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天上不会掉馅饼,同学尚需努力-深度-知识分子

科技体制改革:天上不会掉馅饼,同学尚需努力

2016/06/01
导读
既需要政策制定者说到做到、雷厉风行,也需要改革实践者踊跃参与、身体力行。

科技“三会”现场。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CNTV截图


撰文 | 李晗冰(特约观察员)

责编 | 李晓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0日上午科技“三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时隔一天之后全文发表。这篇将近9000字的讲话干货甚多。我最关心的,是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表述——因为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最大障碍,既不是钱少也不是人懒,而是滞后僵化的管理制度;而且,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何去何从,事关每一位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


关于体制机制改革,国家领导人是怎么说的?从中传递出哪些信号?可能会带来哪些改变?


且听我姑妄言之。


习近平在科技“三会”现场。


(一)制度改革要围绕“科技创新”,直至发生“深刻变革”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吹响后,战役怎么打?习近平在讲话中给出了五大战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属于第四项;前三项分别是“夯实科技基础”、“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破解关键科技难题”,最后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讲话透露出来的总要求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标。


大家知道,习近平自上任以来,认为科技创新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而且,他言出必行、亲自督阵,相关部门在经费管理、科技计划重置和科研仪器使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规,许多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为此,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套用万钢同学的话说,大家也是“蛮拼的”。


那么,“蛮拼”是不是意味着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到位、可以打住了呢?


至少这篇讲话里透露出来,习近平并不这么看,他是这么讲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


进而,他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一言以蔽之,就是: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相关体制改革还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继续搞下去,直至发生“深刻变革”。


(二)不能让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因为这次三大会议的主题词是“科技”,所以习近平在讲改革时没有全面展开,重点讲了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基础研究,一部分针对技术研发——后者的主旨是建立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市场机制,暂且不表。


与同学们关系甚大的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重点关注的是四个方面:科技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经费使用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不难看出,这四大机制覆盖了科技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项目如何形成、怎样分配、如何开展、怎么评价。


关于科技决策,习近平说:“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


窃以为,这段话的精髓就是:科技决策的主意要由科技专家来拿,不能让部门领导拍脑袋。这意味着:以往那种专家投票、官员拍板的做法,行不通了!


关于资源配置方式,习近平表示:“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


其要义是:不能按行政套路分配科技资源,要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内在规律分类支持。也就是说:“科学家说花一万、官员拦腰砍一半”的荒唐事今后会少很多。当然,漫天要价也是不行的,还得要实事求是。


最牵动大家神经的,当属科技经费怎么花。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窃以为这是习近平放的第二句狠话。第一句,是前面的“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面对近4000名会议代表、当着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那么多部门的头头脑脑,习近平能这么说,其分量之重、苛责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对当前科技决策和经费使用状况,他是相当看不下去。


科技评价中“数数”的粗劣做法,也是同学们怨声载道的。对此,习近平也注意到了:“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这段话的意思不需要我班门弄斧,同学诸君自然心知肚明。不过还忍不住狗尾续貂——“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五大价值的提法当属首次,科技评价有了新的指南。


综上所述,只要这四大机制理顺了、改革到位,相信“官员说了算”、“科研经费拦腰砍”“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谁论文多谁厉害”等种种怪现象,就有望大幅减少!届时,我国的科技决策、项目分配、经费使用、成果评价,就会科学得多、合理得多;创新效率,自然也会高得多。


李克强在科技“三会”现场。


(三)天上不会掉馅饼,同学尚需努力


更让人高兴的是, “英雄所见略同”。在30日下午参加“三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李克强总理与习总书记一唱一和,不仅表示“基础研究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还重点就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生动论述。


他是这么说的——


“这就需要推进科技创新中的‘放管服’,要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政府有关部门确实有着不必要的干预太多,卡得太死。事实上,世界上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技成果,从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管出来的。”


“现在大家普遍反映,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合理,条条框框太多,致使办事难、耗时长、成本高。要精简程序、简化手续,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


“大家现在反映比较多的还有科研投入中的重物轻人、科研人员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相关经验,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就是承认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


“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来。”


不仅如此,李克强还当场“打包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不能只放在口头上,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了,讲了就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而且面子和里子要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


这篇讲话的重话、狠话也不少,不断被现场的阵阵掌声打断,说明这些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激起了共鸣。


但是,前景很美好,道路也很曲折。一方面,任何改革都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势必会动既得利益者(不光是行政官员)的蛋糕,主管部门为了交账而被动应付、避重就轻都是有可能的,“新瓶装旧酒”的事并不鲜见;另一方面,改革本身大有讲究,无论是科技决策还是资源配置、不管是经费使用还是成果评价,其体制机制的重建都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要做,很难一蹴而就、一步到位。


所以,不能光等待“天上的雨水”,要想让“海棠花”美丽绽放,还需要同学诸君共同努力。


其一,有真知灼见的同学当积极建真言、献良策,为完善改革方案贡献智慧;


其二,不平则鸣,对于改革不到位、换汤不换药和落实中打折扣甚至依然故我的做法,同学们还要敢于质疑、勇于抗议、善于监督。回过头去看,“说了不会白说”——如果当年没有饶毅、施一公等“刺儿头们”不计利害、仗义执言,如果没有王晓东“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当头棒喝,已经实施的许多列改革举措可能还要延迟好多年。今后,科技界还需要更多敢于叫板的“赵立平”。


其三,需要同学们坐言起行,在“大政方针”没有出台之前先行先试,趟路示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科技体制改革马前卒的坚持、探索,都是值得尊敬的榜样。


还有一条,可能有些同学不爱听——就是要从我做起、洁身自好、自尊自重。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求他人守规矩、自己大搞潜规则。试看今日之科技界,“闷声发大财”“暗度陈仓捞好处”的,恐怕不在少数。


总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既需要政策制定者说到做到、雷厉风行,也需要改革实践者踊跃参与、身体力行。只有改革共识深入人心,上下良性互动、中国科技的善政善治才会早些到来。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