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信任危机、控制饮食的好处 | 每周科技播报-资讯-知识分子

师生间的信任危机、控制饮食的好处 | 每周科技播报

2017/01/21
导读
心脑信号影响种族偏见;“大连光源”照亮雾霾成因?


撰文 | 刘嘉欣、刘天霖、宋宇铮

责编 | 叶水送


  

 

No. 1 实验室师生信任危机——哈佛大学也不例外


2016年6月4日凌晨,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博士生Gustavo German被三名警察强制送往精神测试中心。起因是其导师——著名干细胞学者Lee Rubin几个月来一直声称其学生German在实验室行为异常,同实验室的其他研究助理也怀疑German可能对他们的实验做手脚。Rubin的论文曾被引用11000余次,其实验室主要探究脊髓性肌萎缩(SMA)的原因——SMA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首要遗传因素。但成绩显赫的Rubin于2016年5月曾被匿名告发论文造假,他怀疑告发者就是German。检查结果表明,这位即将博士毕业的学生并没有精神异常,但这次事件给他很大的心理创伤,他认为这是导师出于偏见和报复动机的行为。同年8月,马萨诸塞州法官同意German观点,并命令Rubin必须允许German在其实验室工作,且与之保持至少30.5米的距离,不得有直接或间接接触。显然,这样的判决并不利于实验室的运行和German毕业论文的完成。即使在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也可能存在危机。可见,在长达5年甚至更久的实验室共事关系中,师生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From: Science Magazine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1/how-dispute-harvard-led-grad-student-s-forced-mental-exam-and-extraordinary-restraining


 


包裹住心脏的新型起搏器,图片来源Science

No. 2 更安全的心脏起搏器


目前,全球有数百万人受到心力衰竭的困扰,该病晚期患者,如不能获得心脏移植供体,就需要在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从而帮助心脏正常跳动,确保供血。但因为起搏器与血液的直接接触,也带给了患者感染、血凝等危险。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柔软的、包裹住心脏的新型起搏器。该设备由与心脏外层相近的材料制成,会像人造肌肉一样对心脏同时进行挤压与扭动,而不直接与血液接触。在对猪的实验中,该起搏器可将恢复心脏97%的功能。尽管距离真正在人体应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科学家们仍表示该研究为今后的应用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自Nature

No. 3 心脑信号对种族偏见表达的影响


种族偏见已是如今社会的一条红线,人们往往不会公开宣称自己对特定种族的喜恶。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种族偏见常常隐蔽在“下意识”里。比如,调查显示,在视线不好的时候,警察往往误认为黑人持有枪支武器的比例,远高于白人。来自英国的学者最近在《自然》期刊发表论文显示,在实验中,32名志愿者被要求在第一人称射击测试中辨认武器(如枪支)和无害物(如工具),在他们作出决断前,会显示出一张黑人或者白人的脸。受试者的心率和脑信号被研究者监控。研究结果显示,在面孔的刺激下,脑信号会使人们将黑人持有的无害物误辨为武器。这证明,脑信号会影响种族刻板印象的表达。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854



“大连光源”可帮助人们解析雾霾的结构与形成,图片来源Science

No. 4 “大连光源”照亮雾霾成因?


1月15日,被称为“大连光源”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大连正式调试完毕,投入应用。作为世界上唯一在该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其每皮秒激光脉冲可产生140万个光子。极紫外光的波长在50-100纳米之间,它的光子具备的能量足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却不会像目前广泛使用的强X光一样将其打碎,使之成为观察气体中分子、原子结构的理想方式。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该装置有望帮助人们了解雾霾中气溶胶成分的结构与形成过程,在能源、化学、材料等多领域也可助力科学家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1/china-opens-unique-free-electron-laser-facility



爆炸后的手机电池(来源:路透社)

No. 5 内置”灭火器”防锂电池爆炸


三星Galaxy Note 7起火爆炸事件在全球引发轰动,也使人们再次关注到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如今,锂电池被广泛应用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和全电动汽车,一旦它们起火,又该如何确保安全呢?近日,科学家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将一种名叫TPP的常用阻燃剂放入锂电池的电解质中。一旦出现火焰,它将能够在0.5秒内迅速将其扑灭。由于该阻燃剂可能降低电解质的传导率,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微型胶囊来包裹TPP,该胶囊由热感材料制成,只有当电池升温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自动熔化,释放阻燃剂。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借助该技术避免锂电池爆炸在电子设备以及电动车上的发生。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1/molecular-fire-extinguisher-could-prevent-batteries-exploding



图片来自Nature

No. 6 美国科研群体的概况


近日,多名研究者在《自然》杂志发文,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公开数据,描述如今美国科研群体的概况。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工作者选择退出学术界,进入工业界工作。比如,据调查,拥有博士学位的生物医学研究者五分之四在工业界工作——这一数字的增长趋势是从1995年联邦法律禁止65岁强制退休、空余的教职锐减之后开始的,近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然而,退出学术界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失败者。相反,在工业界工作的人员年收入比他们学术界的同行高出三万美元。另一些数字也同样令人深省,比如,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群体的年龄日趋老龄化,45岁以下的人数从2002年的64%减到2014年的55%;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自少数族裔,或者在国外出生;非美国公民人数比例升高等等。

http://www.nature.com/news/the-new-face-of-us-science-1.21229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key)

No. 7 控制饮食的好处,在猴子身上得到确认


人们往往通过控制饮食起到改善健康的作用。比如,限制自己少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然而,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对健康会有帮助吗?近日,《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称减少热量的摄入,的确能够对猴子的健康和生存有益,这也是这一现象首次在灵长类动物身上确认。在实验中,研究者让猴子接受了热量摄入限制,并且对比了这些猴子在受限制时的年龄、喂食规律、饮食习惯等等。一系列数据表明,适度的热量限制对猴子的身体状况有提升,然而过度的控制食物摄入并不能为猴子的健康带来好处。猴子同属于灵长类动物,作者认为,相同的结果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063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