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嫉妒,是好事还是坏事?-资讯-知识分子

职场嫉妒,是好事还是坏事?

2021/10/02
导读
“人是有情绪的,他们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图片来自unplush。

员工嫉妒同事,可能会破坏合作,也可能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做得更好。那么,企业能利用“嫉妒”来提高工作效率吗?



撰文|莱斯利·埃文斯·奥格登(Lesley Evans Ogden)

翻译|王雨丹

校译|于茗骞


阿莱娜·G·莱文(Alaina G.Levine)上大学时,常常羡慕那些似乎已经把一生规划好的同学们。作为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物理和天文学的高材生,她常常感觉自己前路未卜;而那些同学们却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梦想。想到这些,她意识到“嫉妒”曾侵蚀自己的信心、削弱自己的效率和创造力,并使她迷失自我:不知自己志在何方、能力几何。“这对我来说曾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她说。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莱文已经是一位成功的职业演说家、职业教练和喜剧演员。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她当时认为已经对未来胸有成竹的同龄人,后来却向她寻求职业建议和非正式辅导。她想通了:当时的“嫉妒”更像是一个障碍,但同时它也促使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找准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职场嫉妒(Professional envy)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来自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卡尔森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米歇尔·达菲(Michelle Duffy)表示,张贴排行榜或“月度最佳员工”等强调“竞争”的行为,会为滋生职场嫉妒提供肥沃的土壤。嫉妒之兽一旦横行,便会使人背信弃义,欺负、贬低或排挤同事,甚至故意破坏别人的工作。工作中的嫉妒,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创造力并破坏团队合作。


但另一方面,嫉妒可以催人奋进,进行自我提升并设定更高的目标。这两种影响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正如达菲及其同事近期在《组织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上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近年来关于职场嫉妒的研究方兴未艾。现在,她和其他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期了解组织该如何管理并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嫉妒带来的影响。

 

毕竟,员工是人而非机器。正如达菲所说,“人是有情绪的,他们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01

嫉妒的两面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嫉妒定义为“对他人的幸运而感到的痛苦”(”pain at the good fortune of others”)。事实上,神经科学家们在2009年就已经发现,心理上的嫉妒和生理上的疼痛都会激活大脑中一些相同的神经回路。

 

嫉妒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这一讨论在文学和哲学中都由来已久,且某些语言中有不少表示嫉妒的词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例如,在荷兰语中,“benijden”一词指的是善意的嫉妒,这种嫉妒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获得所嫉妒的“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而“afgunst”则表示恶意的嫉妒——通过故意使坏来缩小与他人成就的差距。

 

但是,据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研究情绪的尼尔斯·范德文(Niels van de Ven)及其同事们的研究,这种语言上的精确显然并不会影响人们对于嫉妒的体验感。他们调查了本校学生对引发嫉妒的事件的回忆,并将他们的回答与美国和西班牙的学生进行了比较,这两国的主流语言中表示嫉妒的单词都只有一个。结果显示,无论母语如何,学生们对回忆起的嫉妒时刻都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应:从感觉受到鼓舞或有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到想要伤害嫉妒的人或希望他们失败。

 

善意的嫉妒和恶意的嫉妒是两种不同的情绪,还是一种普遍情绪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嫉妒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范德文认为将这二者视为单独的情绪是合理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不管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嫉妒就是嫉妒,只是反应不同而已。”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学院(Baruch College)的心理学家尤奇·科恩·查拉什(Yochi Cohen-Charash)表示。


图:全球的“嫉妒”。图源:KNOWABLE MAGAZINE


达菲一直在探究嫉妒带来的的反应如何体现在工作当中。例如,她和合作者发现,职场中的嫉妒可能让一些人更容易在简历上撒谎。达菲的团队研究了来自美国东南部的335名失业求职者,匿名评估了他们对其他求职者的嫉妒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在最近的求职申请中“美化”了自己的简历。研究人员预测,当就业机会较少时,求职者更容易夸大资历,然而,他们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当就业机会充足的时候,拥有嫉妒情绪的人更有可能在简历上添油加醋或凭空捏造简历内容。

 

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达菲和他的合作者们提出,尽管机会很多,但没有工作还是会让人感觉像挨了一记耳光,简历欺诈可能是一种为赶上“所嫉妒的人”和避免自己蒙羞而做的努力。不过,其他群体的模式似乎有所不同。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研究生的实习及毕业后的求职情况,结果显示,嫉妒情绪严重的研究生在正式申请工作的时候比实习时更可能在简历上撒点小谎,这表明当“赌注”更高的时候,这类人的嫉妒情绪会引发简历造假。

 

不过,达菲的研究也发现了职场嫉妒的一些积极影响。“它的确能激励人们做正确的事并把工作干得更好。”2019年,她与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的组织心理学家李基英(音译,KiYoung Lee)合作了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韩国三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的员工:一家化妆品公司、一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他们发现,嫉妒情绪会促使一些员工向他们嫉妒的同事征询建议。(如果嫉妒的同事是朋友,这种情况就更有可能发生。)研究小组还发现,与那些不向所嫉妒之人征询建议的员工相比,这些员工之后获得了更高的绩效评级和更好的销售业绩。

 

因此,李基英和达菲写道:“矛盾的是,当嫉妒者关注并去请教他们痛苦的根源——被嫉妒之人时,他们的表现会更出色。”


职场中的嫉妒会影响员工对自己和同事的看法,依具体情况不同,结果可能对同事关系及工作效率具有建设性或破坏性作用。


随着职场嫉妒的研究渐得进展,达菲发现自己对于嫉妒的普遍程度感到惊讶。她说,这一情绪当然不仅限于同龄人之中:领导可能会嫉妒下属,从而导致自我提升或职场PUA,这取决于当事人的性格及与下属关系的好坏。而且这也不一定要当面发生:听闻同事的晋升,或在领英上看到其所受的赞誉,就足以引发这种嫉妒情绪了。

 

这类专业网站引起了社交媒体研究员索尼娅·乌兹(Sonja Utz)的兴趣,她来自莱布尼茨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für Wissensmedien,IWM)和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在脸书和ins上,她指出,“每个人都总是美丽、迷人和快乐的——所以这让你心生嫉妒。”她研究了专业性的网站是否会产生类似的嫉妒效应。在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她研究了学术界常用的社交媒体网站ResearchGate的通知会如何影响用户,在该网站上,用户会定期收到他们所关注的研究人员的通知。例如:“150个新读者,某某是他们研究所阅读量最多的作者。”同时,他们也会收到关于自己的通知。

 

乌兹和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妮可·马斯卡内尔(Nicole Muscanell)用调查问卷来评估了400多名学者的情绪反应,参与者按照要求滚动一遍ResearchGate上的通知并回答相关问题,以评估他们对通知资讯中关于自己或他人成就的帖子的反应。当然,同事成就的通知使人嫉妒,而个人成就的通知使人骄傲。但受访者只有在看到自己,而非同龄人的成就时,才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这也给世人一个教训,正如乌兹所言,学者应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成就和目标上。


02

创造力也会引发嫉妒吗?


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老板最看重的一些技能也可能会助长职场嫉妒。在研究人员艾米·布雷登瑟尔(Amy Breidenthal)此前的商业顾问职业生涯中,她经常被问到“我们如何才能让员工更富有创造力?”但就她对职场的研究,很明显,创造力也会滋生嫉妒,这就好比“‘我早该想到这一点,我也可以做到,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实际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因此,作为艾格尼丝斯科特学院(Agnes Scott College,位于佐治亚州的迪凯特)的创造力与社交网络研究员,她试图去理解创造力和嫉妒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希望找到既能培养创造力,又不滋生职场嫉妒的方法。

 

例如,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布雷登瑟尔及其合作者对中国福建省宁德市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和团队主管进行了调查。参与者们得到了一份同行的名单,并秘密评估他们对其他每个人的嫉妒程度,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同事回避他们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出了明显的模式:工程师们嫉妒并排斥他们认为比自己更有创造力的同行。不过: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当他们彼此信任、分享信息并互相帮助时,嫉妒情绪就会减少,”布雷登瑟尔说道。然而,与老板的亲密关系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创造力并且与老板关系亲密的工程师更容易受到同行的嫉妒和排斥。而有研究表明,职场中的排斥行为可能导致紧张情绪、情感疲惫和抑郁。

 

布雷登瑟尔说:“我们不希望人们失去创造力。”她的研究表明,当领导者和同事试图在合作而非竞争的文化中与团队中的每个人建立起积极的关系时,职场嫉妒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科恩-查拉什表示,嫉妒令人感到不快和痛苦,有时甚至会造成真正的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坏的。“人们往往总是不愿承认嫉妒他人,即使是对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可以推动他们前进的机会和信息,包括职业生涯中的许多机会。

 

这一信息引起了阿莱娜·莱文(Alaina Levine)的共鸣。回望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史,她开始感激嫉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可以作为跳板,让我们摆脱眼前的困境,并促使我们采取对自己有意义的行动。”


 版权声明 

本文授权翻译自Annual Reviews 旗下杂志 Knowable Magazine,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订阅其英文通讯。

Annual Reviews 是一家致力于向科研工作者们提供高度概括、综合信息的非营利性机构,且专注于出版综述期刊。

原文标题“The two sides of envy at work,作者Lesley Evans Ogden,发布于2021.09.11 Knowable Magazine。接为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mind/2021/what-is-professional-envy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