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背后的无畏人生
1
并不顺利的成长之路
2
从公务员到畅销书作家
3
DDT的真相
生物和化学技术让人类头脑发热,自以为可以通过农药灭杀害虫的整个种群,完全无视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1957年,美国农业部使用DDT等杀虫剂,试图灭杀南方8000多平方公里内的火蚂蚁。项目的执行者信心满满地认为,杀虫剂可以彻底消灭这些害虫。然而所到之处杀灭的不只火蚂蚁——草原云雀、犰狳、负鼠的尸体遍地,发出恶臭。当巨量资金来支持这样的灭杀项目和相关研究时,负面的影响却鲜为人知。
4
“毒药书”
5
出版
1963年4月3日,卡逊接受了唯一一次电视采访。尽管卡逊天性害羞,不喜欢抛头露面,但她在采访中表达的观点,直至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应对害虫不能使用蛮力,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精准、科学地仔细尝试。”
“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宣战,就是对人类自己宣战。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人类社会要证明自己的成熟和驾驭能力,不是靠掌控自然,而是靠掌控自己。”
DDT的主要制造商孟山都公司曾诋毁卡逊,说她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疯子,只拿到硕士学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女人。他们的潜台词是:男性主导的科学世界,竟然被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女性质疑,根本不值一驳。
而通过电视节目,公众得以了解卡逊的真实形象——一位理性的、智慧、优雅的女科学家和作家。
6
惊奇之心
1964年,卡逊去世。
在给朋友的信里,她坦诚地说,她最想写的其实不是《寂静的春天》这本”毒药书”,而是一本”惊奇之书”。她说,如果能写完这本书,对她来说就像在天堂中一样美好。这本没有写完的书,在她去世之后的1965年出版,名为《惊奇之心》。
在卡逊写作《惊奇之心》的过程中,她领养的男孩罗杰带给她许多灵感。1957年,卡逊的外甥女因肺炎突然去世,留下儿子罗杰。已年近半百的卡逊收留并养育了这个孩子。卡逊带罗杰在度假屋的海边一起观察自然,就像小时候母亲领着她在农场的天地中游历一样。卡逊说,她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遇到一个好心的仙女,拥有对自然的惊奇之心,终生不灭。
如果说她在写《寂静的春天》时,怀有对于人类黑暗面的反抗之心,那么卡逊相信,人类只有像孩子一样,重新发现对自然的惊奇之心,才能够真正走出自己制造的困境。她在《惊奇之心》的结尾写道: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那些生活于地球之美和神秘之中的人,永远不会孤单或对生活感到厌倦,无论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烦恼或忧虑,他们总能找到途径获得内心满足,重新振奋起生活的激情。”
因为我们身上的所有,都来自脚下这片土地。
BOOK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