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将建国际一流脑成像工厂;印度科学大游行,抗议科研投入少 | 每周播报-资讯-知识分子

苏州将建国际一流脑成像工厂;印度科学大游行,抗议科研投入少 | 每周播报

2017/08/19
导读
8月20日,走进一周有趣、有料的科学新闻。


撰文 | 冯枭、惠家明、黄华、宋宇峥

责编 | 叶水送


No.1 中国快速发展的胚胎优选技术,引发国际关注


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PGD)作为一种优生学技术,能够帮助做试管婴儿的夫妻避免可能的致病或致残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实现人口的优生化。最近,《自然》新闻报道,尽管PGD技术在全球普及缓慢,但在中国却正呈现爆炸式增长。为了弥补该技术起步相对较晚的劣势,中国正在主动、广泛、系统化地前进,包括在五年规划中加入开展生殖医疗服务,研究人员也在全力改善有关技术。于是乎,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消除残疾可能贬低现有残疾病患,治疗的费用会拉大贫富差距,智力等非疾病相关性状人为地改良。尽管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由于滥用可能导致的疑虑,但根据这一报道,国内目前在这项技术的关注点,仍侧重在其益处上。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nature.com/news/china-s-embrace-of-embryo-selection-raises-thorny-questions-1.22468

No.2 中国苏州将建脑成像工厂


近日,《自然》报道称,一家位于中国苏州规模庞大的研究机构将于下个月开启高分辨率脑图谱的绘制项目。该机构一改实验室往常配备一到两台脑成像系统的做法,预计会拥有50套自动化的成像系统,能够快速切片小鼠大脑,随后捕捉每一层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基于此重建产生3D图像。因此,它们有望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标准化地生产数据,这将可能改变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极大地加速脑科学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是这一中心的领导者。未来5年,该中心将招募120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该研究机构希望朝着成为国际研究中心的目标努力,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合作,帮助脑疾病、类脑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绘制各种神经连接。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nature.com/news/china-launches-brain-imaging-factory-1.22456

 

No.3 印度科学家的“愤怒”


受到今年四月全球科学大游行(March For Science)的启发,近日印度十几个城市的科学家们走上街头,发起了印度科学大游行,以抗议政府对科研的低投入和对“反科学观念”的推崇。尽管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一直徘徊在占GDP的0.9%左右,远低于其他亚洲科技强国,如日本(3.58%)和中国(2.0%)。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受宗教影响对部分研究进行阻碍,也令印科学家十分不满。本次游行声势浩大,但还是有许多受访科学家由于收到上级或政府的警告而选择了回避。针对本次游行的主旨,印度科技部长表示不能苟同,他认为参与者无视了政府对科研投入的逐年增长,且在过去五年间已翻了两倍的事实。

文章来自:http://www.nature.com/news/thousands-across-india-march-in-support-of-science-1.22439;图片来自science。


No.4 社交网络能更早地发现流行性疾病?


最近,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或许可帮助公共卫生工作者更迅速发现流行的疾病。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与美军有关的 1.71 亿条推特推文,以发现推文中表达的意见和情绪与流感疾病的关系。虽然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行为因地点和群体的不同,会有显著的差异,但他们也注意到了流感疾病高峰期与低峰期时人们的情绪变化,发病高峰期的推特推文态度中以中立和悲伤的意见居多,而发病低峰期中则是积极、惊喜和愤怒的态度占了主导。研究小组打算未来通过研究这些行为特点,用以预测其他的健康趋势变化。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8/170814092938.htm;图片链接:http://taurusying.blogspot.com/2013/02/quick-checks-is-your-staff-really-sick.html



No.5 不需接触,便可检测人类睡眠的设备


在美国,每年有数千万人承受慢性睡眠失调的痛苦。医生如想做出诊断,则需要患者在实验室中被各种检测设备缠绕着入睡,以监测其呼吸、心跳、脑活动等指标并进行分析,这样的监测方法显然令人感到麻烦不已。为了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监测自己的睡眠,科学家们推出了一台新设备。当被安置在卧室时,该设备向睡眠者发出类似wifi的无线电波信号,并记录传回信号,再利用三种不同算法进行分析,避免了与人体的接触。在测试中,该设备对睡眠阶段判断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几乎与人工判断准确度相同。数天前,该设备已在悉尼的机器学习大会上亮相,被推入市场后将大大方便医生对睡眠健康的诊断。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8/new-tool-can-track-your-sleep-without-ever-touching-you


No.6 史前英国也住着食人族


食人,这是一个敏感而又猎奇的话题,通常会被我们赋以非文明的荒蛮想象。而最近,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英国也曾出现过食人现象,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研究称,他们在英国西南部洞穴出土的、距今1.5万年前的人类肢骨表面,发现有一些特殊的痕迹。通过对其断口与划痕形态进行分析,研究者认为该人类桡骨曾被同类啃食过,并在骨骼表面留下牙齿的痕迹。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在该骨骼表面发现了一些之字形划痕,应与史前人类特殊葬俗有关,而在此之前,人们只在同时期的动物骨骼上发现过此种划痕。

文章与图片来自: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2127


No.7 新算法让你看高清视频,还可节省流量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视频缓存系统 Pensieve,这一系统可用更少的流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质量。现有的互联网视频服务通常将一段长视频切分为几段短视频,并根据网络状况选择视频质量,并将视频段缓存到设备上。然而,由于对网络动态进行建模并不容易,此前的研究未能提出较为有效的方法来安排缓存视频段以避免重复加载。Pensieve 系统引入了一套类似神经网络的算法,可在没有模型或者任何现有的关于网络速度假设的情况下学习不同的缓冲策略。经测试表明,与之前最好的缓冲系统 MPC 相比,在同等条件下Pensieve可以获得与 MPC 一样的视频分辨率,但减少了10%~30% 的重缓存。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可以获得 Netflix 或者 YouTube 这样规模的资源,Pensieve 系统可被训练得更好,并可能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8/170815120539.htm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