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顿被榴莲砸中……-资讯-知识分子

当牛顿被榴莲砸中……

2022/04/02
导读

图片

今天是愚人节。

1727年3月31日,也就是295年前的昨天,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位名叫艾萨克·牛顿的炼金术士正在一颗榴莲树下思考如何将一块平庸的铁矿石炼制成贵金属——黄金。霎时间,一颗硕大的榴莲突然掉落,正巧砸中了牛顿的头,鲜血隔着卷曲的假发套奔涌而出,但是牛顿没有在意。
 
“为什么在头上的榴莲会往下掉,偏偏砸中了我?”这个问题让牛顿百思不得其解,“会是上面有人扔下来的么?”牛顿看了看榴莲树上,并没有人,“会是谁呢?怎么回事呢?”。他又看了看粘着鲜血的榴莲,砸中头的部分尖刺已经被摁扁了。
 
他看着稀疏不一的榴莲壳上的尖刺,牛顿开始思考:“这些刺有的大而稀疏,有的却小而密集,如果刺足够小足够密,可能就看不出来了,”他抹了一把头上的鲜血,“就好像一个曲面一样,无线趋近于曲面的面积”。
 
新的发现让牛顿欣喜若狂,他找来了一个放大镜,来观察榴莲壳表面。突然,他又灵机一动:“为什么放大镜能够放大我们看到的物体呢?如果不是真的放大了壳上的刺,那放大的究竟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问题促使牛顿不顾伤势,持续思考。他时而纠结疑惑,时而奋笔疾书,终于写下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两本著作,告诉世人什么是三大定律,什么是微积分,什么是光!
 
好了,故事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说:这太扯了,砸中牛顿的是苹果,好多槽点都吐槽不完。愚人节嘛,不妨娱乐一下!不过,问个正经的问题:你觉得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故事,是真的吗?

昨天晚上,赛先生LIVE直播间里,我们邀请到了国内三位和牛顿研究有关的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者王克迪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牛顿新传》译者万兆元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牛顿手稿漂流史》译者王哲然老师),共同就"不一样的多面牛顿"的话题展开了近2个半小时的直播。这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4.3w,三位老师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他眼中的牛顿,回应了观众对牛顿的质疑与思考。

  • 牛顿的苹果故事,真的不靠谱

尽管好多人的科学启蒙都始于那个“被苹果砸中的故事”,苹果作为符号,也出现在了和牛顿有关的一切宣传中。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苹果的故事"只能是一种杜撰。三位老师都明确表示,科学的发现,有其自身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其自身多年勤奋的努力、严谨求真的探索是分不开的。所谓的"顿悟"与灵光乍现不是没有,但是也不可能是"被苹果砸中"这么偶然的事情。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牛顿的传记作者的演绎,其中肯定有艺术的夸张成分。而后期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甚至影响深远,和英国官方的推广有直接关系。在介绍科学家的时候,宣传上往往希望通过一个"点"来简化科学家,让公众熟悉,无疑牛顿故乡院子中的"苹果"是牛顿最合适的符号而已。

  • 科学上的大神,走下神坛了吗?

在科学上,牛顿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用王哲然老师的话说,在科学史研究中,研究人员被天然地分为牛顿之前的科学史研究和牛顿之后的科学史研究。在牛顿的时代,甚至是科学都还没有诞生的时代。牛顿身后广受非议,和他个人私德有很大关系:自私、狭隘、刻薄、诬陷、欺骗、打压、学阀……与胡克,与莱布尼茨……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家的成就和其个人的私德的关系呢?如何全面评价牛顿的贡献呢?对公众而言,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和其道德品行成正比,或者说,希望是这样。但事实是,这往往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问题。这一点在牛顿的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牛顿的科学贡献不容忽视,但是,他也有不可洗白的性格缺陷。只能说,他是科学巨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性是复杂的,要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人。

  • 800万字的手稿,写了什么?

牛顿是"用笔思考"的科学家,一生都坚持记录笔记。他没有子嗣,也没有立下遗嘱,却留下了一堆凌乱不堪、总计800万字的手稿。牛顿的手稿在300年里历尽曲折,吸引了各色人物,多次易主,其中就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牛顿的手稿包含大量的神学内容,很多科学内容也难以辨认。如今,人们对科学善本图书和科学家手稿的兴趣滋长,牛顿手稿这段尘封的历史,得以再次与世人会面。本次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的莎拉·德里所著、王哲然老师翻译的《牛顿手稿漂流史》,让我们有机会从手稿中认识"一手"的牛顿,发现牛顿笔下真实的自己。


赛先生读者专享

赛先生有赞书店,全网独家销售1个月

(3月31日-4月30日)

赠送精美明信片一套,200套送完为止

640
640

640


640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