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AI的孩子 | 36个月
►图片来源:flickr
“36个月”系列 第1篇
《知识分子》科学新闻实验室 第4篇
撰文 | 崔筝(《知识分子》科学新闻实验室特邀作者)
责编 | 黄永明
● ● ●
小沐右手舀起一勺蛋糕,送进嘴里,勺子太大,一块奶油从嘴角掉下来,她敏捷地用左手在下巴上接住,送回手里,并把黏糊糊的手按在桌布上擦了擦。
似乎城里所有熊孩子和家长都挤在这家餐厅里。穿梭在桌与桌之间的,除了服务员,还有奔跑的孩子和追在后面的家长,爵士风格的背景音乐、杯盘相碰的叮叮当当,夹杂着偶尔婴儿的哭闹和小童的尖叫,盘旋在明亮的餐厅中。
“今天小沐很乖。”萨萨说。
沐妈撇嘴,指指小沐面前的甜点和iPad屏幕。
中国民间有俗语称“三岁看大”,认为人生进行到36个月时,外表虽仍是个稚嫩的孩子,但各方面已经基本“定型”。
人类的早期发展,确实充满了惊奇和谜题。他们如何学会走路?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发展出复杂的智慧和情感,语言功能爆发,社交需求突飞猛进……在接下来这六篇文章里,我们将通过真实父母的感受、临床医生和治疗师们的经历、以及科学界的研究,来探索这36个月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获得了那些让我们区别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成为一个人的特质。
再智慧的机器,会有情感吗?
“但是你说说看,三四岁的孩子,就能和大人一样,知道美食和娱乐是享受,听你的长篇大论是一种折磨,人工智能能做到吗?”萨萨转向刘生。
萨萨和刘生的孩子,还有一个月就要出生了。文艺女青年萨萨已经开始学习蒙台梭利早教理论,而刘生,则是打算育儿凡事皆问谷歌的电脑极客,他们约好朋友沐妈吃饭,一路从孕期保健聊到了学英语、小升初,和最近的教育新闻——一个人工智能的软件参加高考,数学考了130多分。
“接着刚才的话题说,再智慧的机器和程序,会有情绪吗?他们能够读懂孩子因为甜食和动画片而产生的满足感吗?”萨萨说。
“机器当然没有感情。”刘生不依不饶地辩解,“但是机器已经开始理解并模仿感情;未来,AI(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的一切。”
“你是说,会很快出现和小沐一样的一个小机器人?”沐妈问。
“当然!”刘生说,“就比如谷歌刚卖给软银的那个公司,曾经开发出来一款叫Atlas的机器人[1],灵活着呢。”
沐妈依稀记得新闻中看过一个雪地中行走的机器人,那姿势很像是一个人穿了全套古罗马铠甲。
在那个转发和播放了无数次的视频里,波士顿动力公司[2]开发的Atlas被实验员推倒,跌在地上,然后像人一样,手脚并用,真正做到了“跌倒了再爬起来”。不少技术评论认为,在模仿人的行动方面,Atlas几乎是人型机器人制造水平的巅峰。
可是四肢圆滚滚、脸蛋柔软白皙的小沐,怎能用一个像变形金刚一样的机械装置代替?尽管仿生材料学一直迅速发展,大部分组成脊椎动物躯体的材料,仍然没有替代品。
虽然牙齿、骨头等少部分人体硬结构已经可以实现人造材料替代,人造韧带还远未达到临床使用的成熟度,人造肌肉,更是只有小范围用于义肢和机器人等场合,更别提关键脏器、血管,指挥一切的大脑,和分布全身的无数神经元。
就算是人工技术能合成所有材料,要想将这些结构有机拼接在一起,实现血液流动,能量供给,营养吸收……造出一个“人”,哪怕只在结构上,也是天方夜谭。
“而且,我觉得小沐跌倒爬起来,比机器人要灵活多了。”沐妈说。
事实上,Altas摔下去的那一霎那,已经输给了人类。它站立时,双臂分别垂在身体两侧,失去平衡时全身僵硬,像一个立起来的长方形盒子向前倾倒,整个身体和头部都重重地摔在地上。
然而,和所有人类一样,小沐在失去平衡的那一刹那,大脑会立刻发出指令,她会探出双臂寻找可以抓住的物体,全身肌肉紧张起来,以调整姿势尽力维持平衡;如果平衡不再可能,她会在身体接触地面之前,将手撑在胸前……学会走路之后,她几乎从来没有摔到过头。
就算是有一天,材料和机械技术极大发展后,人类最终造出一个和小沐一样的“人造人”,就算它也一样眼观六路,有先进的图像识别系统,皮肤柔软,布满灵敏的传感元件,身段灵活,动作精细,能伸手从一大盒巧克力豆里准确地捏出一粒,那会是小沐最喜欢的红色豆子吗?
在尺余见方的棋盘之上,AI已经赢了人类最强的围棋手,而在广阔天地间,AI和一个三岁小儿还差的很远。一个人工神经网络在收集了世界上所有的动画片材料和一万个孩子的观看表现,是否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忽然蹦出来怪物的出现会把一个孩子逗笑,而把另一个孩子吓哭?
“我的观点还是,一个3岁的孩子,在运动方面,一切人形机器人都无法超越,在认知、智慧、情感方面,所有AI都无法超越。”沐妈说。
“当然不是现在。”刘生不服气地的回答,“可是奇点就要来了,就像是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AI会再次改变世界。你们这些短视的人,自然是看不见的。”
“我怎么看不到,你的奇点就要到了。”沐妈看着萨萨的肚子。
胚胎期的漫长延续
一个刚出生的智人,可能是这个星球最柔弱的哺乳动物。它四肢细短,无法撑起身躯,更别提那颗占比巨大的头颅。它与这个世界所有的交流就是放声大哭,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依恋,就是皮肤上襁褓的触感,以及嘴唇上温热母体的滋味。
人类生命最初的36个月,仿佛是胚胎期的漫长延续。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特质不断发展,运动、认知、情感、语言、社交发展……
“我记得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好像是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还很有限,人类还很无知。对我来说,就是当时我们去看生育门诊的时候。”刘生说。
“我一直觉得自己生物学得挺好的,但那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生命的起源,是输卵管的‘伞端’像手一样,把卵子抓起来,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遇到,才结合成受精卵。然而这个‘抓’的动作是怎么完成的,至今没人知道。”
经历了一系列检查,医生判定,萨萨和刘生几年不怀孕的原因,也许与这个“抓”有关,于是建议他们尝试辅助生殖。
就在他们扔掉体温表和排卵试纸,马上启动“试管宝宝”计划时,萨萨的输卵管成功地“抓”住了一只直径只有0.1毫米大小的卵子——她怀孕了。
“而且你知道吗,人类排卵的过程,也是前几年才确切看到,还是瑞典一个医生在做手术时,意外拍到了排卵的过程。”刘生有些激动,“不敢想象,我们对于人类胚胎形成的理解怎么会那么少。”
“别说在肚子里的过程很神秘,等生出来之后你还是觉得理解不能,让人手足无措,软绵绵的一团肉。”沐妈说。
“好像有一种说法,和很多动物不同,所有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萨萨说,“比如刚生下来的小马,就可以 ‘萌萌,站起来’。”
有一种假说是人在进化至直立双足行走的过程中,女性的骨盆一直在变窄, 限制了胎儿的生长。
有研究对比了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脑容量大小与妊娠期的比例,推测出人类妊娠期应该长达18至21个月,生出来的人类婴儿才能有初生的黑猩猩一样的成熟度。然而,对于直立行走、骨盆狭窄的人类女性而言而言,生育一个40个星期大的胎儿已经如此痛苦,不敢想象,一个身高超过80公分、体重10kg左右的21个月的孩子,将给母亲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因此,人类本应在子宫中度过的多半时光,移到了体外进行。初生的人类婴儿是那样的脆弱,也许只有稳定的人类社会系统,才能为他们提供继续成长的安全环境,而许多其他的哺乳动物,例如羚羊,在生命的最初时光就要努力独立奔跑,逃离天敌。
新生儿什么也做不了——育儿百科告诉新手父母,不要用闪光灯拍照片,因为他们视线模糊的眼睛非常脆弱;怀抱时要用手肘护住他们的头,且不能长时间竖着,防止伤到他们柔弱的脖颈;用襁褓裹住他们四肢,可以模拟子宫的环境,让他们镇静;母亲的怀抱也会让他们感到安全,但一定要动作轻柔——剧烈的摇晃可能会导致“摇晃综合症”,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有死亡的风险。
刚出生的孩子头部重量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二,虽然头的比例如此之大,新生儿的脑容量只有成人的25%。出生后第一年中,婴儿的大脑将长到成人60%的大小。
在一岁以内,大多数婴儿没有实际语言能力,只能用哭泣、笑容、尖叫等表达自己。他们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也非常有限,即使衣食充足,他们也无法自行取用,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更别提像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一样去觅食或捕猎。
人类大脑的发育期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要漫长很多——黑猩猩的大脑在3年中完全发育成熟,而人类需要20年左右,经过柔弱的婴幼儿时期,走过活泼好动的孩童时期,跨过麻烦重重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大脑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大部分国家对成年人的定义是18岁,现代社会完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正式踏入社会的青年,也通常是20岁左右,许多国家将使用酒精制品的年龄定在21岁——与人类大脑成熟所需的时间相匹配,也似乎是社会习俗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然而,人类90%的大脑生长都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完成。最初几年是如此的重要,这期间,人类初步拥有作为一个人的各种功能,并完成自我认同、发展语言和社交行为。
“对于人类早期的发展,我们知道的也非常非常少。”沐妈说,“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这辈子研究得最多的生理现象应该就是消化了。小沐刚满月时,一个星期不排便,整夜整夜的哭闹,闹得全家神经衰弱。”
“当时,有本权威育儿书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的排便一天十次是正常的,十天一次也是正常的,哭也是正常的。另一本却说,孩子不停哭闹有可能是肠道问题,也有可能是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问题。”沐妈说,“我一气之下,把两本书都扔了。”
“也就是说,我们将迎来的那个小动物,得两三年之后,才能长成一个小人儿,这期间,还没有说明书。”萨萨叹了口气。
“我不喜欢小弟弟,你要生个小妹妹。”小沐忽然从动画片中扭过头来。
36个月大的小沐喜欢吃甜食,讨厌晚上忽然关灯。她会用英语数到20,背数十首儿歌,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标准儿童保健测试——可以将6块方形积木摞在一起不倒,用蜡笔画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她认为刚去世的曾祖母变成了天上的魔法师,在问“爱莎和安娜谁漂亮”这个问题时,毫不犹豫地说,爱莎。
一个月后,萨萨和刘生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他紧闭眼睛,哇哇哭了两声,沉沉地睡着了。
这是“36个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会讲讲人类早期发展的故事。
下一篇将会谈到“直立行走”——小婴儿的一小步,人类演化的一大步。
关于作者
崔筝,互联网从业者,自由撰稿人。她曾从业新闻媒体多年,先后于就职于英国《卫报》和财新传媒,报道科技、环境、健康、气候变化等领域。
注释:
[1] Atlas: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2013年7月11日向公众亮相。
[2]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美国一家工程与机器人设计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是其为美国军方开发的四足机器人波士顿机械狗(Big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