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宇宙中爱谁?当科学遇到非虚构写作-资讯-知识分子

在这个宇宙中爱谁?当科学遇到非虚构写作

2022/07/16
导读
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在这个宇宙中爱你》似乎是文艺小说的名字,但读完之后你就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一名对科学和生活有着无限热爱的科学记者,小到细胞,大到宇宙,在不同的尺度上讲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知识探险故事。

点击图片,一购书

不断发展的技术、不断变化的地球以及人类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了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现代科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广阔到难以把握的领域,即便想选择其中一个领域去深入了解,也需要有人为公众在科学坚硬的外壳上切开一个细小的口子,公众才能真正品味到其中的滋味。《在这个宇宙中爱你》的作者黄永明就是这样一位“开壳人”,他用清晰的笔触为读者搭建了一座连接科学世界和“外行人”的桥梁。

  • 科学写作讲义

科学新闻对我们理解世界越来越重要,这直接导致对科学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天,一名科学记者都可能需要解释基因工程的细节,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或者充当一名监督人员,以确保科学家能诚实地面对同行和公众。如何进行及时、有效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科学报道,成为摆在很多科学记者面前的难题,《在这个宇宙中爱你》就给出了很好的范例。该书作者黄永明是资深科学记者,曾经长期在《南方周末》负责科学报道,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写作经验。他不仅是美国全国科学作家协会(NASW)会员,还曾在世界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过科学报道。多年来,他一直尝试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报道科学,成为国内科学新闻领域的优秀代表。

在这本300页的书中,作者贡献了他的科学写作实践“讲义”,启发读者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开启深层次的思考。他走进生物科学家的实验室,经由魔术表演探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随科考团队深入北极去观察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在涉及天文学领域时又接连讨论黑洞和行星的奥秘。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面向公众的科普作品,但作者在行文中也不留痕迹地提示读者如何开展科学写作。全书没有教条的语言,也没有只是简单给出科学写作的几条建议和“定律”,而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写作的全过程以纪实的方式整体呈现出来,将读者与身边的世界联系起来,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作者不只是一个讲述者,更是一个交流者。

  • 做一个笨人

从古至今,科学家都不是孤立地探索、研究、思考或发现,他们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和工作,他们的研究不仅受到科学的影响,也受到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个人理解和生活经历的整体影响。现代科学,高度分工,集体协作,科学家更不可避免地与共同体和整个社会发生联系。黄永明就带我们走进了科学家的生活中,向读者阐明科学不是在某种学术真空中产生的,而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有意思,乍一看,似乎是文艺小说的名字,书名中也只有宇宙两个字与科学有些关联,但阅读完本书就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一名对科学和生活有着无限热爱的科学记者,将科学的范畴拉大,小到细胞,大到宇宙,在不同的尺度上讲述科学的故事。

科学记者需要有新闻的敏锐性,要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重要的研究成果,持续的跟进也是科学记者应有的职业姿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记者都会为了跟踪一个科学热点而花费半年的时间扎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实时跟进研究的最新动态,毕竟这是个热点频发的时代,新技术手段更让线上交流采访易如反掌。但黄永明却做了个“笨人”,他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了跟踪报道。

在第一章“雪夜里的车灯”中,黄永明“嗅”到微小RNA(miRNA)这一课题可能具有的新闻价值后,果断地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以旁观者的身份进驻到科学家的实验室,在研究的第一线进行报道。

在第二章里,他又借助自己喜欢的魔术,同魔术师进行交流,在“玩乐”的同时探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许多科学记者光是解读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应接不暇,但黄永明却愿意慢下来,跟随科考团队一起前往北极,切身感受气候变化究竟是如何影响人迹罕至的北极的,在第三章中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在最后一章,黄永明呈现了书名中出现的主题——宇宙。对宇宙而言,地球当然只是沧海一粟,但知识的人本主义又将我们拉回现实,既然身处宇宙之中,去探索发现宇宙的未知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 证实与证伪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通常不会把一本科学作品读两遍,因为一年半载之后书中的内容可能就会过时,10年内或许就会完全过时。但是《在这个宇宙中爱你》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因为虽然书中的科学结论一定会被更新的研究所修正甚至是推翻,但科学记者跟踪记录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会改变的。这本书的一个价值所在就是告诉读者: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好的作品不容易定义,但它一定是你想重读的作品。《在这个宇宙中爱你》就是一本会让人想再次拿起的书,每读一次,读者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辩论、修正再到达成共识的过程,这本书也选取了几项颇具争议的研究。在介绍有关miRNA的研究成果时,作者明确指出这是一项极具争议的研究;在报道201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中微子计划“奥普拉”发现的“超光速现象”时,作者也指出这一现象事后被证实错误可能来自信号接收器与电脑之间的电缆松动。

为什么要将这些争议的话题摆出来?这就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提醒读者们科学就是一个不断被证伪的领域,也正是因为不断被证伪,才有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这也提醒读者们,当面对媒体对于某些“颠覆性发现”的报道时,“让子弹飞一会儿”再下判断,不要人云亦云,保持冷静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即作者提出我们不应当用支离破碎的方式看待世界,并用切身经历提醒读者改变将“科学”“人文”和“艺术”分开对待的行为,而是代之以知识的人本主义。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更多的读者理解科学、爱上科学并真正享受科学。

点击图片,一键购书


特别提示
可开发票,请在购书备注中留下开票信息(单位、税号和邮箱),确认收货后,由出版社开具。
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