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留着五一在家看 | 世界读书日-资讯-知识分子

这些书,留着五一在家看 | 世界读书日

2020/04/23
导读
五一将至,消停在家看书吧!

翻翻日历,五一即将来到
你是否已经准备好
不给国家添乱
在家“欢度”五一?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
我们向你推荐
→  书  ←
作为在家 “欢度” 五一的
精神食粮
是的
就算你不能出去野
书籍也能带你畅游世界
我们准备的不多
三十多本
应该够你五一期间看的!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区下单



《物理学之美》

《物理学之美》强调的不是现象之美,而是物理学理论之美,尤其是理论中的结构之美。本书从这些物理理论的发现过程着手,同时描写大师们的生活经历、性格喜好等,结合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再现物理学大师如何在研究中感受到模糊的美感,又如何建立审美判断,并因此引起的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科学元典》

《科学元典》丛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的高级科普图书品牌,收录了自古希腊以来、主要是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历经了足够长时间检验的100部科学经典。丛书的第一部译作于2005年出版,至今已出版图书60种,销量超过100万册,连续列入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生命探究的伟大史诗》

从热带雨林浓密树冠上的万千生命,到神秘却可能揭示生命之源谜底的海底生物,再到奥秘万千的微观世界,人类与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共生。这本书生动地描述了生命探究的无尽征程中,包括林奈、列文虎克等十余位心智卓越的科学英雄发现与探究生命的迷人故事。这部用生花妙笔所绘就的史诗画卷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赞歌,也是对人类探究生命之奥秘的伟大征程的赞歌。作者从自然史及生态的视野出发,带领我们细数生命演化及人类文明演化的自然背景,探究人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蕴涵对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荣获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入围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六十本图书。 

《病毒博物馆》

如果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也不会有其他物种。有些病毒是病原体,不仅感染人类,还感染植物、动物、昆虫、原生生物、细菌和古菌。但是,有些病毒对宿主是有益的。《病毒博物馆》通过340余幅高清电镜彩图和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全球101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病毒及其变异种,展现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揭示了病毒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对地球生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食之养:果蔬的博物学》

丰富多彩的果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野生物种经历了怎样的驯化才生成为现代果蔬,在驯化过程中又丢失了哪些营养?在工业化农业的时代,我们如何从市场上挑选最美味又最有营养的果蔬品种?这是一份令人垂涎的果蔬营养指南,将博物学与现代营养学的奇妙融合,带你踏上迷人的果蔬博物之旅。本书是 “探讨现代果蔬之营养史的第一本书”,“富含博物学的优雅和智慧,切中了现代饮食的漏洞”(米歇尔·波伦语),连续多年荣登美国的超级畅销书榜。 

《人类的表亲》

人类只是演化链条上偶然出现的物种,是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产物,与众多的原猴和类人猿存在着进化上的亲缘关系。不过,我们未必知道人类的来路,未必对人类的灵长类"表亲"有整体性的理解。在这本风靡欧美的博物学普及读物里,世界顶尖灵长类专家联手巨献,以晓畅风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轨迹,它们的领地、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等,并按大洲描述了它们在我们星球上的种类分布。全书配有著名博物画家弗朗索瓦·德博尔德历经十年野外写生心血而绘制的298种灵长目动物的四百余幅博物画精品,完美地呈现了各种灵长类动物的体貌、形态及生活方式。尤为难得的是,还包含妙趣横生、充满冒险的行为学家野外工作笔记,生动还原野外工作者探索的真实图景。 

《北京野花》

杨斧先生三十余年北京山区考察和植物讲解经验、十多年实地拍摄成就这本名副其实的 “北京野花宝典”。涵盖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 “野花” 88科462种,依据国际流行的分类系统按照科的顺序进行植物学讲解,适当融入博物学知识。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院士倾情推荐。适合自然爱好者,生态旅游者,植物学、园林、园艺、自然保护、中草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借助本书,读者可以获得许多认知植物的基本知识,在北方多省区的野花观察时直接受益。


《勐海植物记》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以博物学文化的视角,深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西双版纳勐海县实地考察,以详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该书可谓“本土博物学写作的示范性成果”。作者细致深入的 “在地” 植物考察,以及扎实的植物分类和名实对应工作,在普适植物学与本土植物探究之间架起了桥梁,使本土与外部、自我与他者、普遍化科学与地方性知识勾连起来,能启动我们每个人的博物情怀,增进我们对植物世界的兴趣。


《风吹草木动》

诗人、摄影家、博物学者莫非三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植物。他理解自然对于生命的细微意味,有感于自然与文明之间日益巨大的裂痕,在《风吹草木动》这部“诗意的博物学著作”中,他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巧妙地结合隽永的现代诗歌、典雅的博物随笔和细腻的逆光摄影,向我们展示了数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本书荣获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 


《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

萨斯曼穷十年光阴穿越全球去拍摄30种已经持续存在了2000年以上的罕见生命。在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在全球追踪它们的探险故事,以及正在研究这些老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家的深刻洞察。任何读者都会被那些老生命的美和生命力震撼,进而自觉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我们星球的命运。本书是环境探究的人文表达,它聚焦了我们时代的诸多有趣问题。如,物种高寿的秘密,生命进化的当代趋势,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通过旅行去体味世界的壮阔与深邃…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博物学家马歇尔·罗比森以生花之笔,探讨了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繁茂之间的深层关联。一方面,他带我们 “回味” 过去自然界物种和平共处的美好时光,引领我们欣赏野生世界之美并感受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另一方面则从生物变迁史的视角,点出了物种多样性的衰减趋势是如何影响我们及整个世界的。四百余幅经典博物画尽显珍稀物种和已灭绝物种的惊艳美感。本书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17年度十佳,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房舍和储藏物粉螨》

博物君鉴定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亮记生物鉴定之家中白点小虫的真相篇——科学出版社《房舍和储藏物粉螨(第2版)》带你走近科学之粉螨的秘密。

《地表最强熊虫:不可思议的缓步动物》

环境干燥就会脱水变成“酒桶”?不怕辐射、真空、高温、高压,放进微波炉也没关系?这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不死神虫”其实有厌世倾向,动不动就想进入隐生状态?熊虫的超强生命力来自何方?一本专门写给普通读者的熊虫研究、饲养科普书,揭开熊虫的神秘面纱!日本熊虫研究专家、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学博物馆研究员,以最幽默的方式,带你爬梳悠哉又神秘的熊虫生活史。 


《猫头鹰的秘密生活》

一场来自野味的浩劫背后,是我们与自然智慧的疏离。跟随博物学家利•卡尔韦的脚步,因探寻神秘生物猫头鹰而走进森林,在漆黑的夜晚、在干旱的荒漠、在冰冷的苔原,又或是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见识猫头鹰的栖息地、叫声、社会行为绝对会让你大呼:“自然科学竟如此富有戏剧性、神秘性和惊喜!”更重要的是,探索人与动物的联系,聆听自然智慧的表达。自然世界中猫头鹰的生存环境远比人类更加残酷,在面对生命考题时,猫头鹰的选择会让你再次思考生命旅程的真正目的。 


《从太空看地球:92分钟环游世界》


加拿大国宝级宇航员,拥有百万粉丝的哈德菲尔德作品,他不仅是勇猛的外太空探索者,同时也是一位关于人类境遇的深邃思考者。在距离地球400千米上空,一眼可以看到四分之一地球的景色,换个视角,帮助我们构建宏大的宇宙观,适合孩子,也适合成年人。我们比我们以为的更渺小。
《从太空看地球》中,哈德菲尔德围绕地球的2597次,拍摄了45000张照片,精挑细选最为珍贵的148张,每一张都令人震撼,这注定是一次非凡的旅程。是什么塑造了地球,人类又对地球产生了什么影响?每张图片背后的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知识,帮助你重新认识地球和生命。 

《珍稀动物全书》

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复杂而又多彩。但如今,许多野生动物正因生存空间的挤压而濒临灭绝。为拯救这些动物,“影像方舟” 历时 15 年,记录下12000种动物的珍贵影像。《珍稀动物全书:美国国家地理“影像方舟”》精选其中代表性的300种,介绍了它们的体形、习性、生存状态、保育等情况,从灭绝、濒危到近危,讲述每种动物的生命故事。对有些物种,书中记录的可能是它们首次也是最后的影像。 


《BBC人体如何工作》


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让健康成为全民关注焦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是有病治病,而是更加注重日常健康。那么,怎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何减少疾病的发生和长久拥有健康呢?在BBC经典科教纪录片Don't Die Young的同步图书《BBC人体如何工作》中,医生、解剖学专家爱丽丝·罗伯茨将详解36个人体重要器官,48种常见疾病,60种保持健康的简单方法!这是一本人人都要懂的身体使用手册,小行动大改变,用科学照顾自己! 


《人体大百科 : 结构和功能图谱》

《人体大百科 : 结构和功能图谱》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马超主译。本书是澳大利亚使用最广泛的解剖学入门教材之一,文字简明易懂。书中的300余幅彩色插画尤为精美,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在医学领域的融合。它是按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展开,依次讲解人体12大系统和8大部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是全面、快速掌握人体基础知识的理想读本。 


《画说新冠》

本书从多学科的角度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有关知识,包括冠状病毒的发现简史、传染病数学模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毒传播的流体力学规律、疫苗研发主要过程,以及疫情期间自我防护、心理调节、饮食营养搭配等相关知识,涉及在传染病防治上同等重要的三大方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医学科学研究。本书可作为加强健康理念和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大众科普读物。


《大脑的故事》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美的杰作,而大脑是其中最为神秘的存在。我们通过它在世界上来往穿梭、做决策,放飞想象力。我们的美梦、清醒时的人生,都源自它飞速运动的数十亿细胞。我们历经悲喜、绚丽多彩的完整人生,都发生在这区区 1.4 千克重的东西里。 而如此重要的大脑,一直像一个难解的谜题,困住了无数顶尖的科学家,也被我们所忽视。在《大脑的故事》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大卫·伊格曼,用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你展现脑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带你领略大脑宇宙的奇妙之处。

《科学家给孩子的第一堂自然保护课》

本书为《烈火中的地球》青少年版,该画册记录了“全球变暖之世界景观”项目的全球50位气候科学家合力完成的成果,书中包括布拉希拍摄的珍贵照片以及作者引人入胜的讲解,其中的真实事迹来自于全球范围的热爱科学和自然的年轻“科学家”。气候变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值得深入讨论,这个本来很成人化、国际化的话题,因为有了适龄的语气,配合清晰的解释,而让孩子们更加贴近自然、了解自然。

《DNA是如何发现的?》

豌豆、果蝇、细菌和噬菌体被作为遗传研究材料,经遗传学家、化学家、医学细菌学家和物理学家各自潜心探索,一步步逼近了生命本质——DNA分子。而探索DNA分子的世界科学中心在西欧与北美间来回变迁,于是此项研究吸引来100多位世界各路杰出的英才,甚至将量子力学创立者玻尔、薛定谔等也吸引过来了,就连爱因斯坦也曾在噬菌体研究中短暂停留过。这些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他们显现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学养乃至行事之道,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均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适合于理科各学科及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科学的终结》

这本书告诉我们,西方前沿科学究竟发展到了在国人看来如何荒诞离奇的程度?还有,被我们无比崇拜的霍金,以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们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同行眼里是怎样的一种奇葩存在?欧美大众对于前沿科学的了解和感知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作者作为《科学美国人》的资深记者,如何利用工作之便,到科学家家里登堂入室,设法将科学家不与他人言说的秘密挖出来,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将这些秘密和盘托出?他做这一切就是他自己宣称的,有责任和义务将真正的科学和真实的科学家普及给大众?美国大众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和了解了这些疯狂得让人窒息的科学,或者更应该说是文学评论似的反讽的科学?

《大脑修复术》

缺乏专注力、焦虑、抑郁、记性变差、社交恐惧、成瘾、强迫症、失眠……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扰。如何识别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成长中必经的心理困境,如何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并拥有满意的学习和工作表现,本书作者——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姚乃琳——给出了答案。《大脑修复术》带你随时随地修复大脑,游刃有余面对人生。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寻宝之旅》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你就踏入了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别具特色的大门,伴随着《渡渡鸟加伏特舞》入场曲,遍览富有代表性的稀有化石与标本、珍贵图册和模型,聆听那些关于自然科学史、传奇博物学家和博物馆本身的迷人故事。达尔文的书信、托尔金的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恐龙残骸、来自火星的陨石……当旅途结束时,我们将在博物馆那颇富盛名的玻璃屋顶下愉快道别。欢迎来到专属你的“纸上博物馆”,饱览一个半世纪的珍贵积淀。

《数字思维》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通往未来的探索之旅,讲述科技的进步如何推动我们创造出“数字思维”,在人类社会中掀起前所未有的变革。科学将如何重新定义人类、思维和智能?智能的未来是什么?人类大脑是可以主宰思维的唯一系统吗?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你的数字思维探索之旅吧!

《生命的语言》

《生命的语言》撰自《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世界知名医学专家、遗传学家,弗朗西斯·柯林斯。《生命的语言》将永远改变你对人体、健康和未来医学的思考方式!基因究竟如何运作?又如何表现?它赋予我们什么,又限制了什么?基因诊断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恐龙:创世之旅》

《恐龙:创世之旅》是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作者沿恐龙出现、发展直至灭绝的时间线,按照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划分章节,对300余种恐龙从体貌特征、生存时间、食谱、地理分布等角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本书内容系统详实,插画丰富精美,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恐龙时代的风貌,带领读者完成一场伟大的创世之旅。


《认识海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失落的痕迹——动物环保手札》

本书以精美的插画、力所能及的日常环保行为介绍了54种濒危动物,并可作为随身记事本。让读者了解濒危动物现状,了解它们对生态的影响,参与环保行为,积极执行垃圾分类,了解环保的意义,通过身体力行的日常行为保护环境,保护濒危动物。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由 Nature 自然科研译自《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In Your Element专栏。是所有图书中为数不多的,覆盖当前全部已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的科普图书,每一种元素都是邀请世界上对它研究深入的科学家之一撰写,专业权威,生动有趣。适合中学生及以上所有对化学元素感兴趣的读者阅读。100余位世界科学家/118种化学元素/120篇文章,金涌院士/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推荐阅读。

《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

据说,数学把人分成两种,一种甘之如饴,一种对它怕得要命。数量与几何,始终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简单的加法计算,就连猩猩、乌鸦、马和老鼠都会计算,当它们计算时,也会跟我们犯一样的错误。从天生的数量感,到超简单的计算技巧,再到优雅的证明过程,霍格尔·丹贝克为我们展现了老师没教/已经还给老师的美丽数学世界。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

我为什么会腰疼?我们为什么爱吃肉?人为什么可以喝牛奶?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这些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人类学知识,正是这第一位“人类学家”想要帮你解答的。书中收录了22个关于人类进化的趣味知识,内容源自作者在加州大学教授的22节最受学生欢迎的人类学课。但这本书并不是传统教科书,你可以从第1章开始细细品味,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看哪篇就翻开哪篇。用趣闻轶事讲人类起源史,这讲会是一堂你上了就会终生庆幸的选修课。

《1分钟物理》

《1分钟物理》第1辑推出之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官方公众号的后台,百万订阅粉丝继续源源不断地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场景中的突发之问,有的来自课堂上不会讲的 “超纲” 内容,依然往往是 “爸妈不会、老师不教,不问还憋得慌” 的 “灵魂之问”。于是一年下来,其中的精华又集结成了这本《1分钟物理》第2辑。本辑内容由之前的5个主题升级为10大版块,涵盖声、光、电、热、宇宙、自然、脑洞等方方面面,不论喜欢还是痛恨、向往还是害怕物理的你都能get到属于你的知识点。

《幽灵粒子:透视未知的宇宙》

本书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先生关于“用中微子探索未知宇宙”的科普作品。书中以连接极小粒子世界与极大宇宙的“幽灵粒子”——中微子为线索,通俗讲解了基本粒子的发现、恒星的结构与演化等内容,并从实验角度展现了当前物理学对深层自然之谜的追求与探索。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从“差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成长历程,以及从零开始构思、建造“神冈探测器”的经验心得。本书是用新思维去认识宇宙的科普佳作,也是一本了解科学方法与诺贝尔奖大师思考方式的启发式读物。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知识分子书店,“4月推荐”专区好书等你来看!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