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启动S计划,论文将免费读;缺乏睡眠导致肥胖 | 科学FM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w
撰文 | 李研、黄华、冯水寒、杨枭
责编 | 惠家明
● ● ●
1. 欧洲机构发起“S计划”,让科研论文免费可读
本周,来自欧洲8个国家的11个研究资助机构宣布了一项“S计划”:2020年起,他们资助的所有科研人员的论文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计划还规定,受其资助的科研人员不能在阅读收费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包括 Nature和 Science。据了解,英、德、瑞士等国的研究机构并未加入这一S计划,因为他们对计划的时间表或强制性手段存在担忧。同时,这一计划的发起人正在与美国政府和高校接触,共同探讨这一计划。业界认为,激进的S计划可能在两三年内大幅度改变科学出版界的现状,也引起了许多出版商的担忧和抗议。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178-7
2. 一种常吃的防腐剂可能会影响基因表达
图片来源:https://www.indiamart.com/proddetail/sod-ium-benzoate-9374240188.html
上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人类细胞内发现了新的表观遗传通路——赖氨酸苯甲酰化通路(Lysinebenzoylation)。更重要的是,苯甲酸钠就可以参与到这个通路中来,从而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日常生活中,苯甲酸钠是一种相当常见的防腐剂,在很多饮料、调味料和蜜饯类食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目前,美国FDA规定食品中允许的苯甲酸钠最大添加量为0.1%,而在该实验中,不到0.07%的苯甲酸钠就可以显著影响基因表达。虽然这一结果是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的,但仍可能引发人们对防腐剂安全性的担忧。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567-w
3.穿在身上的紫外线监测器
图片来源:Wiley
众所周知,强烈的紫外线暴晒会加速皮肤老化,甚至诱发皮肤癌。因此,在户外工作或生活时,人们很需要一种便携的紫外线强度监控设备。上周,复旦大学就开发了这样一种无需外部供能的光电传感器。其检测紫外光的灵敏度很高,1w能量的紫外光,能引发2.54A的电流,光电转换性能也超过了同类仪器。更为巧妙的是,研究人员在电极的处理过程中,采用钛金属丝代替传统的钛箔,使得原本刚性的材料变得柔软,因而可以穿戴在身上。此外,它还可以与其它电子设备集成在一起,通过WiFi将紫外强度数据实时传到智能手机上。可以说,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个有应用前景的健康监测器件,而且为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带来新的启发。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803165
4. 缺乏睡眠将改变基因表达,导致肥胖
图片来源:pixabay
在我们的认知中,熬夜不是大事,对健康好像并没有伤害。然而,据最新研究表明,仅仅熬夜一次就会引发人体时钟基因(clock genes)的表观遗传改变。这些时钟基因负责调控各个人体组织的生物节律,一旦发生改变,将会导致肌肉变少和脂肪增多。从这个角度说来,熬夜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容易引发二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据悉,该研究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昼夜节律专家主导。该研究团队之前就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们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而肥胖又会带来睡眠时的呼吸问题,反过来扰乱睡眠质量,造成恶性循环。
文章链接: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8/eaar8590
5. 谷歌开放数据搜索引擎,促进数据开放与共享
图片来源:Pixabay
9月5日,谷歌新发布了一个免费数据集搜索引擎,名为Dataset Search。与传统的搜索引擎不同,这一引擎主要用于检索各种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比如某一地区的气象记录等等。这些数据一般由不同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维护,并对外开放。过去,跨专业查询这些数据往往很困难,因为其他专业的人士往往不知去何处查找。现在,拥有数据集的人只要使用标准化词汇来标记自己的数据集,谷歌的引擎便可通过特殊的算法为查询结果进行排序。许多机构和大学,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经将大量数据在谷歌的新引擎中完成了标记。谷歌表示,他们希望新引擎可以方便科研人员和大众访问和使用更多的数据。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201-x
6. 已经灭绝的洞熊基因再现棕熊体内
图片来源:Pixabay
洞熊是盛极一时的史前动物,但如今已经全部灭绝。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学者则称,洞熊虽已不在人间,但有一些基因却流传至今,因为他们居然在现生棕熊体内找到了洞熊的基因。在该研究中,研究者把34000多年前的洞熊基因与其他熊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棕熊基因组中包含有0.9%–2.4%的洞熊DNA,而洞熊体内同样也有少量棕熊DNA。研究人员据此推测,两种熊类以前曾发生过杂交。
文章链接: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8-0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