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发展与挑战-专栏-知识分子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发展与挑战

2020/08/10
导读
英文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动机,紧接着重点分析了英文期刊走出去的机制路径。最后基于一个全国性问卷的数据分析,辨识出了影响我国英文期刊发展的三大类十二种因素。本研究回应了当下关于英文学术期刊的热点关注,期待促进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摘要:英文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动机,紧接着重点分析了英文期刊走出去的机制路径。最后基于一个全国性问卷的数据分析,辨识出了影响我国英文期刊发展的三大类十二种因素。本研究回应了当下关于英文学术期刊的热点关注,期待促进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编辑出版?中国学术

中图分类号:G239.2



我国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带来了创办英文期刊的学术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我国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也在相应不断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发表需求促进了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要求,提高我国英文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是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占据学术制高点、提高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化地分析了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基本现状、发展模式以及存在问题,旨在为相关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提供经验性材料。


一、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动机


1950—1979年期间我国只有30本新创办的英文期刊。[1]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学术繁荣,我国英文期刊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1999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重点学术期刊基金项目,协助85本期刊从中文变为英文期刊或者出版发行新的英文期刊。2013年由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倾斜。政府对于学术期刊如此大力度的支持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因此这个项目在全球学术界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2013年8月,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协会(ALPSP)以“中国期刊发展计划”(Chinese Jour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个项目。[2]


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正是在以上的历史社会情景中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本研究将英文学术期刊蓬勃发展的驱动力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学术的繁荣和评价体系的需求。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科研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引发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巨大增量,急需各种期刊发表平台。但是因为期刊的审核政策,目前的期刊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人员需求,这导致了巨大的空缺,也间接促进了英文学术期刊的创办。此外,随着中国科研人员在全球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求学和就业,中国学术的全球军团渐成气候,这也成为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土壤。


第二,英文期刊的霸权主导地位。由于英文期刊强大的语言优势,其在世界各主要期刊论文检索系统都占据了统治性地位,根据统计,SCI收录的期刊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英文期刊,斯普林格(Springer)收录的2767种期刊中有2026种是英文期刊。[3]目前,我国六部委联合资助的“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也是旨在重点扶持英文期刊。因此,英文学术的强势地位直接促进了英文期刊成为当下学术发表和沟通的主要平台。


第三,国内学术评估体系的导向作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中国内地学者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论文在2010年为2.26万篇,而到了2013年急剧增长到20.41万篇,增长了8倍。尽管数量惊人,但我们需要注意,这背后是目前科研和高校考核机制中围绕着SCI指挥棒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评比等都是冲击国际一流大学,以海外大学的排名榜为目标。


第四,国家对英文学术期刊的政策扶持导向。“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作为国内迄今为止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的专项支持项目,旨在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该计划代表着国家对于期刊发展方向的引导,对期刊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英文学术期刊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现行评价指标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


二、我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机制路径


本文讨论的期刊聚焦于我国大陆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不包括香港和澳门。在简单介绍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和特点后,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其海外合作模式。


(一)数量统计与现状特征


关于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目前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数据。在政府部门统计中,我国英文期刊456种,其中社科期刊88种,科技期刊368种。[4]根据对期刊出版业界人员的访问,英文期刊估测400余种:自然科学类300多种,人文社科类不到100种。根据相关海内外文献的总结,全国有766种英文期刊,其中英文学术类的435种。[5]还有研究认为,中国目前有431种科学、技术和医学类的英文期刊。[6]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可以看出,以上不同来源的数据并不统一。因为没有公布具体的筛选标准,所以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细致的甄别,只能大概对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总量有一个估计。综合来看我国的英文学术期刊总量在400余种,其中科技类的330余种,社科类的不到100种。


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尽管数量可观,但存在着影响力尚待提升、两级分化严重和学科分布不均衡三大特点。首先,从期刊被收录进入权威数据库的情况来看,学术出版公认的权威数据库ESCI、SSCI、AHCI收录中国期刊的数量,都低于日本与韩国;中国SCIE库刊数也低于日本,仅在Scopus数据库高于这两个国家。[7]中国有CN刊号的被收录进入JCR统计的期刊有128本,日本有200本,意大利86本,德国381本。[8]其次,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整体上较高,但有相当一部分英文学术期刊影响力还不如大部分的非英文期刊。最后,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存在学科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不仅在数量上远超过人文社会科学的期刊,在质量上两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相差较大,人文社科大部分顶级期刊都仍然与SSCI在影响因子上有较大的差别,其中仅有Journal of Sports and Health Science和China &World Economy等几本期刊达到SSCI期刊的平均水平。


(二)合作平台与出版模式


在我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与海外知名出版集团及公司的合作成为很多期刊的首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缺乏成熟的国际发行渠道、辨识度与学术声誉俱佳的平台。缺乏具备专业英语能力的编辑也是另一个影响发表高质量英文论文的障碍。第二,在中国办英文学术期刊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被相关知名的数据库所收录。这些数据库主要是基于IF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的标准,而知名的国际平台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因此只有加入这些知名的国际平台,才会尽快地成为知名数据库的索引期刊,才能吸引更好的稿件,从而达成良性循环。第三,与海外知名出版平台合作,他们会提供专业的服务,例如流程化的稿件征集和审核程序、便捷的编辑系统,以及在全球合作大学与机构的推送,这些对于刚刚起步的英文学术期刊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有两种出版模式:一种是完全由中国组织机构拥有和负责出版发行的期刊,另一种是中外双方共同拥有和出版发行的期刊。2015年的相关数据显示,通过国际平台出版的期刊占比57.8%。[9]2016年的数据显示,经由海外平台出版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达到271本,占所有期刊的63%。[10]2018年中旬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这种借船出海的比例进一步提升,310家(72%)与海外出版社进行合作。[11]在接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的期刊中,项目二期的数据显示,92%的受资助期刊都选择了与外国出版商合作。

统计发现,目前与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合作的主要英文平台有: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英国NPG[现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剑桥大学出版社(CUP)、塞奇出版社(SAGE)、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F)等。截至2016年年度的数据显示,主要有22家国际出版社参与了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

参考既有的研究[12], 如果以中国和海外在合作中的关系作为考量,我们可以将目前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合作模式分为四大类:第一是“中国搭台,中国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完全由我国主导的,在期刊的创建、资金支持以及运行团队和主要的内容等方面,都是来自我国的主导。这类期刊属于完全的“中国制造”。


第二类我们可以称为“海外协助,中国主导”模式。主要是借助海外在全球出版发行和传播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协商沟通,在期刊的某些环节引入海外资源和支持,其主导权还是在我国。


第三类是“海外协助,共同主导”模式。和前面几种类型相比较,这种模式同样借助了海外出版发行平台的优势,例如专业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的流程系统等,但是主导权(往往体现为版权,以及稿件筛选和评阅等)是我国和海外共同协商确定的。


第四类是“相互协助,共同主导”模式。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模式,期刊从平台搭建到科研内容,从人员沟通到资金来源,都处于中外在平等原则下的协商合作。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记载:被列于“登峰”计划的18种期刊全部采取了第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也被形象地称为“借船出海”(简称“借船”)。中国179种SCI期刊(2016)中,166种“借船”,占总量的92.74%;中国被SCI检索排名前70名期刊全部“借船”。


三、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英文学术期刊在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借助一个面向全国英文期刊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集中梳理其中的开放性问题的数据,我们将这些问题进行了主题编码,将影响英文学术期刊的主题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划分和阐述。


(一)宏观层面:学术发展与整体布局


第一是全球和中国科研能力的发展。科研能力整体上升的发展势头,给我国英文学术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中国目前的英文学术期刊很大程度上是以刊发国内以及海外华人学者的文章为主。


第二是全球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不平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研的主力军,但是因为在科研平台(特别是期刊平台)上的落后,并没有掌握世界主流的学术话语权。


第三是中国学术界对于欧美学术的高度依赖。在评价体系上,目前,中国完全是以SCI和SSCI等海外文献检索系统所确定的标准作为国内科研的考核标准,缺乏自主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同时,海外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大部分是英文期刊,不能客观评价中国学术在其他语言学术圈中的影响。


第四是学术主体性和文化安全存在隐患。这主要涉及“何为国际化,为何国际化”的问题。目前英文学术期刊的办刊存在着一窝蜂朝着“国际化”的诉求。大部分的期刊都将“国际化”作为未来努力的目标,认为研究论文作者的国际化、编审成员、审稿流程和发布传播全部要与欧美国家接轨。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相当一些反馈指出目前的国际化其实是美国化,并不具备学术主体性。


(二)中观层面:期刊管理中的五个问题


中观层面主要是以期刊管理为核心,我们辨别出了定位、创刊、合作、传播和发展五个因素。第一是定位的问题。在我们的访谈中,不论是专业性期刊还是综合类的期刊都表示存在定位的困难。专业性期刊认为因本身所处领域的局限以及期刊竞争者众多,很难在一亩三分地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综合类的期刊所面临的则是因为广而不专所遭遇的无法在专业领域打开局面的问题。


第二是CN和ISSN编号的选择问题。由于国内CN刊号审批严格,很难获取,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英文学术期刊都是与国外的出版社合作,只有ISSN编号,因为没有CN编号,这些期刊不能被政府收入中国外文期刊的管理,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受到来自国内政府的相关资助,同时也不能进入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等联合评比的中国国际期刊影响力排行榜等。


第三是合作方面的问题。在期刊的合作平台方面,严重依赖海外大型出版集团。目前我国很多英文学术期刊都是借助海外合作的方式出版,这方面的优点在访谈中已经多有体现。同时我们的访谈对象也提到了很多相关隐患,例如促使国内优质稿源外流,影响国内科技期刊健康发展,导致学术信息不平等,短期合作容易造成品牌中断,论文版权丢失。


第四是传播方面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本次问卷调查中凸显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这既包括期刊的传播力(“创刊时间较短,期刊影响力仍然较弱”“由于期刊编辑数量有限,尚无精力搭建和管理网上投稿系统或尝试新媒体发展,导致期刊形象和传播方式趋于保守”),还有论文的传播力(“进一步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效果,进而扩大载文及刊物自身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发表后,如何更有效进行后期推广,让内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第五是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的发展问题。尽管我国学术期刊遵循一系列国际化的准则,积极地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方式促进学术成果的可见度提升,但是总体上这方面的尝试仍然处于初期的探索性阶段,缺乏对数字化发展的整体性规划。特别是在面临海外出版平台的网络化发展时,我们并没有一个相对宏观的和成熟的模式。


(三)微观层面:人财物的资源调配


微观方面主要聚焦在资源层面,体现在人、财和物(稿件)三个方面,在问卷和我们的访谈中,人和稿件的问题最为凸显。第一是关于人的问题。这是在问卷中被提及最多的因素,大部分的调研对象都认为期刊各类人才都存在短缺的情况,包括从主编到专业的英文编辑,从运营人才到新媒体专员。这其中,专业的英文编辑是经常被提及的,“缺少专业的英文编辑,英文平台建设和英文稿件数量也受影响,几乎没有开展”,“文史哲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给英文翻译和编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求英文编辑要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较高的英文水平,提高了招聘的难度”。 


第二是关于资金的问题。所有的问卷和访谈对象在这方面都认为缺乏资金,表现为不够多、目前的资金不够持续(特别是已经受六部委资助的期刊,他们比较担心资助的额度和未来的持续性)、目前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例如仅仅依赖广告)等等。很多期刊在问卷中反映,目前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不断提升,但是单位对于刊物的支持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给整个刊物的运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三是关于稿件的问题。稿件的因素是除了人之外被提及最多的因素,关于稿件的缺乏(包括总体数量上的缺失和优质稿件的不足),大部分的受访者都将其归因为目前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由于国内的SCI热,许多优秀论文首先选择往外投稿。另外,目前国内很多单位以被SCI收录多少文章作为评重点学科和评博士的重要指标。以上因素导致英文期刊稿源外流严重”,“目前尚未被SCI收录,受国内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制约,组约高质量稿件有一定难度”。


四、我国英文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英文学术期刊促进了学术的国际化,但同样也带来很多挑战和问题。2020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再次引发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对于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初衷、定位和未来发展的再思考。本研究基于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现状梳理、合作模式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以下建议,期待促进我国学术更好发展。


第一,适度增加英文学术期刊数量,优化期刊种类结构,加强期刊管理的顶层设计方案。近些年来我国英文学术期刊高速发展,但是和英美日韩等国相比,数量、比例和影响力上尚存在很多提升空间。在我国学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仍需要加强对于英文学术期刊的重视和扶持。不仅如此,对一些新兴学科、冷门领域,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的人文社科,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关注,而不是仅仅汇集力量发展重点学科的知名期刊。


第二,加强对非法英文学术期刊的摸底和动态监控,统一管理标准。鉴于我国CN刊号审批严格,目前不在少数的英文期刊处于只有ISSN刊号运作,在海外出版发行(有少数将纸质或者电子版本在学术等社交圈子传播)的状态。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期刊可能涉及泄露国家机密、触犯伦理道德等红线,人文社科期刊更可能产生政治、民族和宗教等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政府部门首先对这些英文期刊实现全面摸底调查,其次进行动态监控,最后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以英文学术期刊审批为依托,打造国家科技出版的能力建设工程。资金扶持仅仅是一个要素,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着眼更加统筹的、宏观的、系统的工作,将期刊管理作为抓手,旨在提升我国的出版能力建设,包括队伍能力、人员能力、经济能力、信息化能力、国际化能力等等。从英文期刊审核,到出版能力,再到工程建设,这才能将具体的工作纳入到政府整体工作的大局中,提升到国家出版事业的高度。


第四,改革中国的期刊管理制度,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出版集团和平台。在西方,80%的期刊控制在不到20%的出版集团手中;在中国,大部分英文学术期刊依托于大学、科研机构和全国性学会等,尚需借助国际平台的传播和发布渠道。这造成了我们既需要付费与海外集团合作,又需要付费购买自己原创内容的数据库的尴尬局面。建议实施期刊甚至是出版集团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平台和集团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问题。


第五,加强期刊人才管理,建立多层次人力管理办法。目前中国高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尚未形成一个成型的稳定模式,很多期刊聘请国际知名的华裔学者担任主编,依靠其既有的学术网络关系、声望以及视野格局。这导致了期刊对个体的高度依赖,也导致了期刊发展的不稳定性。此外,另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提到了英文编辑的缺口和能力问题,这极大阻碍了英文学术期刊的运营。因此建议建立多层次的人力管理办法。对于期刊主编的管理,建议一方面加强对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另一方面督促其建立知识共享和经验传递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对于期刊的中层管理人员,建议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互动。对于文字编辑等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建议加强其文字及相关编辑专业能力的培训,帮助其提升业务能力。


第六,加强国内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同行评议机制,弱化对外在国际评价体系的依靠。目前我国学术考核过多倚重海外的评价体系,例如唯SCI和SSCI等马首是瞻。打破这种格局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和标准体系,这包括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双轨并进,既保持中国学术的发展,同时积极与国际对话和沟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发展之道。


(作者单位:丁以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苗伟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项目(2018YYZX003)阶段性成果。

[1]Xu Jie,Wang Jiayun,Zhou Lihong,Liu Fe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journals:An overview and three approaches. Learned Publishing,2019,32(2):113-125.

[2]ALPSP Alert,2013,Chinese Jour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https://www.alpsp.org/ALPSP-Alert/2013/Chinesejournaldevelopmentprogramme/.

[3]薛婧媛,郭飞. 利用网络工具促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J].?编辑学报,2013(5):469-471.

[4]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2017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5]Xu Jie,Wang Jiayun,Zhou Lihong,Liu Fe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journals:An overview and three approaches. Learned Publishing,2019,32(2):113-125.

[6]Zhang Yuehong,Fang Bao,Wu Jian,Lin Hanfeng.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ese STM journals. Learned Publishing,2019,

32(2):126-136.

[7]刘兴平,初景利,张建国,等.欧洲三国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建设的特点与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5-9.

[8]范爱红,梅洁,李津,等.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1):1208-1214.

[9]Lin S,Zhan L.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rtnerships for China's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and financial security[J].?Learned Publishing,2016,29(3):

145-153.

[10]Xu Jie,Wang Jiayun,Zhou Lihong,Liu Fe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journals:An overview and three approaches. Learned Publishing ,2019,32(2):113-125.

[11]张月红.反思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EB/OL].(2018-05-14).http://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180913.

[12]李存娜,吕聪聪.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68-183.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