基和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最近整理完毕的小猎犬号舰上的图书馆里,藏书达四百多册,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互联网”。大海上航行无事时,舰长和他的旅伴,以及略有文化知识的军官很多时候都在读书、学习和写作。这些知识积累再帮助他们对付和处理环游世界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意外。
 
小猎犬号局部图:左上角的红色长条即是书架所在
 
目前的中国也处于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变迁之中。有心的读者必然可以从《小猎犬号》这样的书中得到大量的启示。

当然,这个“自由自我”的时代是从强势的英国人的角度而言,与之对应的则是南美土著的没落消亡。书中详尽地记录了西班牙人发起的种族灭绝战争以及土著走向衰亡的多方面因素:

但除了这几个明显的原因外,似乎还有一些更神秘的因素在起作用。凡是欧洲人踏足之处,死亡就与原住民如影随形。

我们可以放眼南北美洲、玻利尼西亚、好望角和澳大利亚这么广大的地方,结果都一样。白人也不是唯一的破坏者,马来族的波利尼西亚人从东印度群岛的部分地区把先他而来的深色本土人赶尽了。不同人种之间的互动似乎跟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一样,总是弱肉强食。在新西兰时,那些健美、精力充沛的本地人说,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们注定要失去土地,听了真是令人伤感。人人都听说过,自库克舰长航海时代以来,美丽健康的塔希提岛人口莫名奇妙地减少了。本来还指望会增加的,因为以前盛行的杀婴已经消失,放荡肆意的生活方式大为减少,残酷战争也变得不那么频繁了。

如此这般,《小猎犬号》为怀旧的读者提供了两个“逝去的时代”。

人性的盲点

达尔文不时流露的种族优越感常为后人诟病。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当时的道德水准的局限造成的。细读他的文字,达尔文其实很少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很少用既定的观念去做笼统判断他人;他的价值判断基本上是针对具体人或事件的观察和个人感受,有正有负、有褒有贬。达尔文个性上的更大问题是一种忽视,一种对自身优越条件和地位的习以为常。从书中可以读出,达尔文善于交往,既热心与人探讨,又能同甘共苦,年纪轻轻已然见多识广,因此他的朋友和合作者众多,几乎可以说,他的最大本事其实是能够让他人心甘情愿地帮他。

换个角度看,他也往往视别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在不经意中暴露出优越感、傲慢与有心无意的忽略。比如达尔文偶尔提及“我的仆人”时,读者会一愣,因为一个个故事读下来,很难注意到他还有仆人随行照顾。《小猎犬号》成书时,因为前言中对军舰官兵们的支持和贡献大而化之、一笔掠过,菲茨罗伊差点跟他翻脸;两人的生活也是渐行渐远,五年的朝夕相处互助并没有变成终生的友谊。达尔文在书中感叹道,“可以说,由于自私自利,人对太多东西是视而不见的。”这个看法,对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是适用的,当然,每个人的盲点是不一样的。

达尔文说,跟别的著述相比,他的“头胎”《小猎犬号》一书的成功,总会激起他更多的骄傲之情。这本书也是我倾注心力的第一部译作,偏爱与溢美难免。但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同意,《小猎犬号》确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采,使读通的人爱不释手并口碑相传,吸引一代代的新读者。《小猎犬号》是与《物种起源》相辅相成但又独具特色的著作。即使没有后者,它也不失为一部永恒的经典

赠书福利


    抠门的出版社只给三本赠书!请各位读者在文末留言,我们将选取三位读者获赠这本《小猎犬号》。没有中奖的观众,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按钮,买它!



参与讨论
7 条评论
评论
  • 守望者 2020/04/29

    达尔文和菲茨罗伊这对组合从相辅相成到相爱相杀,始终没有双剑合璧成为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黄金组合,其实可以理解,达尔文爱友情,但更爱真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不过,人生不就是如此,无论人事物,得到的都是侥幸,更多的是可遇不可求,也许命运如此安排,就是为了要提醒我们要珍惜所有。

  • Lex 2020/04/29

    感觉《物种起源》和《小猎犬号》这两本书简直就像《九阴真经》的上下册,得结合起来阅读才能更好的领会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原因,看来想读透《物种起源》,不得不读此书,绕不过去。

  • 2020/04/18

    历史思想财富的继承和精炼;科学实践的积累;灵感的迸发造就了物种起源这本巨著,小猎犬号这本书或许能够展现这背后的故事。

  • 2020/04/18

    对科学感兴趣 对他也感兴趣 “偷窥”他的个性~

  • 2020/04/18

    达尔文所处的时代是发现我们所在星球的未知世界,而我们所在宇宙的未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和难度要大得多。他们那代人的所面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态度也值得我们在未来去回顾和反思。

  • 2020/04/18

    目前对达尔文的认识只是听说,希望能通过他的著作了解他更多。

  • 2020/04/18

    所有来自于达尔文的认识,就是学生时代留下的印象:进化论奠基人,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英国人,曾经花了几年时间坐船环游过世界,但是在那之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会踏上那趟环球旅行却一直是个谜。希望能抽到这本书解答疑惑哈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