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理综”,从十年诺奖看化学的“变与不变”
编辑|马修
(1)结构生物学领域:离子通道(2003年),真核生物转录(2006年),核糖体结构(2009年),g蛋白偶联受体(2012年)。不难看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每三年就会有一个结构生物学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2)合成方法学领域:不对称催化(2001年),烯烃复分解(2005年),催化偶联(2010年)。这个规律也很显然,大约每5年就会有一个合成方法学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3)生物化学领域:PCR(1993年),ATP合成(1997年),泛素(2004年),绿色荧光蛋白(2008年)。生物化学是诺贝尔化学奖传统的领域,在二十世纪平均每5~6年会有一次发给生物化学。不过绿色荧光蛋白是介于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之间的一个研究工作。
(4)物理化学领域:电子转移理论(1992年),密度泛函理论(1998年),飞秒光谱学(1999年),表面化学(2007年),多尺度计算化学(2013年)。物理化学领域包括了化学本身的理论和物理化学相关实验研究,一般每6~7年就会给这个领域颁发一次诺贝尔奖。
(5)分析化学领域:核磁共振(1991年),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2002年),超分辨显微(2014年)。分析化学领域大约每11~12年获得一次诺贝尔奖的规律是非常明显的。
(6)高分子化学领域:导电聚合物(2000年)。高分子领域是化学奖的一个小众领域,在整个20世纪差不多要20年才能发一次。但随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这个规律正在逐渐被打破。
(7)无机化学领域:富勒烯(1996年),准晶(2011年)。化学奖发给无机化学的概率可能是最低的,大约也要15~20年才能颁发一次。不过无机化学和凝聚态物理有很多交叉之处,因此在本世纪,石墨烯(2010)和蓝光二极管(2014)相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年:多尺度计算化学(物理化学);
2014年:超分辨荧光显微(分析化学);
2015年:DNA修复(生物化学);
2016年:分子机器(超分子化学);
2017年:冷冻电镜(分析化学/结构生物学);
2018年:定向演化(化学生物学);
2019年:锂离子电池(物理化学);
2020年:基因编辑(生物化学);
2021年:不对称有机催化(合成方法学);
2022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
合成化学构成化学之树的根基,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支撑成果的枝干,生物、环境、材料等体系成为这棵树上结出的果实。
2023年: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2024年:无机化学/材料
2025年: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
2026年:分析化学
2027年:合成方法学
2028年:物理化学/理论化学
2029年:生物化学
2030年:高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
2031年: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
2032年:合成方法学
制版|马修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