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者建议:戒奢侈采暖“陋习”,换一口干净空气!-资讯-知识分子

川大学者建议:戒奢侈采暖“陋习”,换一口干净空气!

2017/03/05
导读
奢侈采暖,在大气质量严重下降的今天,应归属“陋习”,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观念问题,请看本文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煤球,来源:Brian Kelley from Auggen, Germany


题记:

2017年1月6日,环保部长陈吉宁主持召开媒体见面会,阐明了霾污染成因,提出六大措施。作为公众中的个体,在其中能添什么砖加什么瓦,是本团队思考的课题之一。

整个霾污染发展历史是动态的,其中的成分构成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不可否认,工业排放、尤其是小工业偷排等是大头。汽车数量剧增、燃油品质低、尾气排放监管不足等也不容小觑。

北方采暖,作为由来已久的生活习惯,本无可指摘,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采暖区房产面积大大增加,甚至有些报道反映越来越多的廉价劣质煤被用于采暖,这意味着采暖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也同时会有很大增量。北方典型城市每年秋冬首次PM2.5爆表与采暖季开始时间的强相关就很说明问题。

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大力度升级工厂环保设施、彻底不用燃油车的底气,也没有迅速解决环境评价监管制度因技术、利益纠葛、政治经济等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根除霾污染之前,作为普通公众,尤其采暖区的每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容量,以及健康标准下,力戒奢侈、甚至牺牲一定的‘舒适’、接受基本采暖,以降低采暖强度及其排放强度,博弈出相对可以容忍的空气质量,得以残喘到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很多北方人并不陌生的场景是:天寒地冻的北方,室内温暖如春、乃至如夏。一方面肆意燃烧有限能源来采暖、排放,一方面衣着单薄过冬如夏,令人想起了那个德国餐厅里外国人教训中国人浪费的故事,“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是地球的”。

奢侈采暖,在大气质量严重下降的今天,应归属“陋习”,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观念问题,请看本文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撰文 | 崔瑞  王东  李豆乾  黄琦  卢愈容  张心怡 (四川大学“北方雾霾与取暖舒适度博弈模型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指导教师:王东)

责编 | 程   莉


  



1、采暖对霾污染贡献有多大?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持续开发,建成的房屋面积大幅度增加,北方冬季供暖面积也在持续增加(图1),由1996年的7.3亿m³[1]增长到2014年的61.1亿m³[2],致使总燃煤量(我国集中供热能耗平均在20至25公斤标煤/平方米[3])剧增,污染加重。


图1  采暖区房产面积增加过程线


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哈尔滨市的PM2.5含量变化过程(图2)为例,不难发现,相对于非采暖期,PM2.5含量在采暖期增幅明显,直观地印证了采暖对PM2.5的贡献。


  图2  2015~2016哈尔滨供暖季PM2.5含量变化曲线


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成果《空气质量报告》[4]中“北京及沈阳两座城市的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PM2.5含量对比”也可看出,采暖对PM2.5贡献率较大的结论(图3)

  图3[4]北京和沈阳冬季采暖对PM2.5的效应


冬季采暖期PM2.5指数成倍地增加,那么是否可以适当降低冬季采暖温度、减小采暖强度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以缓解霾污染?



2、降低采暖温度管不管用?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飞速进程中,按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集中供热面积将会达到60亿平方米,温度由≥l6℃调高到≥18℃,当年煤耗增量为483万吨标煤,相当于1.9亿平方米面积的采暖用煤[1],从图4不难看出,适当的温降有利于建筑热负荷的减少。


<img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src="http://pic.zhishifenzi.com/

图4  典型北方城市升高1℃热负荷增长图


如果将北方冬季的室内采暖温度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采暖的用煤量以及建筑热负荷将大大减少,而由此产生的PM2.5也会随之有一定幅度地降低,对于缓解霾污染有相应作用。



3、怎样的室温算合适?


我国规定的采暖期室内最低温度为16℃[5],部分城市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为18℃。但根据对北方采暖区典型房间的测试[6](图5),大多数建筑室内温度在采暖期都高于18℃,分布在20~25℃之间。


图5[6]  北方某房间月平均室温分布图


为得到在舒适度受较小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北方冬季最合理的采暖室温,本研究团队开展了冬季室内温度测试试验以及“奢侈供暖VS霾污染”问卷调查研究。


3.1  冬季室内温度测试试验


试验针对北方7个典型采暖城市(哈尔滨、大庆、张家口、大同、太原、西安、榆林)中的不同人群(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孕妇等)在阶梯温度下(14℃、16℃、18℃、20℃、23℃、26℃)的衣着及感受,开展了室内温度与舒适度关系的测试及分析。


本次测试,室温以离地面高度1.2~1.3米、房间中央的温度为代表。


结果表明,基于传统生活方式(相关硬件设施、室内衣着习惯等),北方冬季室温为14℃时,各类试验人群普遍感觉较冷;16℃时,人体感觉虽冷但可接受;18~20℃时,人体感觉最舒适;23~26℃时,各类试验人群虽衣着轻薄,但仍感觉较热。测试也表明,通过“适当增加衣着(数量或保暖性)、适当降低室温达到类同舒适度、乃至次舒适度”也是可以被接受的,比如适当增加保暖衣着,将室温降至16℃、乃至14℃,多数受测人群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接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地暖采暖方式的人群,更容易接受室温降低。


对于老年人、病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可适当提高温度。


3.2  “奢侈供暖VS霾污染”问卷调查


问卷针对“公众对霾污染影响健康的风险感知状况”、“家庭采暖方式”、“降低采暖温度治霾的接受度”等几方面展开调研,获得有效样本758份,其中485个受访者有北方供暖区生活经历。


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包括办公场所及家庭室内现有温度和可接受理想温度分布特征见表1



将问卷数据加权计算,得到包括温度相对较低的办公场所在内,当前北方冬季室内加权平均温度为19.11℃,平均可接受温度18.36℃,平均可降低0.75℃。


3.3  讨论


从室温测试试验及问卷调查统计可得出,当前北方冬季室内温度控制在18℃是有相当社会认可度的,部分低于18℃的办公场所室温可根据工作性质进行微调。


从笔者在南、北方不同区域的实际生活感受来看,在湿冷的成都冬天生活久了,适应低室温(12~16℃)后,回到北方反而不大习惯薄衣着、高室温,若以在成都冬季室内衣着方式生活在北方,地暖温控器控制在14-16℃是相当适宜的。


这涉及到采暖方式的讨论,目前北方新建筑大量采用地暖方式采暖,温控器多半设置于离地面1.2m左右高度。按地暖房间的温度分布特征,当温控器处在12-16℃时,地面0.3m高度范围内的平均温度多在20℃左右,地面温度甚至达逾30℃,这其实是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的分布,也更有利于节能减排,所以,未来值得引导公众在地暖房间里进一步降低室温(指温控器处)到16℃,乃至14℃,所付诸的,仅仅是“室内多穿一件保暖衣的观念”的变革。



4、次舒适与健康如何取舍?


降低采暖温度的确会涉及到相当数量北方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条件下,奢侈采暖又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更多人的健康呢?“次舒适采暖”vs呼吸健康,我们该如何取舍?


PM2.5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部分影响如表2所示。另外,PM2.5进入母体后,可通过引起系统性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危害[7]



18℃的室温,真的可怕到用所有人的健康去抵制吗?


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8]。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感冒。


通过实验测定[9],当冬天室内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时,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如果考虑到温度、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从表3[10]中也可以看出体感温度与舒适度的关系。



这表明,一方面冬季室温完全不必达到当前北方普遍的22℃~24℃,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技术、经济、健康目标、尤其环境容量都尚不足以支撑奢侈采暖,因此,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应该在“舒适”vs“健康”之间寻求一个理性的平衡。


而采暖区公众只消稍微改变观念,就可能换得一口相对干净的空气来维护自己的健康,何去何从,一念之间!



5、结语:18℃并不冷,PM2.5才可怕


当不少新能源企业被迫弃水、弃风、弃光时,有些省份出于地方GDP保护而大干快上燃煤电站,这是博弈;当大城市以歧视政策限制外来人就业时,周边高排放省份为了饭碗和稳定就可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也是博弈。这种博弈中,因没有纳入“环境评价和人民健康”指标而肆无忌惮。


当北方采暖区灰霾爆表时,很多生活优渥的人士依然在追求室内如春如夏的所谓欧美生活方式,这还是博弈,但这种博弈明显缺乏“适温健康,自家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匹夫之责”等观念。


“雪崩面前的雪花”,是个很好的比喻。终于,在糟糕的空气面前,博弈的各方利益群体公平地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唯有机制创新、达成共识、全盘统筹、严格生态环境文明和人民健康福祉的考评,才可能让这场博弈及早达到理性的平衡。


行文至此,不妨借用撒切尔夫人当年“人头税”中的积极理念,“只有人人交税,他才会更积极有效地关心、监督自己的镇子、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一心坐等政府解决问题”。牺牲采暖的部分舒适度,更能激起每个个体对PM2.5排放的关注、监管、控制,唯有那些排放受控了、减少了,才可能赢回自己的健康和“舒适”!<img data-s="300,640" data-type="png" src="http://pic.zhishifenzi.com/


参考文献:

[1]杜治平.冬季采暖室内温度标准之我见[J].区域供热,2008(02):25-26.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J].城乡建设,2015,(8):8-13.

[3]我国北方供暖每平方米耗煤20公斤全球最多[N].第一财经,2014-01-23.

[4]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空气质量评估报告(二):中国五城市空气污染状况之统计学分析,2016-3-4.

[5]CN-GB.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2003.

[6]夏建军.北方城镇建筑供暖用能状况分析[R].清华大学 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15-03-28.

[7]姜一晨,胡松禾,范汗青.关于PM2.5的10个问题[D].北京: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01-25.

[8]熊子华. 室内温湿度多少最宜人[J]. 建筑工人,2002,(03):58.

[9]2013-6-30来源:宜居城市研究室.

[10]陈秀云.室内建筑温度与体感舒适度的关系建模分析[J].科技通报,2014,(12):258.


制版编辑:李赫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