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中产的育儿焦虑 | 缪斯夫人-深度-知识分子

纽约中产的育儿焦虑 | 缪斯夫人

2019/04/28
导读
中产阶级的育儿焦虑,显然在美国也是存在的。

pixabay.com


撰文 | 徐宏伟(纽约城市大学 社会学系 副教授)

责编 | 许多多


  


一篇朋友圈刷屏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一本耶鲁人类学博士写的畅销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掀起了为数年前的“虎妈”蔡美儿及其拥趸平反的热潮,逐渐戳破“美国式快乐教育”的神话,揭开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神秘面纱,让无数中国家长生出了“世界大同”的感慨。


中产阶级的育儿焦虑,显然在美国也是存在的,因为让中国的中产阶级焦虑的那些理由,在美国,尤其是在纽约,也同样成立。正如“铂金包妈妈”题记中所言:“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时,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笔者夫妻携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从一个中西部的小大学城迁至纽约市皇后区,得以身在其中地一窥纽约的“推娃盛况”。


我们所处的皇后区属于纽约市的五个城区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显然不同于“铂金包妈妈”研究的曼哈顿上东区。上东区妈妈们的孩子大都是上私立学校的,纽约尤其是曼哈顿集中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私立中小学,而我们则像大多数工薪阶层、普通中产阶级家庭一样,出于经济上的考量,从一开始就排除了上私校的选择,所以私立学校系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所在大学校区紧邻华人聚居区法拉盛,而我们租住的房子则在一个以东欧裔犹太人为主的社区里,所以我们所接触和观察到的家长多为亚裔和犹太人,而这两个族群都是以重视教育著称的。

 

幼儿园与天才班


就在长途搬家到达纽约的第二天,我们按事先电话约好的时间去参观了附近的5所幼儿园。此前我家哥哥已经在原来的小城上了一年半的幼儿园,每天下午去接时他都是在庭院或大厅里疯跑得满头大汗,我们唯一会问老师的问题是他当天有否午睡,带回家的也顶多是些涂鸦“艺术作品”。照此经验,我们选新幼儿园的硬件要求主要在于,是否有充足的户外或室内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然而,到纽约后去看的5所不同价位的幼儿园,没有一所能满足我们的这一要求,活动空间还不如家里客厅大,有的干脆没有户外活动场所,安排给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少得可怜。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参观幼儿园时,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了“考前训练”(Test Prep)这个词,很快我就不得不注意到这种考试的目标——天才班(Gifted & Talented Programs)天才班是从进入公立小学系统的 Kindergarten(5岁龄,相当于学前班)到3年级都可以申请的,也就是说这个考试是从4岁的Pre-K阶段就开始准备和参加的,所以幼儿园里3-4岁的孩子们接受“考前训练”就是理所当然的,相较而言户外活动的需求自然就远没那么重要了。天才班的竞争非常激烈,在纽约市公立学校系统官网(www.schools.nyc.gov)上有这么一段“提醒”:天才班项目需求量很高,大多数天才班的合格申请人数远超可容纳学生人数。即便您的孩子在天才班考试中取得了满分99分,也不能保证被录取,因为有的天才班得分99的申请人数量超过了招生人数。( G&T programs are in very high demand. There are usually more eligible applicants than available seats in most G&T programs. Even if a child gets the highest score possible on the G&T test, placement is not guaranteed—there are more applicants with scores of 99 than there are seats in some G&T programs.这充分解释了纽约的幼儿园小朋友为什么会被“推”。

 

图1. 纽约市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天才班考试习题


 图2. 纽约市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天才班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就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与同一学校或同一学区(school district)里邻近学校的普通班级相比,天才班的亚裔学生比例异乎寻常得高,有不少天才班亚裔占90%以上;同理,比起同一学区里没有天才班的学校来,有天才班的学校亚裔学生比例也明显更高。在曼哈顿的中国城和皇后区的法拉盛,街边都随处可见用中文标示着“天才班考前培训”的课外班,华人家长推娃上天才班的热情由此也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也观察到有一部分家长对天才班项目并无兴趣。有一些家长知道有这个项目,但并没有给孩子报名参加考试。也有孩子即使考上了天才班,最后也并没有去上。当然更多的亚裔家庭的孩子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而不得已去考天才班。究其原因是,纽约市被分为32个学区,在每个学区内又划分每所学校的服务范围——school zoning,通常只能就近入学;但天才班申请在整个学区内不受学校服务范围限制。如果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居住在理想的学校的服务范围内,那孩子也可以凭借考入好学校的天才班来实现学区内跨校入学。

 

学区房与特殊高中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公立学校水平参差不齐,学区自然也就有好有差,所以就有了学区房。纽约的住房,不论是租还是买,平均价格都是我们原来居住的小城的3-4倍,这里说的还是皇后区,曼哈顿无疑更贵,所以在这里买学区房的压力也与北京、上海并无二致。


华裔家长们衡量学区好坏的标准,通常主要看高中,尤其是大学升学情况。但照此标准的话,纽约市城区范围内就没有好学区可言,因为市区内按学区招生的高中都乏善可陈,而招生数量十分有限的9所好高中也就是特殊高中(specialized high school;截至2018年,其中最知名的三所特殊高中总共毕业了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面向全市考试选拔的。除了其中的一所艺术类高中之外,其余8所特殊高中的招生采取的是考试的形式(the Specialized High Schools Admissions Test 简称SHSAT)


以2019年为例,全市有大约7万8千名八年级学生将升入高中,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27521名)学生参加了SHSAT,最终被8所特殊高中录取4798人,录取率为17.4%[1]。考虑到有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SHSAT,8所特殊高中实际上只录取了全市6%左右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所以,在大纽约地区真正算得上学区房的,是市郊仍属纽约州的长岛、Westchester 以及新泽西州邻近纽约的一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才有不需要考试竞争、凭地址就可以上的好高中。于是,追逐好学区的家庭分成了两路:一路留在市区内,按小学、初中的质量来选择好学区居住,等到孩子面临升高中时,或者推娃拼特殊高中考试,或者换房搬家;另一路则直奔市郊最好的学区而去,如紧邻皇后区的长岛的Jericho和Great Neck,家长每日乘坐长岛火车,或开车从交通拥塞到有“世界上最长的停车场”之称的长岛快速路往返市内通勤。


市内的好学区价格自然高昂,屋况以“老破小”居多,周边环境也十分拥挤逼仄,很多公寓或联排屋(townhouse)都没有自己的停车位,只能靠运气在街边找空位停车,或者在附近的公共停车场租用车位。更可怕的是,选择住在市内的孩子(和家长们)头上一直悬着一把叫做SHSAT的利剑,片刻不得放松,等到孩子上了初中,就要开始考虑去向了。即便是考上了特殊高中,学校离家也通常很远,在市内糟糕的交通状况下,孩子通勤又是一大难题。


不出意外地,亚裔在特殊高中的录取比例一直独占鳌头。以2019年为例,亚裔学生是参加SHSAT最多的族裔,有8451人,占所有考生的30.7%(其次是拉丁裔,有6622人,占所有考生的24.1%);亚裔学生的被录入人数也是最多的,有2450名,占总录取人数的51.1% (其次是非拉丁裔的白人,有1368人,占总录取人数的28.5%)[2]


近年来市长、教育局长等官员纷纷表示要改变特殊高中的录取标准,取消SHSAT、甚至取消特殊高中,一次次激起了亚裔市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素来很少发声、但极其重视子女教育的华裔家长们多次自发组织了游行、抗议、示威来捍卫SHSAT。

 

图3. 亚裔家长抗议有关取消SHSAT、取消特殊高中的提议


市郊的学区房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是以与市内差不多的总价,在长岛或Westchester能买到的房子居住条件要好很多,环境也一如典型的美国市郊社区一般安静优美。然而,好学区源于好学校,好学校源于好老师、好设施,亦即源于高投入,投入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房产税。在长岛的最好学区如全美学区排名(www.niche.com)第一的Jericho和第7名的Great Neck,一栋3-4个卧室的住房每年应缴纳的房产税约在$15000-$22000 之间。房产税主要由所在县(county)征收,主要用于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及日常运营。


此外,由于好学区吸引了众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庭,这些学校里学生数量迅速膨胀,导致学校资源紧张,师生比例下降,同时学业竞争也愈来愈紧张激烈。据了解,在华人聚居的Great Neck,有不少家庭是专为孩子上学而举家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在Great Neck上中学的孩子们,和国内一样补习成风,每门功课都得去校外上补习班,因为本校的老师被规定不允许给本校的学生补习,所以各校的老师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在课上并不将所有的知识点讲清讲透,给外校的同行们留下补习的“余地”。

 

差异与选择


天才班、学区房、特殊高中、课后补习,纽约推娃真是和国内没什么区别吗?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区别在于可选择性。在美国,推娃或是不推,轻推或是重推,推学术或是推体育、音乐、艺术,同样是中产阶级,因为地域、种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大家作出的选择千差万别。


比如中西部小城里幼儿园和纽约的幼儿园就是风格迥异,前者强调户外运动、亲近自然、玩得开心,后者则重视学术、培养竞争力,但并没有任何一方比另一方更“高级”或更“好”,因为家长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那篇“美国推娃”文热传时,我们有几位居住在丹佛、密歇根、芝加哥的朋友的反应是云淡风轻的“不至于吧”,而另几位华盛顿特区、波士顿或纽约的朋友则表示心有戚戚焉。


即便是同在纽约,一所公立小学对学业持相对放松的态度,学生课业负担比其它学校轻,家长们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的怨声载道怪学校耽误了孩子成才,有的却得其所好十分满意。如上文所述,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产家长并不汲汲营营于推娃考试、上天才班或特殊高中,他们中有的尊崇上一代的“放养”理念,有的更注重对孩子的性格、品位之类“软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推)孩子发展各种可能稀奇古怪也可能大众热门的兴趣爱好,不管是挖土机或甲壳虫还是钢琴、橄榄球,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去支持孩子。当然也有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爱好,无暇顾及推娃的。当前排观众都站起来时,后排的观众可以踮起脚站得更高,也可以选择蹲下身从缝隙里观看,或者绕到剧场后台去,或者干脆转身出去看风景好了。


中美推娃的另一个差别在于,“推”的方向略有不同。这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尤其是大学录取标准的不同造成的。在美国(包括纽约),孩子们上的课后班大多还是以各种课外兴趣活动为主,有校内的各种俱乐部,也有校外的兴趣班、训练营,从编程、机器人、桌游、棋类到艺术、乐器、舞蹈、辩论,更多的是花样繁多的个人或团体体育项目,而补习学术课业内容的并不是普遍现象。美国家长对孩子体育活动的重视,堪比中国家长对奥数的热情。表扬一位美国爸爸关心和参与孩子的成长,要举的例子一定是儿子的球赛他每场必到,还做志愿者教练、裁判之类,而不是陪作业、解数学题。


当然,在美国的华裔家长有一种国内家长没有的担忧,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没有人愿意看到孩子在他们所生活的群体里被排斥或孤立,多数华人也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完全抛弃其种族文化而成为彻底的“香蕉人”(外黄内白)。对此,有的华人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亚裔占70%以上的学校(这一方法大概只有在纽约、洛杉矶才有可能实现),以期保护孩子的“社交自信”。有的则致力于推孩子学中文、体验和融入中国文化,希望帮助孩子建立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也有家长认为那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帮助孩子塑造强大的内心力量,令其在与任何种族人群交往时都会有天然的自尊、自信和从容。


纽约不是美国。它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大都会,它迥异于笔者以前居住的中西部小城,不同于除寥寥几个大城市以外的美国任何地方,而在很多方便都更接近于上海、香港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会。纽约的中产(或假中产)家长们面对的是和中国家长们一样的焦虑,但也因其“美国”的大环境而有所不同。毕竟,纽约还是美国。

参考链接:

1. https://www.chalkbeat.org/posts/ny/2019/03/19/by-the-numbers-new-york-citys-specialized-high-school-offers/

2. https://www.chalkbeat.org/posts/ny/2019/03/19/by-the-numbers-new-york-citys-specialized-high-school-offers/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