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反民科吧”退役吧主的独白-深度-知识分子

一位“反民科吧”退役吧主的独白

2017/06/03
导读
“民科”不止,“反民科”不止。

“诺贝尔哥”郭英森(右)


编者按:

最近,“电荷不存在”事件让“民科”再一次进入公共视野。从刷爆朋友圈开始,质疑声音频出、起底作者背景、文章遭到撤稿、作者发布声明……此次事件的整个过程基本符合一众民科事件的结局:从喧嚣尘上,到不了了之。

而在此次事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韩迪因在网络平台知乎起底文章作者凡伟而被人们所熟知,他所披露的信息也成为帮助人们认清此次事件真相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韩迪的举动,很多读者直呼“干得漂亮”。

其实,这并不是韩迪第一次站出来反对“民科”。虽然是一名在读博士,但韩迪已经身处“反民科”一线多年,曾任百度“反民科吧”的吧主。现在的他虽然因课业繁忙辞去吧主一职,却也未曾停止与民科的“战斗”。

撰文 | 韩 迪(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责编 | 吕浩然


   


缘起:对“民科”的好奇


 

2011年2月,还在读高中的我看了一期《非你莫属》节目的春节特辑。在那期节目中,节目组找了几位来自民间的“发明达人”,介绍了他们的一些有趣的、靠谱或不靠谱的小发明,例如包裹式雨伞和多用板凳等。




但后来画风一变,一位背着展板,拿着一张写满公式的大纸的大叔走到台前,他就是后来在2016年因为“引力波”事件一夜成名的“诺贝尔哥”郭英森。


郭先生彼时上台的第一句话就非同凡响:


——我的发明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和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CEO高瞻远瞩(支持我),让中国成为21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理论合在一块就会成为新科学,使得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需要有车轮,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成为活神仙!


与郭先生的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嘉宾的态度,在郭先生介绍自己的理论时,频频被主持人张绍刚打断,还被方舟子批评说初中物理都没学好。直到节目结束,郭英森也并没有机会对自己的“理论发现”做进一步阐述,便匆匆收场。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所谓“民科”,对节目中的郭英森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理论究竟能否得到诺贝尔奖。只是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判断郭先生的理论是否靠谱。



“民科吧”与“反民科吧”的角力



2011年夏季,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无所事事等开学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互联网上。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郭英森先生的个人博客,从此便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郭先生显然是把网络当作了宣传、展示自己理论的平台,在百度贴吧和腾讯微博发表了很多原创物理理论和评论。我顺藤摸瓜,大概理清了郭先生在节目里没说完的“理论”到底是什么。


“诺贝尔哥”郭英森展示的UFO解释图


原来郭先生对UFO很感兴趣,据说曾亲眼目击UFO,之后便长期醉心于UFO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钻研,郭先生自称已成功用周易八卦、阴阳太极来解释UFO的飞行原理。甚至说相关原理不仅足以支撑他获得好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发展出“反引力”技术和“长生不老”技术。


看到这些理论,当时仅有高中物理水平的我也感觉不是太靠谱。虽然心里对郭先生的那点期望基本落空,但郭先生也让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百度“民科吧”。


“民科吧”截图


民科吧的自身定位是“民间科学爱好者们讨论交流的平台”,拥有超过3万的关注人数。吧里有很多和郭先生经历类似的人。一些民科发表的帖子和各种“吓人”的理论,让我一度怀疑自己之前的物理是不是都白学了。不过这些理论并非都很深奥,不少民科的理论还停留在中学物理的范畴。


这里我想提一位民科吧的资深吧友,ID为“雷绍武”,外号“雷神”,可谓民科吧的大红人,在也是民科群体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长期高频率地在各个物理或科学相关贴吧发表自己的理论,甚至包括有不少中学生来答疑的“中学物理吧”。


雷绍武所关注的贴吧涉猎非常广泛


虽然雷绍武的兴趣广泛,热情十足,但他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经常闹出笑话。比较著名的“分子分母同时约掉d”。即牛顿第二定律为F=ma=mdv/dt,而雷绍武认为分子分母中的“d”可以约掉,那么便是F=mv/t。然而具备高中物理水平的学生都知道,雷绍武所提到的分子分母中的d并非一个物理量,而是微分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约掉”。


著名的“分子分母同时约掉d”


而雷绍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便是“运动力定理”,他自称该理论可以解释一切运动现象。运动力理论的基础公式是F=MV/秒,其中F为运动力大小,单位是以其个人姓氏命名的“雷”,V为物理运动速度,单位为米/秒。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为了与经典力学统一,运动力的单位仍然是“牛顿”,1雷=1牛顿=1千克米/秒的平方。


雷绍武介绍运动力


我看了之后甚为震惊,也发帖提出了对运动力定理的质疑。本以为我有理有据的质疑应该能让雷绍武先生意识到他的理论其实并不完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面对我和其他网友的质疑,雷绍武仍然声称自己的理论没有问题。而且,由于雷绍武先生并不能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运动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导致讨论往往鸡同鸭讲,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


记得有一次,网友质疑雷绍武:按照他的运动力理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下落的距离是多少?雷绍武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他居然回答是9.8米(实际应为4.9米)。如此荒唐的事实错误,惹得不少网友质疑。其中有位北大物理系博士,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自由落体实验。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结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下落4.9米。


北大物理系博士展示的实验数据


在如此充实的数据面前,雷绍武也无法狡辩,他罕见地承认了自己回答的错误,但仍拒绝承认运动力理论有错。反而他认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有误,并非是9.8米/秒平方,而是4.9米/秒平方,并说了一句足以在民科吧载入史册的豪言:“任何实验都证明不了运动力是错误的。” 


与雷绍武的“攻坚战”仅是我在民科吧“奋战”的一个缩影。除了这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崩溃外,我和一些小伙伴还多次被民科吧的吧主删帖封号,有时认真有礼貌写的质疑帖,转眼间就被删掉,让我们倍感失望。于是有小伙伴建立了新的贴吧——“反民科吧”,其定位之一便是“反对伪科学”。很快民科吧就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反驳和质疑一些民科吧中诞生的错误观点。


“反民科吧”的命名参考自标榜反对相对论理论的“反相吧”


这时,现实世界中的我也开始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一二年级时学有余力,学过《大学物理》课程后,对相对论和理论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民科辩论更是如虎添翼。于是,我便时常在民科吧和反民科吧里,抱着猎奇的心态查看民科们的有趣“理论”,或者和民科们辩论是非曲直,抨击我认为的那些荒诞的错误理论和伪科学。期间,我也担任过“反民科吧”的大吧主一职,也在反民科吧认识到了一些现实世界中的好朋友。



民科并不是敌人本身,而是敌人的思维方式



民科这个词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往往被认为是“民间科学家”的缩写,具有体制外、非官方的属性。但这个缩写属于《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威尔所说的,是“通过缩写巧妙地改变了自身的意思”。本来人们听到“民间科学家”这个词时,联想到的应该是大学殿堂外的一张书桌,用来自学的微积分课本和厚厚的学习笔记。而现在“民间科学家“却被这些民科污名化成了伪科学和放弃治疗的代名词,几乎和“伪科学”划了等号。为什么“民科”形象会日益降低呢?这和该群体的一些自身特点关系颇大。


在我和小伙伴与民科的长期斗争过程中,我们发现民科群体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其理论的错误或者是不具备价值,而是民科非常非常难以被说服。例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北大物理学博士生,他用高精度自由落体实验把雷绍武的运动力批得体无完肤,但也没见到雷绍武放弃他的那一套“理论”。


民科之所以难说服,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民科没有受过完整或长期的正规教育,文化水平有限。


有一个科学术语叫做“范式”,意思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建立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而我接触的民科,大多数都没有遵循这种范式,这就使得与他们沟通非常困难。例如一些在我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逻辑谬误,民科却视为真理。


我曾遇到一位ID为徐姓的民科吧吧友,研究兴趣为“生命的来源”。他自称可以利用空气演化出昆虫。而且不同于很多民科的纸上谈兵,徐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特意做了“实验”。


实验内容并不复杂,他将几个切开的香瓜放入一个完全密封的玻璃箱,然后等待数日后,发现玻璃箱里出现了昆虫(可能是果蝇)。于是,徐先生便得出了一个“气体变成昆虫”的神奇结论。


显然,徐先生对自己的理论相当看好,颇具自信地把实验结果写成了“论文”,并自费找人翻译成英文,向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投稿。结果显而易见,徐先生的投稿直接被拒,对此他还忿忿不平,来民科吧发帖,吐槽《自然》的编辑是“狗眼看人低”。


气体变成昆虫的奇迹


有反民科吧的小伙伴发出质疑,认为实验中出现的虫子很可能是香瓜本身就被果蝇叮咬过,所以存在虫卵。徐先生回应,这种质疑是完全不成立的,理由是“卖香瓜给他的小贩跟他保证他家的香瓜没有虫子”。虽然可笑,但也反映了部分民科的科学素养十分欠缺,缺乏设计实验的基本知识,也不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原则,即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


虽然包括徐先生在内的很多民科,理论充斥着各种谬误,不存在任何科学价值。但在我看来,这些民科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学相关知识,这绝非坏事,也绝非错事。即便他们的理论错误,只要不刻意去误人子弟,也不应该被指责。同理,我们“反民科“人士当然也可以发表我们的质疑,双方彼此讨论,真理本当越辩越明。可惜的是,大部分民科根本不接受他人合理的质疑,甚至认为这些质疑是学术界”官科“对他们的打压。


包括雷先生和徐先生在内的很多民科,虽然脾气不一定好,有时还会恶言伤人,问候他人父母,但本质上不会去做什么违法乱纪之事,也不会对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因此在我看来,他们算得上是民科里的“温和派“。既然有”温和派“,那么自然也有少数”极端派“。


有一位李姓民科吧吧友,长期研究自称为“统一理论“的物理理论。他认为,学术界”官科“的打压和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迫使他的新思想没有发表的途径。为了引起重视,李先生曾赴北京砸了中科院的大门,并因此被拘留15天。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先生又发布了一段视频,悬赏十万人民币请人推翻他的理论,随后为了证明其诚意,他挥刀切下了自己左手小拇指的第一个指关节……


这些疯狂的行径,已对他和他的家人,甚至是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自称是李先生家人的网友曾发贴哭诉,令人唏嘘不已。可惜我们都没有能力令李先生迷途知返。后来李先生还曾放言要搞恐怖袭击来引起社会关注,幸而他还没有真正实施。


自称李先生家人的网友在网上寻求帮助

 

从以上几位我接触到的典型民科身上可以发现一些民科的典型缺点,包括基础知识不扎实,科学素养欠缺,急功近利,甚至容易走极端。之前走红的“诺贝尔哥”郭先生和近期成名的凡伟先生同样存在这些缺陷。


有的民科会乐于去举一些例子来拔高自己,例如有民科声称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是自学成才的“民科”,以此证明民科也能创造价值。但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牛顿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爱因斯坦则毕业于知名学府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所以二人应该是实打实的“官科“。


“英雄不问出处”是民科群体的心声,即使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自学成才也能做出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并不否认其可能性,但可能性却极小。所有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无不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苦心的钻研才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脑洞大开或者是另辟蹊径就能做好的。科学虽然对任何人敞开大门,但也是有门槛的,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门槛也越来越高。想被科学界接纳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并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钻研。没有专业知识,幻想着一步登天的那些民科们,无异于用沙子堆建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诚然,“民科”中也存在少数成功的案例:初中肄业的郑晓廷先生,倾尽自己的全部财力,花费3.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多达39万件的古生物和矿物标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郑晓廷先生已经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科研著作两部,还有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郑氏晓廷龙”,挑战了始祖鸟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

郑氏晓廷龙


但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郑晓廷先生特意强调:“我这个“民科”和他们不一样,你得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不是不负责任地乱想。”


郑晓廷的这段话,揭示了为何他能做出突出成就,而大多数民科一事无成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民科不应该是个名词,而更是个形容词,即可以说一个人是不是很“民科“。民科指的不应该是一种个体身份,而更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往往是不科学、不讲逻辑的,也不具备拿事实和证据说话的精神。这也是我这几年奋战在“反民科一线”的切实感悟。


顺带一提,随着学习愈发繁重,我感觉跟民科辩论,整体还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从说服民科的结果角度看也收效甚微。于是考虑再三,我辞去了反民科吧吧主一职,从此日常生活中少了与民科“战斗”这个环节。不过这段经历还是有些价值的,这些可以被当作反面教材的民科“事迹”,让我更加明白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科学精神愈发尊重。而且在“诺贝尔哥“和”电荷不存在“事件中,我可以凭着这些经验,更快意识到事件主人公的民科属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反驳和质疑。


总体看来,科学界基本上还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圈子,也是一个看重事实和证据的圈子。科学界接纳新观点看的并不是提出者的身份是否尊贵,而是看观点本身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通过这些民科的故事,让我明白做学问和搞科研一定要踏踏实实,要讲求科学精神和方法,以事实说话,以证据说话。不然,科学的大门会永远对我们紧闭。


制版编辑:吕浩然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