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中国青少年跟上科学前沿,赛先生开了一个很特别的专栏-资讯-知识分子

为了让中国青少年跟上科学前沿,赛先生开了一个很特别的专栏

2017/03/11
导读
第一篇文章,我们来研究下你一定有过的那种感觉——似曾相识。

十来岁的孩子,有可能了解科学家们的前沿工作和最新发现吗?

科学家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吗?


当《赛先生》遇到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时,我们相信,这没有什么不可能。


今天,《赛先生》跟大家分享的文章,由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系的两位科学家,专门为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定制创作。


更厉害的是,这篇文章的审稿人中,有以下两位小朋友:


苏菲(9岁):嗨!我是苏菲。每年我都会在马萨诸塞州和科罗拉多州各生活一段时间。我有一只名为琦琦的豚鼠和一只名为凯特的狗。她是一只蓝色的随从犬。我喜欢阅读、骑马,也喜欢做覆盆子巧克力薄饼。


诺瑞(12岁):嗨!我是诺瑞。我住在科罗拉多州。我喜欢体操、跑步和骑山地自行车。我有12只鸡,一只名为摩卡的豚鼠和一只名为海王星的搏鱼。我喜欢阅读和写作。


也许你跟赛先生一样,最初知晓此事时,是惊诧而热血沸腾的。当然,我们不希望自己只是羡慕和仰慕。于是,就有了你们看到的这个专栏。


从今天起,《赛先生》正式推出“给少年的科学前沿”专栏,每周日更新。我们期待,这个专栏能够给我国青少年打开一扇了解世界最新科学知识和前沿进展的窗口,让孩子们更早懂得科学、爱上科学。


第一篇文章,我们来研究下你一定有过的那种感觉——似曾相识,它在科学上有个专门术语,叫做既视感。



既视感:似曾相识究竟是怎么回事?


既视感(déjà vu)描述的是一种奇怪的体验,是指身边出现的人或事物让你感觉太过熟悉,而你觉得这种熟悉的感觉不该如此强烈。青少年最常有déjà vu的体验,很多人表示曾在6到10岁时第一次感觉到déjà vu。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有关déjà vu的最新研究,包括什么是déjà vu体验、它有多常见,以及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撰文 Julia C. Teale, Akira R. O’Connor(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系)

评审 Sophie(9岁) Nori(12岁) 

翻译 李娟

校对 木東


Déjà vu,发音为dei-zha-vu,是法语,意思是“曾经看到过”。Déjà意思是“曾经”,vu是“看见”的过去分词形式,意即“曾经见过”,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迷人又奇特的经历:


你明知道自己其实并未有此经历,这种熟悉的感觉不应该这么强烈,但你就是觉得某些东西或场景很熟悉


例如,在走路去学校时,你会突然觉得这种情形之前出现过,你已经这么走着去学校很多次了。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与现在这个时刻有着莫名的联系,可是内心深处你却在想:不应该啊!这排山倒海般的“熟悉感”究竟从何而来?


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各种体验都可能形成记忆,在之后的某个时刻被念起。记忆大多时候比较可靠,因而通常值得相信。比如说,我们能认出所看到的东西,能体验到曾经有过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记忆工作良好,这种熟悉的感觉是稳妥正常的,因而不是déjà vu。在某个情境中,有些事物或事件让你觉得太过熟悉,熟悉到感觉不对头,无论你是否能辨别出它们,这可能就是déjà vu的体验。而且,你会注意到这种过于熟悉的感觉发生得很快,也会迅速减弱到普通的熟悉度见图1,解释什么是déjà vu


图1. 如何判断某种感觉到底是不是déjà vu?

图片创作:Cassie Teale

A图中,当你第一次看一个猴子骑山羊的视频,感觉它很有趣,是新的体验。B图中,你可以看到一个骑马的人,看起来有点像刚才的视频中骑在山羊上的猴子。看到了这两个类似的事物也许只是巧合,让你感觉到某种熟悉,这很正常,这不是déjà vu。C图中,你看到马,突然觉得好熟悉呀!尽管这不是第一次见到马,但为何这种”熟悉感”如此强烈呢?接着,唰!感觉消失了,徒留诧异和唏嘘。对的,这就是déjà vu的体验!


电影和书籍中常常可见诸多关于déjà vu经验的描述,某些人觉得他们以这种方式看到了未来。而这种不同寻常的酷炫的体验,其实正好反映了大脑在思维尤其是记忆方面的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会认识到déjà vu体验的发生频率、研究人员是如何研究déjà vu以及引起它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Déjà vu很常见吗?


有多少人经历过déjà vu?这个比例可能在30%(30人中约8人)到100%之间。[1] 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数值,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不可能询问到每个人,只能使用小群体的调查结果。这很重要,因为如果调查不同人群,很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调查结果;第二,如果对déjà vu有不同定义,人们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而且如果以不同的方式提问,答案也可能会完全不同。


Déjà vu多久发生一次?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取决于调查对象是谁,以及我们如何提问。不过,我们通过调查能够略知一二。大多数人称,他们每隔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会经历一次déjà vu,这就是说déjà vu并不是很常见,所以如果你最近有这种体验,你很幸运噢!


哪些人最常经历Déjà vu?这又说明啥呢?


最常经历déjà vu的是较年轻的人群。有少数人说他们第一次déjà vu的经验发生在6岁,更多人则称是在10岁之前的某个时间。由于关系到年龄,所以你可能还要等一阵子才会经历第一次déjà vu,因为你必须能够明确一件事,即你所体验到的“熟悉感”是否真的非比寻常,你是否能确定它不该这么“熟悉”。这一点对于许多小孩来说,可能有点棘手。


如果你正处于15岁到25岁之间,你的déjà vu体验可能会前所未有。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5岁的人们经历déjà vu的数量逐步下降。这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记忆方面的问题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而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不过,这恰恰可能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déjà vu现象或许与记忆一点关系都没有。回想一下最初经历déjà vu的时候,当你意识到“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对头时,其实倒可能是有益的反应。它会让你明白对某种事物的强烈“熟悉感”是错误的,因而不理也罢。


事实上,déjà vu可以作为评判大脑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正常的大脑能够识别错误的“熟悉感”。有这样一种可能,25岁以上的人在识别错误的“熟悉感”这方面逐渐失去了判断力,他们开始相信所经历的“熟悉感”是对的。但这或许并不是唯一的解释,开动脑筋,看你能否想到其他原因?


科学家是如何探索Déjà vu现象的?


针对déjà vu的研究分为两大类: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在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记录déjà vu体验的特征,包括体验人的信息、déjà vu发生的频率以及时间等。通过分析观察结果,寻找déjà vu发生的模式和联系。关于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多déjà vu体验的结论,就是通过观察性研究得出的。


在实验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诱导受试者的déjà vu体验——其中最开脑洞的实验方法竟是将温水喷入人们的耳朵实验性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触发déjà vu体验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体验到déjà vu时的思维过程。

Déjà vu的实验性研究听起来很酷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过去10年间,很多实验性研究表明,让受试者在实验中出现déjà vu的体验貌似很容易,很多人都承认自己体验到了。[2] 但我们无法证实这种口头表述是否准确,是否真实。在实验性研究中,受试者通常会给实验者提供实验者所认为“正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很难避免。


例如,如果老师问全班同学有没有déjà vu的经历,可能每个人都举手回答说有,你也可能这样做,即使你并不确定。这没什么不对,只是一种正常的回答问题的方式。问题是,这样确实会使研究人员很难评判所得答案的真实性。


触发Déjà vu的诱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答案仍是一个谜。


在某些人群中,他们陈述了比别人更多的déjà vu经历。这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线索。其中一组人群患有“颞叶癫痫”,即始于颞叶的一种癫痫。颞叶是大脑的一部分,大概在耳朵的位置,负责记忆的形成和铭记图2显示颞叶的位置。癫痫发作时,脑细胞发送的神经电脉冲信号失控,影响周围的脑细胞,有时甚至影响整个大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这些失控的信号可在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传递,接连不断地刺激一个又一个紧密相连的细胞。癫痫发作可能导致患者的思想或运动短暂失控。

图2. 以上彩图标明了大脑左半球的四大区块。在déjà vu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部分:颞叶(绿色)和额叶(红色)。


值得注意的是,颞叶癫痫患者称,他们通常在癫痫发作之前获得déjà vu体验,说明déjà vu体验可能与大脑的颞叶有关。[3] 而对正常人来讲,déjà vu可能是颞叶中发生的”小型癫痫”,由于失控的神经电信号不会传递得太远,就不会导致其他问题。Déjà vu体验中,强烈的“熟悉感”信号可能从颞叶区域的脑细胞发出。但大脑中还有负责检查所接收信号是否有意义的区域,在对这类“熟悉感”信号进行分析之后,大脑认为它们是无意义的,进而不再理会。这部分大脑就是位于眼睛上方的额叶区,在“做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希望你能了解:


Déjà vu体验不仅非同寻常、充满乐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记忆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其中一些可能会出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年轻人最常经历déjà vu,说明年轻人实际上能够更敏锐地分辨出错误的“熟悉感”。而针对déjà vu体验的实验性研究则非常困难,很难通过实验手段让人产生déjà vu体验。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是什么导致déjà vu,这使得该研究更加具有挑战性,值得科学家去探索。将来,也许揭开déjà vu谜底的科学家就是你噢!


参考文献:

[1] Brown, A. S. 2004.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 O’Connor, A. R., Barnier, A. J., and Cox, R. E. 2008. Déjà vu in the laboratory: a behavioral and experiential comparison of posthypnotic amnesia and posthypnotic familiarity. Int. J. Clin. Exp. Hypn. 56:425–50. doi: 10.1080/00207140802255450

[3] Bancaud, J., Brunet-Bourgin, F., Chauvel, P., and Halgren, E. 1994. Anatomical origin of déjà vu and vivid ‘memories’ in huma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Brain. 117:71–90. doi: 10.1093/brain/117.1.71


本文译自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网站。

原文标题:What is déjà vu?

原文链接:https://kids.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rym.2015.00001

Copyright Policy:CC BY 3.0


关于青少年科普,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欢迎来跟我们聊聊。



赛先生2017科普创作协同行动

第三轮选题征集

(投票截止时间为3月12日14时)



如果以上你都不感兴趣,请给我们留言,大声说出你的选题!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701),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为知识分子公司旗下机构。国际著名科学家文小刚、刘克峰担任《赛先生》主编。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先生”。


微信号:iscientists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