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法国医学界给我的巨大冲击-深度-知识分子

顾晋:法国医学界给我的巨大冲击

2016/07/24
导读
如何去除污染、去除科学雾霾,还科学一片蓝天?


顾晋


撰文 | 顾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责编 | 邓志英


  


2014年12月,初冬的巴黎,细雨蒙蒙,早上更是寒气逼人。受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主席、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杰克(Daniel Jaeck)教授的邀请,有机会造访我心目中的外科学圣殿——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Academie National de Chirurgie, ANC)。经过十一个小时的飞行,我顺利地到达了巴黎,这个我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雨中造访外科神圣的殿堂


在我的脑海中,这个神圣的殿堂一定是富丽堂皇,充满着历史感和法式浪漫的高档建筑。因为它太神圣了,许多世界大师级的外科医生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况且,它还坐落于浪漫之都巴黎。


早上9点,我见到了Jaeck教授,我们一起步行前往ANC。ANC位于巴黎古城的医学院路上,古老的街道,地面是石头铺成的,汽车走在上面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细雨中,走在这条街道上,踏着飘落一地的橘黄色的树叶,好像听到了每一所古老建筑的诉说。看看周围,都是穿白大衣的学生,匆匆忙忙。两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法国医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每一栋建筑都是法国现代医学的见证,让我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崇敬。


我们步行了三分钟,就到达了ANC总部。“就是这儿”,我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的一个拐角处,看到了一块牌子,上面写著“法国外科学会”,就是这儿?我有点吃惊。“就是这儿,我们的经费不多,这里已经有许多年了。只有一个专职秘书,主席是每年换的。”眼前的外科学国家科学院和我脑海中的那座圣殿差距巨大,但是很快,我亲身体会了这其中浓浓的学术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沉淀。


每一座书架,每一座雕像,都述说着法国外科学的发展历史


我走进了这座建筑,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小会议室,是一个半圆的厅。桌椅都是木制的,但是一看就是老家具。会议室四周都是书架,里面是非常老的古书籍,还有很多塑像。我彻底震惊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



透过头顶的天井,二层是办公室,这和我想象中的神殿简直是天壤之别。原来,法国外科学的发展应该追溯到1731年,路易十五时期,前身是法国皇家外科学会。三个世纪过去了,几经周折的法国外科学会,在巴黎市政府和巴黎六大的支持下于1993年12月9日重新搬回了它的原址。


原址保持了古老的建筑风格,据说书架里的每一部图书都记载着法国外科学的发展历史,每一座雕像都展示着一代又一代外科大师们的风采。科学的印记,历史的封尘,这里一切看上去那么平凡,却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柳叶刀的记忆。



Jaeck教授说,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没有豪华的奖牌和奖杯,没有炫目的照片和展示,但是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厚重的学术氛围,就像院中那棵古老的梧桐树,见证着这个伟大民族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外科大师,书写着他们救死扶伤的辉煌历史……


简朴的会议,严谨的会风,领略法国外科大师的风采


会议即将开始。在我想象中,这样高规格的会议还不选择一个五星级的酒店?开始怎么也得有个鸡尾酒会才是法国啊?


其实真的不是,整个会议持续两个半小时,没有中间休息,甚至没有一瓶水,桌子上是空空的。但是,让我吃惊的是每一个与会者都聚精会神,没有人早退,没有人离场,没有人打手机,没有人看电脑,每个人都一丝不苟。



法国国家外科科学现任主席Jaeck教授亲自主持会议,整个会议持续了2个半小时,完全按照计划时间进行,不管多大牌的教授都是20分钟发言。


更让我吃惊的是,会议还安排一个老教授做会议记录,每一个提问者都将得到一张表格,上面是提问的问题和报告者的回答。会议没有公司参与(赞助),非常非常地简朴,甚至都有些“寒酸”。但是会议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法国结直肠领域的大师级专家悉数到场,内容涉及临床试验、诊疗新技术、达芬奇机器人以及综合治疗。每一位的发言都是高水平的,让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唯一听众觉得收获巨大。


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同行间真诚地交流


我本次造访的重要任务,是面向来自全法国的结直肠专家介绍中国结直肠癌的诊治经验,我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首先,法国著名的结直肠癌专家罗利尔(Eric Rullier)教授把我介绍给在座的与会专家,然后由我进行20分钟的“中国直肠癌诊治现状”的专题报告。


我从几个方面报告了当今中国直肠癌的诊治情况,包括发病率、术前评估、术前新辅助治疗情况,以及外科手术情况。同时,还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多学科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以及一些典型的临床复杂的病例的处理。随后,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法国专家对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现状介绍十分感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些法国专家还上来表示祝贺,体现着法国同行的热情和友善。他们对中国在结直肠癌诊治方面的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快速发展的东方大国在结直肠癌诊治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现出赞叹和惊奇。


反思与收获


我的访问仅有两天,真正的学术交流就是半天。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真正感受到了法国医学界的那种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那种来自古老文化与积淀所产生出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声冲击。


想想我们国内的学术界,有的学科虽然学术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有些会议过于注重高大上的形式,动辄LED,五星酒店,讲者们拎包转场,会议上看手机,看电脑,打电话发微信……我在想,科学原有的那种严谨,那种纯真,那种一丝不苟,那种孜孜不倦还在吗?


现在的学术界显得有些浮躁了,各种商业与学术的混杂,各种利益冲突,使原本理性、逻辑、缜密又充满挑战的科学充斥着金钱的铜臭,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学术界如何还原科学本身,还原从我们老一辈传承的那些严谨求实、进取创新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花些时间去思考,如何去除污染、去除科学雾霾,还科学一片蓝天!


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太快了,让世人刮目,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医学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快武装了我们的医院。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我们在医院、在手术室、在办公室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家中,都可以浏览国际医学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文献,但是,过度“物质化”的文明雾霾不仅仅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从现实的技术渗透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理性地汲取科学的精华,批判地吸收“唯技术”的偏颇,从古老的西方文明中获得营养,让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我们的医学事业的发展。


本文原载“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知识分子》获作者授权刊发,略有修订。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